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间的历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大动乱、大分裂、大破坏延续了300余年。魏晋南北朝的瓷器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主要代表是青瓷。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影响,流行莲花纹饰。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达和民族文化融合,屋内家具有了较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述

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经过各派军阀的兼并战争,逐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间的历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大动乱、大分裂、大破坏延续了300余年(西晋统一的20余年除外)。朝代更迭频繁,若干割据政权同时并存。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融入汉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互相吸取了各自文化的精华。此一时期原来比较落后的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北方经济几经起落,在北魏中期后得到恢复并有一定的发展。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各地区以中原为中心,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外经济文化往来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质地的生活器皿中,瓷器不但坚固耐用,干净耐酸碱,盛食不变味,易洗涤,实用价值高,而且细腻光滑,半透明,色泽滋润似玉,审美价值高,因而很快便成为人们比较理想的生活器皿,主要是饮食器皿。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青瓷、黑瓷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制瓷业已从南到北扩展到全国,制瓷技术也有很大提高。

魏晋南北朝的瓷器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主要代表是青瓷。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青瓷作品。

北方烧制青瓷约始于北魏晚期,从此青瓷生产形成两大系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了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南北朝时制瓷技术的突出成就是,北齐时北方成功地烧出了白瓷,以后又出现了白釉挂绿彩的彩瓷。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对瓷器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了白瓷,才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等各种彩绘瓷器。但烧造白瓷很不容易。瓷土中普遍含有呈色性很强的铁,如果瓷土中铁的含量超过1%,烧出的瓷器便呈灰白色,含量越多,色越重。白瓷是白胎白釉。为了使胎、釉白净,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铁的含量降到1%以下,白瓷的烧制成功说明了瓷土筛选技术的提高。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碗、杯、长颈瓶等,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白瓷器,其釉层薄而滋润,釉色乳白,说明当时已掌握烧造白瓷的技术。(www.daowen.com)

青瓷在我国长期是制瓷业的主流,历久而不衰。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坚实,通体施釉,釉层较厚,釉色青绿中带灰色或黄色,但尚含有杂质,胎质也发红。青瓷的生产可分为南北两个体系。北方青瓷浑朴厚重,如河北景县出土的青釉六系莲花尊,器形高大雄伟,用雕刻、堆塑等技法装饰,具有很高的水平,但瓷窑发现不多。南方青瓷造型比较秀气,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都出土大量青瓷器。浙江是全国的青瓷生产中心,大体可分为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四个系统,尤以绍兴余姚一带的越窑(又称“会稽窑”)最为兴盛,品种多样,工艺精美,瓷胎含铁量增加。永嘉、温州一带的瓯窑以淡青色玻璃釉青瓷著称,在晋代被称为“缥瓷”。德清窑以烧制成稳定的黑瓷著名。浙江金华一带的婺州窑首先采用了化妆土技术。

此时期与东汉相比较,瓷器装饰更为丰富多彩,技巧也较高,多用刻花、压印、贴花、堆塑、雕镂、釉彩等工艺。装饰内容有图案、花草、动物、人物、建筑、彩绘等。有的器形作动物状,如卧羊、熊灯等。一些容器的器形与装饰巧妙结合。三国至晋初,出现一种随葬的明器谷仓罐,在肩部堆塑楼阁、人物、禽兽等。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影响,流行莲花纹饰。东晋后青瓷上常加上酱色釉彩斑,此外还烧成了黄釉、黑釉、黑褐釉、褐黄釉等釉彩。瓷器种类日益繁多,主要有尊、壶、罐、钵、碗、盘、杯、盒、瓶、盂、洗、灯、熏、虎子、盥盆、水注等,表明此时陶瓷器皿已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器皿的一个主要品种。而各地出土的瓷器和瓷窑之多,也表明此时瓷器生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至迟到南朝时,龙窑技术已比较合理,一些瓷窑已有相当规模,如浙江萧山上董青瓷窑址,长达250米,有利于利用瓷窑的空间和热量,还使用了许多窑具,特别是匣钵,既可防污染,又可避免釉层的一些化学变化,有利于烧制精美的瓷器。这些窑具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达和民族文化融合,屋内家具有了较大的发展。此期由于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家具高度相应提高。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床的高度即与今天的床相差无几,虽说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俗仍未改变,但床的增高,使人们不仅可跪坐于床上,也可垂足坐于床沿。

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东汉末年传入的胡床逐渐普及到民间。与此同时,还输入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圆凳、束腰形圆凳等,这些新型家具对改变人们的起居习惯、促进传统家具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