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岩画艺术史:艺术风格和特点的成果

西北岩画艺术史:艺术风格和特点的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艺术风格1.时代性西北地区的岩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岩画的创作上,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具有截然不同的题材与艺术风格。3.地域性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岩画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受地理环境、地方经济活动、地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容和题材上也有所区别,进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西北地区岩画,作为历史上曾活跃于本地区的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视觉艺术形式,不同的民族在其所处在的时代,对它不断发展、延续并加以传承,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也先后在这一地区汇聚并发生碰撞,继而融合,最终确立了西北地区岩画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体现了其复杂、多变的迁演过程。同时,该地区一些附带有域外风格的内容题材与表现形式,也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岩画的认知程度,并从中深切体察到岩画制作中所凸显出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风格

1.时代性

西北地区的岩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青铜时代之前为西北地区岩画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所反映的题材,是以野生动物和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为主,图像也多是简洁甚至稚拙的线条,一般是大体勾勒出图案形象即可,属于写实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对岩画形象进行客观描绘,形象多是完整,手法简练,并且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如石面的高低不平和制作工具的限制,在制作技法上以敲凿法为主,岩画图案一般显得较为粗糙。

到了青铜时代之后,动物形象虽然依然为岩画的主要内容,但其他题材出现得越来越多,如人形、人骑、放牧、植物、车辆或车轮、符号等。伴随着题材的逐渐丰富,其艺术风格也随之起了新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抽象风格的岩画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岩画,尤其是动物岩画,其造型变得图案化、程式化和简约化;抽象符号也开始出现,如阴山岩画中象征女阴的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符号等。其次是岩画图案的装饰性增强起来。如在贺兰山岩画发现中的虎图形,制作者除了勾画出虎的基本轮廓和形象,还在其身体内部刻画出繁缛的装饰性折线,身体前后部位也都饰以涡旋纹,这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等西北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以及广泛发现于西北各地区岩画中的部分鹿形象(图5-78)[120],其主要特征则是鹿角呈巨大的树杈状,造型夸张。一般认为,这种刻画手法是制作者刻意将鹿的神性体现在鹿角上,其中蕴含着对于鹿崇拜的文化寓意。

图5-78 鹿形岩画

2.民族性

在西北地区,历史上先后经历过两种经济形态,即狩猎经济和畜牧经济,而伴随着这两种经济形态的则是先后主要活动于西北地区的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

在岩画的创作上,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具有截然不同的题材与艺术风格。狩猎民族以狩猎为主要经济活动,其刻画的内容绝大部分为动物形象和狩猎场景,且刻制得较为粗糙,以写实风格为主;当游牧民族开始活动于西北地区以后,畜牧经济发展了起来,岩画上的动物种类有了明显的变化,驯养的动物形象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岩画上。而且岩画制作工具也丰富起来,除了凿刻岩画,磨刻、划刻等制作技法在岩画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当然,各个游牧民族之间在风格上也是有所区别。如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据考证为古代塞种人所作,岩画中的人物形象先由划刻法勾出人形的轮廓,再在身体内部进行通体敲凿,整个线条流畅、生动。有的人物头上戴有上窄下宽式的帽子,有的头部有类似两根羽毛的装饰物,极具民族特色;另外,在宁夏贺兰山韭菜沟中发现的塔图形岩画,制作者当为西夏或更晚时期的党项人,这些塔图形的渊源自青藏高原,信仰佛教的党项人在迁入本地后方有了这种特色图案的创作,显示出青藏高原系统的岩画向东北的渗透和辐射。

3.地域性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岩画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受地理环境、地方经济活动、地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容和题材上也有所区别,进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内蒙古阴山岩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中,发现有大量的岩羊和北山羊形象,因为这些羊类特点是聚群活动、生活于裸岩地带、在高山和山边草原活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符合这些羊类的生存环境,在历史上这些羊类大量生活于该地区,成为该地区的“土著”,古人将这些羊类刻画在这些地区的岩石、崖壁上,也就不足为奇了;青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牦牛岩画,尤其在青海这一地区,牦牛岩画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动物形象,也是出于牦牛比其他畜种更适宜在高寒地区生存,对当地人也更为重要的缘由。这里的牦牛岩画一般采用通体敲凿的方法刻制而成(图5-79),虽然刻制手法简练,但却生动、有力。另外也有一些牦牛形象是用勾画轮廓的手法制作而成(图5-80),但数量相对较少,表现力也不及前者。

