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牧《梦粱录》说道:中秋之夕“月色倍明”。这完全是诗人文士的幻想了。这种幻想到目前报纸上还是到处可见。去年中秋节,在上海《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上,登载着一篇描写中秋月的文章,大意说:“在我国各种岁令时节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要算中秋节了。平常的月亮够美丽了,中秋夜的明月,尤其大而圆,集合温柔、神秘、明媚、幽艳之大成,……平日的月亮,上升很早,甚至黄昏时分已悬挂在空中;但是一年中,以中秋的月出来最迟,大约要八九点钟,才从天边露出娇容来,似乎在月宫中刻意打扮,精心装饰,然后才出来和人们相见。”这一段话,完全是传统文学家的口吻,与实际事情太不符合了。
月亮究竟亮到如何程度?要晓得这一点,我们要以地球上所能看到最明亮的东西即是太阳为准,作一个比较。太阳在天顶时,在每方英寸平面上有六十万支烛光的亮度,普通用的洋油灯每方英寸四支到八支烛光,洋蜡烛每方英寸三支到五支烛光。而月亮在天顶时,她的光度每方英寸只有一又三分之一支烛光。月亮虽可普照半个地球,但在一定面积上光度甚小,所以我们在月光下看书是模糊不清的。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她的光亦愈弱。这有两种原因在里面。第一,是太阳或是月亮离天顶愈远,则其离地平的角度愈小,而地面上每一单位平面所受到日月光的多少,是和离地平角度的正弦成正比的。第二,是在天顶时,日月光线经过地面空气的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日月光线要达地面,经过空气的层次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一,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线三十度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十度时,就要五倍半;到离地平线四度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十二倍半了。所经过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收吸、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而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中的地方,是绝不会到天顶的。(www.daowen.com)
古人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太阳离地平线低而夏天高。相反的,月望时月亮离地平线的角度,是以冬至附近为最高,夏至附近为最低。满月最亮的时候,实是在冬至的前后,即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一年几见月当头”,这就是月当头的时候。今年中秋月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五十四度五十七分。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的高度为八十七度四十五分。若是空气一样透明,则十一月月中的月亮一定比八月中的明亮。一年之中,每逢望日,在秋分前后,月的高度适中,夏至前后,其高度较低,冬至前后,其高度最大,这由于黄道与赤道成二十三度二十七分的角度。当月望时,月亮与太阳位置正相对称。太阳到冬至,高度最低的时候,正是月亮最高的时候。月亮的轨道古称白道,和黄道相交只有五度九分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差数甚小,可以增减月亮的高度,但不会变更上述的原则。即从气候上看来,我国各地在仲冬的时候也比在中秋前后来得明爽。以杭州为例,云量和湿度有下列的比较。根据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阳历九月为百分六十九,十二月为百分六十五;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的记录,杭州绝对湿度,阳历九月为一六点八,十二月为八点九。总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话,要改成“月到中冬分外明”,才比较合乎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