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劳动创造了人类。当人类制造旧石器时,即人类进行有目的劳动,并且学会制作劳动工具时,人类就与猿区别开来。旧石器时代是公元前约250万年到1万年的那段漫长的岁月,人类以狩猎为生。在原始的母系社会,石器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劳动工具,也是人类最早的手工制品。
公元前约1万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手工磨制的石器,懂得定居下来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懂得制作陶器,甚至还懂得制作陶瓷艺术品、骨制品和染色的石珠等手工制品,诞生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文化等等。新石器时代手工艺的载体是什么?不是别的,正是手工制作的彩陶和玉器。我们所看到的彩陶,颜色上大致有红、黑、白、褐等等;上面的花纹多数是植物纹、人面纹、鱼纹图等;器型主要有陶盂、陶罐、陶钵、陶盆、陶瓶等,还有一些简单的动物造型。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以它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色彩、独特的花纹,给我们留下了人类小儿时代的手工艺品,谱写了人类手工艺的序曲。
人类社会经过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步入了新石器时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已由采集经济发展到生产经济,即人类已经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了。因此,原始的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等经济部门,都在这时出现,并以崭新的姿态向前发展,使得陶器的出现成为可能。首先,陶器不能在流动的生活中进行生产。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会了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这就为陶器生产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人类提供粮食。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粮食作物,在黄河流域主要是粟,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这都需要熟食。将粮食煮熟,就需要有耐火的容器,而当时所能出现的这种容器,只有是陶器。这就是说,陶器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其三,从长时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具有控制和使用火的能力,已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对黏土性能的认识,这就为制造陶器准备了技术条件。
陶器是人类继石器制造后首次改变材料物理性质的造物尝试。彩陶以黏土成型,烧成后陶色呈砖红色,陶质粗松多孔,成型后的陶坯一般先施陶衣,再饰以黑红彩绘,然后入窑以600℃至800℃窑温烧成。
新石器时期的工艺美术以彩陶为主要代表。彩陶的造型、纹饰风格是社会需求、技术条件和文化积淀的综合结果。
在磁山发现有一片画有简单红色曲折纹的彩陶。由此可见,我国8000年前的陶器在工艺上还较简朴,但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的技巧。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因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它的陶器制作还处于较为原始的手制阶段,陶质疏松,绝大部分为夹炭黑陶,烧成温度多在800℃之上。器型以釜、罐最多,器表往往饰以绳纹、动植物刻划纹和彩绘,朴实优美。
半坡类型彩陶距今约7000到6000年,主要器型为卷唇折腹圆底盆;敞口,制作一般较简单,具有早期特点。各种具象和抽象的鱼纹成为主要装饰题材,人面鱼纹盆是典型的半坡类型彩陶。
庙底沟类型彩陶距今约6000到5000年,主要器型虽仍为敞口,但典型的大口鼓腹小平底盆已呈现出前所未见的优美造型线。纹饰以鸟纹为代表,从半坡的散点纹样、两方连续纹样演变为两方连续为主;制作时常常先以点来定位,经由弧线连接,构成静态或者动态的装饰。(www.daowen.com)
其后出现的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此时的陶器无论在选择原料、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尤以丰富多变、绚丽多姿的彩绘陶器为其代表。彩陶器物上的纹样极为丰富,多数是形式多变的几何纹样,其次是植物纹样,以及人、鱼、鹿、蛙、鸟、蜥蜴纹等。彩陶器物上图案纹样的装饰,其艺术处理相当成功,起到了美化器物的效果。而彩陶图案的内涵是极有寓意的,它记录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占有欲望,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因此不失为研究当时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的形象资料。马厂类型彩陶纹饰简练、粗犷,典型的人形纹(或称蛙纹)彩陶罐,笔画直率遒劲,表现出装饰题材的变化。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公元前3000年间,我国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阶段。这时期的制陶业已经非常专业化了,产量和数量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陶器的制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轮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并辅之以模制和手制。器形相当规整,器壁的厚薄也十分均匀。陶质细腻、陶土可塑性大。陶色以黑陶为多,也有灰、红、黄、白陶。陶器的烧成温度有的可达100℃。器型多样、规整、精巧,常见的有鼎、盉、釜、碗、盆、罐、盘、杯、豆、壶、簋、瓮、尊等。陶器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有弦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镂孔等,也有一些施以陶衣和彩绘。
稍晚于彩陶工艺的黑陶,主要产地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它有漂亮的亚光黑色,不需彩绘,人们利用轮制工艺,在黑陶表面划上少许弦纹,并加以镂空。有的黑陶器壁极薄,有“蛋壳陶”的美誉。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胎壁仅厚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是标志这一时期制陶工艺达到极高水平的代表作。
在长江以南地区,还有一种灰陶。它在陶坯半干时,用刻有几何纹样的印模按捺陶坯,烧成后成为表面有丰富印纹的灰陶,也被称为几何印纹陶。此外,新石器时期,人类已经使用骨蚌穿制项饰。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类通过打砸的方法,将天然石料制作成形状明确、坚实耐用、适合于多种用途的石工具。
进入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类在打砸的基础上再加研磨,制作成造型工整对称、表面肌理光滑的石工具。随着石器制作者制作经验的积累、制作技术的进步,人们也逐步发现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并在石器制造中体现出来。
面对远古时代留给我们的那些古朴美丽的文物,我们仿佛听到祖先透过那些器皿的造型和流动的花纹在诉说着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的生活需要什么,还传递着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利用大自然给予的丰富物产,创造生活用品,满足自身需要。也许,人类已经无法证明,这是谁的创意。人类一直在根据这个道理在创造。那个遥远时代的手工制品只不过是人类“小儿时节”的手工艺处女作而已。
新石器时代玉器,无论是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装饰,还是黄河下游海岱龙山文化的玉砗兽面纹,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等器物上的神人兽面纹,其主题是“族徽”也好,“法物” 也好,“神祇”为好,它们都隐约反映出中国社会宗教迷雾般的神秘性。装饰手法多用阴线刻描,少数阴阳线交汇或剔地阳纹,更使主题鲜明。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体现的是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装饰反映的是万物有灵的认识论。造型与装饰,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