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阴山地区岩画分布及特点

阴山地区岩画分布及特点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地形地貌和岩画分布的特点,阴山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色尔滕山和狼山一带[93]。(五)默勒赫图沟岩画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约60公里的阴山山脉狼山西段,岩画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沟中段、东西大约5公里的两岸及附近地区山崖立壁、沟壑缓坡的黑色石面上[94]。

阴山地区岩画分布及特点

根据地形地貌和岩画分布的特点,阴山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色尔滕山和狼山一带(依据地理位置界定为阴山岩画)[93]。三个区域结合各自的行政区划,分布如下:在大青山北部区域,东部有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岩画(该岩画分布区位于阴山岩画的最东端,处在阴山山脉东段的低山丘陵地带),中部有四子王旗岩画,西部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推喇嘛庙和沙痕岩画;在色尔腾山这一区域,东段为包头市固阳岩画,终端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墙盘忽热和德里格尔花岩画,西段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新忽热苏木和莫里格山岩画;在狼山区域,东段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中段为乌拉特后旗,西段则为磴口县的岩画。

(一)阴山岩画

图4-55 乌拉特中旗群虎图岩画

这里是岩画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一为乌拉特中旗西南的狼山区域,另一个则是磴口县西北的阿贵庙。这一带多沟畔崖壁,岩画就刻画在这些崖壁之上。除此之外,还在乌拉特中旗的韩乌拉沟、磴口县的格和撒拉等处也有发现。阴山岩画大多刻画在坚硬且平滑的石面之上,岩画所在的位置大多在避风向阳的地方,画面或是迎南或是向东,所分布的地点依据题材的不同也有一些区别,譬如人面形的天神像大多集中在深邃的山谷崖畔上,舞蹈场面的岩画往往凿刻在沟畔立崖处,而山巅多是各类野兽岩画分布的区域(图4-55、图4-56、图4-57)。

图4-56 磴口县人面岩画群像

图4-57 磴口县人面岩画舞蹈图

阴山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体系的典型代表,所反映出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充分体现了鲜明的草原特色。这一地区的岩画题材多种多样,有动物、人物、人面像、车辆、符号、足印、狩猎、放牧、图形文字等各种自然物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生动场景,另外还有马鞍、马绊、马镫等马具。其中,动物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同时发现有大量的野生动物,也有羊、马、骆驼等家畜,还有比较复杂的狩猎场景,主要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对彼时猎牧人群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和还原。同时夹杂有大量的神格面具岩画,另外,阴山岩画中还包含有宗教思想的舞蹈岩画,尤其是连臂舞蹈、生育舞蹈的形象是其中的典型。

关于阴山岩画的年代,据专家考证,认为大部分的作品创作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是由是各原始部族制作的,仅有其中少数是匈奴、突厥回鹘、党项、蒙古族的作品。制作方法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因其作画年代是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故而又被称为“中国北方原始人类和民族文化长卷中的连续性篇章”。

(二)察哈尔右翼后旗岩画

分布于乌兰察布盟与锡林郭勒盟之间草原上,由于自然环境与作画环境的制约,岩画很分散地分布于东西走向的山岩或山丘之上,内容有放牧、动物(多为家畜)、双人舞等。既反映了当时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又显示了作画时代人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作画形式上,多采用轮廓法加以表现。

(三)四子王旗岩画

主要岩画点有查干沙哈图、南敖包图、巴楞少、毕其格图沟等,内容有马、蹄印、凹穴、人脚印等与人、动物生殖有关的题材,此外还有螺、藏文、蒙文等与岩画混刻。散见于四子王旗各地的岩画和岩文分布属于不同时代的作品。

(四)乌兰察布岩画

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地域范围包括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乌拉特后旗东北部一带,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20公里,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查干敖包苏木推喇嘛庙,都崇敖包苏木沙痕,德里哈达,满都拉苏木南吉板登,新宝力格苏木禅番乎热,乌拉特中旗,东北部若格其格山一节分布最为集中。该地区的岩画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有野兽、飞禽、家畜、狩猎、放牧、人脚印、舞蹈、动物蹄印、畜圈、符号、人面像、云、太阳、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形象和放牧场景的内容为最多。此外,还有长矛、二齿杈等。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极为原始、质朴的绘画艺术品。另外,在察右后旗三井泉乡三井泉村的丘陵上也发现许多岩画。内容为北山羊、奔羊、符号等。(www.daowen.com)

(五)默勒赫图沟岩画

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约60公里的阴山山脉狼山西段,岩画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沟中段、东西大约5公里的两岸及附近地区山崖立壁、沟壑缓坡的黑色石面上[94]。内容题材丰富,主要有动物、人物、神灵、天体、符号和器物等。其中以人面像为主体,尤以“圣像壁”——神格面具的岩画最为著名,圣像壁上诸神灵千姿百态,或兽面,或人面,头形轮廓或长或方或圆,面部刻有五官,极富变化性,但似并无规律可循。在头形轮廓之外,或头顶或侧面刻画有刺芒线,似乎表示光芒或头饰。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众神像的周围往往还有许多小凹穴伴生,有人认为这些小凹穴表示的是星辰。发现于默勒赫图沟的诸神像,是当时人们信仰的众多神灵形象的汇聚与集中展示,其实质是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神化和偶像化。

图4-58 默勒赫图沟人面岩画

(六)桌子山地区

桌子山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西北有乌兰布和沙漠,西南则与贺兰山相连。岩画群分布在山西侧各山口的石壁或磐石之上,主要集中在召烧沟、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雀儿沟等地点[95]。这里的岩画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山地缓坡岩画,即召烧沟岩画;第二种为悬崖峭壁岩画,即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雀儿沟岩画。内容均以人面像为主,约占总数的80%。对太阳神的崇拜是桌子山岩画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其中尤以召烧沟的太阳神岩画最具代表性。也发现有骑者、足印、人形、动物以及符号等其他类型。制作方法以磨刻法为主。根据题材和艺术风格可以推断,召烧沟岩画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现已发掘出可辨认的10幅图形。画面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形象。其余则是动物形象和骑马人图形,反映内容为祭祀、行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对完善古代北方游牧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4-59 苦菜沟人面岩画

图4-60 毛尔沟人面岩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