图5-79 青海卢山岩画中的两头牦牛形象

图5-80 青海卢山岩画中的牦牛形象

(二)艺术特点

1.造型的程式化

造型程式化的艺术特征在西北岩画中是很常见的,这种表现手法是将岩画图案刻画成有规律的、定形的,具有一定程式的重复造型。而这种程式化的造型特征在岩画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1)岩画图案本身的程式化。岩画图案的程式化是岩画艺术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形成的艺术特征,早期的岩画图案经过长期的重复出现,进而产生了图案的基本造型,再经过简化的历史阶段后,形成了岩画图案程式化的现象。这种艺术特征也说明了西北地区岩画制作者在岩画技艺上的进步与成熟。另外,岩画造型的程式化特征具有时代性,它还为我们研究岩画的相对年代提供了线索。

(2)岩画形象分布规律或分布特征的程式化。如西北地区表现群体动物形象的岩画,那些动物形象有的是排列不规则的,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各种朝向的可能都能见到。但也有很多场景中,动物排列整齐,朝向统一,或者两两头部或尾部相对排列,而且这种场景中,动物的造型往往相似或者一致(图5-81)[121],即上文所述的图案本身具有程式化特征。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岩画画面的秩序感和规律感,在空间上也增加了画面纵深性。

图5-81 新疆呼图壁县宽沟岩画

2.夸张的造型手法

夸张的造型手法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岩画都比较常见,在中国西北地区也是如此。这种造型手法的特征是,制作者在塑造岩画形象时,除了简练地刻画岩画对象的基本造型,对表现制作者意图或需求的一个或数个特征进行夸张、突出的描写。这种制作手法脱离客观现实的印象,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清晰明确,取得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譬如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康家石门子岩画中,人物形象刻画出五官、四肢和躯干,头部还有帽子和其他装饰物,显得生动、逼真,但制作者在这些人物形象上却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出了人物的男性生殖器官,从而明确了图像中蕴含着的生殖崇拜的意义;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新疆巴里坤地区,发现了很多骆驼形象的岩画,这其中有的驼峰以驼背的一个或两个凸点来表示,但有的驼峰则高高耸起,造型夸张,明显与客观现实不符。这体现了制作者采用夸张的造型手法时的一种意图,即夸大主体形象的最大特征,以明确岩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3.主次对比,突出主体形象

岩画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为了突出主体形象,往往将主体形象和其他一些形象放在同一幅场景中,通过主次对比的方法,侧重对主体形象的凸显,进而产生了对比的美感。如在西北地区,同为狩猎岩画,有的场景中,与周围的动物形象相比,手持弓箭的狩猎者形象高大,成为整幅图案的主体形象,说明作者主要表现的是狩猎者;有的场景则恰恰相反,狩猎者的形象在威猛、夸张的动物面前,显得异常渺小,狩猎的动物成为画面的中心和主体形象(图5-82)[122]。在有的动物岩画中,个别动物形象在造型上往往大于同一幅画面中的其他动物形象数倍,这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作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突出那些造型相对较大的动物,以其作为画面的中心。在构图中的醒目位置足以证明其重要性。

图5-82 主次对比类岩画

4.造型的概括性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青铜时代之后的岩画作品。体现在制作者在真实客观地刻画图案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往往能够大胆忽略图案的细节,高度简化图案的客观造型,突出图案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岩画形象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如阴山和贺兰山地区的人形岩画,制作者往往用寥寥几根线条就勾画出人体的各个部位,复杂一点的人形也只是用圆形或圆点表示头部,不去刻画五官,身体躯干用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脚趾、手指也不去刻画。但就是这些简单线条勾画出的人形岩画,却往往能够呈现出许多生动的造型,如上肢表现出的高举、平伸、叉腰、投掷等动作,下肢表现出的站立、下蹲、跨步等动作,如果人形和其他图案结合起来,那就更丰富了,如人骑、射猎、交媾、舞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