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手工艺现状: 传统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研究

中国当代手工艺现状: 传统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研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适应现代生活而在形式、形态方面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传统工艺技艺和器物蜕变、再生,重构新时代的工艺活态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中国当代手工艺的重要生存方式。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当代手工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并逐渐呈现出开放的特征。

中国当代手工艺现状: 传统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已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由民间美术、传统技艺,加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医药、体育游艺杂技等文化形态构筑起来,其中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中包含有工艺传说的内容)两类三批名录接近400个项目,其地理领域辐射至中国的各个角落,其物质基础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加工制造产业。

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重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其离不开物态层次的载体“物”,也脱离不了传统的民俗环境和习俗文化空间。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涵盖了衣食住行用到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社会,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如节日庆典、清明祭祖所需服饰、器具、摆设等,与祭祖的礼仪、程式准则,以及人们的愿望、期盼、信仰三者构成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经过长久生产生活的积淀,形成一个地域民众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态度和精神信仰。

手工艺源于生活,手工技艺赖以存在的主要方式是“生产”,而传承的途径也是“生产”。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土壤产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创造的新生土壤也开始酝酿。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布之初,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所赖以存在的“物”缺少关注,保护运动勃兴之际,也是当代手工艺制造产业光怪陆离之时。现代社会生活已使民俗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它们较之现代视觉文化缺乏魅力,而与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相关的工艺品也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成了制作粗糙、价格低廉的商品。中国手工艺在当代遭遇困境,就在于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失去了最广泛的生长土壤。因此,适应现代生活而在形式、形态方面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传统工艺技艺和器物蜕变、再生,重构新时代的工艺活态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中国当代手工艺的重要生存方式。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当代手工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并逐渐呈现出开放的特征。一是对传统技艺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为免有遗珠之憾,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如牙雕等需要极为稀贵的工艺,使之不失传。二是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着重在造型、彩绘肌理方面与现代艺术和设计风格相联系。三是将传统工艺的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釆用现代的工艺,只借鉴风格,不传承技艺,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形式,如室内装饰的中式隔断、中式服装的西式剪裁等。(www.daowen.com)

处于开放系统中的当代中国手工艺,观念创新,关注民生,应时代生活所需造物,既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相应的工具,又不失手工制作的特性,保持着手艺的实用品格;媒介创新,将现代材料与自然材料相结合,优先考虑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相关的问题,尊重传统工艺中由自然和历史积累而成的规矩法度,维护手艺的理性品格;审美创新,充分发挥手工劳动融合的智慧和力量之美,模糊工艺与艺术的界限,创造符合这一时代视觉欣赏特点、人性化、个性化的审美品格。当今世界,仍然是手工和非手工并存的时代,中国当代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并行发展,能够以天然、质朴之温暖,弥补工业化产品的标准、趋同与冷漠的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方式,积淀下去,亦会成为自觉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政府层面,中国已开展集举国之力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等国家级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在民间,也有2011年由欧宁与左靖发起开展的“碧山计划”,一批知识分子离城返乡,以手工艺改造乡村、改良社会,并以杂志书《碧山》为平台,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碧山”的影响日渐深远,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人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承载在物质之中的中国手工技艺,正以流动的、生长的方式传承,在城市、村庄守护着土地,坚韧地“活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