“文革”初,教育战线“停课闹革命”,教师毫无尊严,斯文扫地;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即使想学,也无法安静下来,学生文化基础水平断崖式下降。社会上曾流传许多笑不出来的笑话,比如,有“农民老师”不识“卡”字,教学生识为“一上一下”,不识“料”字,教学生暂作“米斗”。又比如,有个中学生填写《学生登记表》,把父亲是“一般农民”写成“一船农民”;有个学生写信说他哥哥的工作“上调了”写成“上吊了”,吓坏了父母。这些笑话,反映出文化基础知识贫乏的尴尬。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加强文化知识教学,学校通过学生大会、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批判“读书无用论”。时任校长吉同远还亲自上大课,通过事例告诉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首先要热爱知识、学好本领。同时恢复“考试”“比赛”“家访”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1973年上学期还召开了全校性大规模的家长座谈会,200多位家长应邀来到学校,学校以自制的茶点招待家长,县领导和县直机关部门领导也到会听取学校恢复的情况介绍,与家长一起观看了学生讲故事、诗朗诵、歌舞表演等文艺节目。与会领导和家长向学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风,学校还采取了一些“过硬”措施,比如由任课教师选定“背诵课文”和数理化的定理公式等。教务主任孔宪忠老师定时定点“突然袭击”,上课钟声一响便“死守”教室门前,要学生背诵课文后再进教室。政工组长周厚德老师,不定期在校门口“站岗”,记录迟到学生姓名。李启衍老师(兼教务干事)深入班级记录情况、统计相关数据。此类措施的实施,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严肃性和紧张感。(www.daowen.com)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面貌有了改观,学生学习热情初步激发起来了,文化成绩有了提升。1973年起,尹春波、张剑、刘小东、曾隆平、蔡申华、黄焕林、燕录音、田克平、薛振波、曾春犹、李尧英、范玉荣、黄敬群、王洁、余开辉、陈志航、王成湘、李伟雄、秦汝钢、冯小雄、张华、张均鸽、赖丹、黄英波、叶少青、李英平等一批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为行业精英、部门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