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古的文化差不多统起源于干燥地带之大河流域,如尼罗河之有埃及,幼发拉底河之有巴比伦,渭河流域之有周、秦,是最好的例子。寒带和热带从未产生过伟大独立的文化,居住热带的人民谋生太易,椰子香蕉可以不劳而获,因此一般居民无深谋远虑,到过南洋群岛的人们,统晓得爪哇人和马来人的偷闲爱懒,虽家徒四壁,亦嬉笑自若,倘有隔宿之粮,即高卧不起。非洲和美洲的黑人,亦有同样的风度。人类的文化全靠民族各个分子孳生努力而产生的。热带里面之所以无文化,多半是因炎热潮湿的气候,可以使民族无进取精神的缘故。寒带情形与热带相反,热带谋生太易,寒带则谋生太难,在冰天雪地中,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终年劳碌尚不能谋温饱,弄得朝不保夕,苟延残喘。管子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则寒带里面之不能产生文化,亦是意料中事。
文化产生地带既非温带莫属,但为什么要在干燥半沙漠地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设想一个文化之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时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的野蛮民族侵入,则一线光明即被熄灭。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国隔绝的地方。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的四周固然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西、北两方也是半沙漠地带,且南面有秦岭,东面有函谷关,所谓四塞之国,在这样区域之内,才能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www.daowen.com)
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法国的孟德斯鸠,这两千年中已有许多哲学家相信气候是能支配文化的一个要素。民国四年,美国的耶鲁大学教授亨丁顿著了一本书,叫《文化和气候》,他搜集了许多材料,证明文化和气候之关系的密切,他这本书到如今已经第六版了,在通俗的科学书中销路算很广的。他的结论可总括如下:凡是现今文化发达的区域,如同欧洲之英、德、法、荷兰、瑞典诸国,意大利北部,美国东部和日本,统在良好气候地带之内,而气候不良区域尽属退化或野蛮民族所居。亨丁顿所谓理想气候的条件:第一,冬天的平均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夏天在十八度左右。第二,平均相对湿度为百分之七十。第三,一年当中风暴愈多愈妙,使天气常生变化。这种理想条件世界各处无一地能适合的,唯有英国和美国北部的气候和这条件尚相接近。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和日本,夏季统嫌太热,风暴亦不及欧美之多。亨丁顿以为风暴的多寡,尤其足以影响到文化程度的高低。他曾经用美国西点军校和亚纳波列海军大学学生的成绩,和美国东方几个大城若干工厂中工人的工作做测验,得到出于意料的结果。就是天朗气清,温度没有变动的时候,学生的考试和工人的出品都非常坏,到了狂风骤雨将临,温度骤降的时候,学生考试和工人出品,成绩统特别好。亨丁顿的测验并非限于短时间,统是根据四五年的成绩,所以绝非偶然。到近来,亨丁顿的学说得到一个生理上的解答。据英国爱丁堡大学克拉谋医生的研究,空中气温若骤然下降,人身上的肾上和项下两腺受了刺激,就能多泄内分泌,使人立刻觉得奋发有为。但温度若持久不变,则腺失了刺激,内分泌减少,就会使人萎靡不振。个人既如此,民族亦何尝不然,经过一番风暴,即有一番寒暖晴雨的变迁,所以风暴多的地方,人身常受内分泌的刺激,使其振作精神,跃跃欲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