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磨刻法在西北岩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磨刻法在西北岩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北地区,凿刻类岩画使用磨刻法制作的,数量上仅次于敲凿法,一般来说,人面像、人形岩画中有相当数量的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制作而成,典型代表如贺兰山地区的人面像岩画、西北内陆地区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人形岩画、桌子山地区的人面像岩画等。无论从题材内容上如何划分西北地区岩画,但若从制作方法来看,西北地区凿刻类岩画分布范围广泛,数量占了绝对大宗,因而从广义上来说均属于北方凿刻类岩画的范畴。

磨刻法在西北岩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岩画,若按照其制作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别,即彩绘岩画与凿刻岩画。其中,凿刻法还可以细分为敲凿法、磨刻法、线刻法三种。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来看,广袤的西北地区多是以凿刻类岩画为主,相对来说彩绘岩画数量较少。

(一)彩绘岩画

一般是以手或软质工具将事先调制好的颜料涂抹在岩石表面之上。颜料颜色以赭红色为主,白色和黑色数量相对较少,绘制方法有通体平涂,即用颜料通体涂抹出表现形象;点线轮廓式,即用颜料涂抹点、线,用点、线组成表现形象的外部轮廓,内部中空,呈现剪影式;喷绘法,即使用这种方法绘制的岩画,多为制作手印时使用,通常是将手掌按压在岩石表面,采用喷绘方法在手掌周围喷洒颜料,形成阴绘手印类岩画。

在西北地区发现的彩绘类岩画,多数都属于洞穴岩画,少数位于野外的岩石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地区阿尔泰山和昆仑山地区,天山地区偶有发现,但是数量极少,仅在西部天山特克斯县阿克塔什、加汗萨依西岩画点发现,前者为红色彩绘,后者为罕见的黑色彩绘;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彩绘岩画也极少,仅在玉树通天河流域曲麻莱县谐青沟发现了两幅;而在西辽河流域大兴安岭地区,彩绘岩画数量较多,在阿拉善右旗也发现了雅布赖山洞窟彩绘手印岩画;贺兰山地区则仅见白芨沟洞穴彩绘岩画一处。

彩绘岩画的题材主要有手印、动物、人形、舞蹈以及表现狩猎场景的内容,其中手印岩画是彩绘岩画中一个比较常见、数量较多的题材,一般有两种制作方式,其一是用手掌均匀涂抹彩色颜料,然后按压在石面上;另一种就是采用喷绘法制作的阴绘手印岩画。

(二)凿刻岩画

即用石质、金属制或其他工具,在岩石上凿刻出所欲表现的某种形象,一般又可以细分为敲凿法、磨刻法、划刻法。

1.敲凿法(www.daowen.com)

是以坚硬的尖状石或金属工具直接击打岩石表面,形成凿点,进而构成图像;或以坚硬的尖状石或金属工具为凿,然后用石块敲打手握的凿子,便可在石面上凿出许多点,点上落点,构成图像。从已发现的岩画形象来看,使用敲凿法制作的岩画又可以分为通体密点敲凿法和轮廓式密点敲凿法,两种方法均是采用石质或金属制工具敲打制作,不同之处在于,通体密点敲凿法是以通体密点的形式敲凿出岩画形象,完成后会呈现出剪影式的视觉效果;轮廓式密点敲凿法则是用工具敲凿出岩画轮廓,通常轮廓表现为线条式。敲凿法是西北地区岩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几乎所有的题材均使用过。尤以动物岩画、放牧狩猎岩画、符号岩画等使用的比例为最高。

2.磨刻法

其制作过程是先凿刻出欲要表现对象的轮廓,而后用适当形状的、硬度大的石器在石面上反复进行研磨。如直接用工具在石面上磨刻图像,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这类的岩画图像通常情形面刻痕较浅,制作显得粗糙;而先敲凿或划刻出图像轮廓线,然后用磨刻法填充内部,以此法制成的图像线条流畅而自然。以磨刻法制作的岩画,大多会与敲凿、划刻方法结合使用,最后加以细细的研磨,其线条呈现明显的“U”形凹槽。在西北地区,凿刻类岩画使用磨刻法制作的,数量上仅次于敲凿法,一般来说,人面像、人形岩画中有相当数量的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制作而成,典型代表如贺兰山地区的人面像岩画、西北内陆地区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人形岩画、桌子山地区的人面像岩画等。

3.划刻法

是指用尖锐的硬质工具(大多为金属工具)划刻岩石表皮而成,划刻的纹痕细而浅,图形十分随意,尽失早期岩画一丝不苟的画风。从岩画题材内容及工具来看,划刻法制作的岩画相对来讲一般制作年代较晚。西北地区使用划刻法制作的岩画数量很少,多见于佛塔、莲花、车辆等岩画图像中。

无论从题材内容上如何划分西北地区岩画,但若从制作方法来看,西北地区凿刻类岩画分布范围广泛,数量占了绝对大宗,因而从广义上来说均属于北方凿刻类岩画的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