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半干旱草原地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该区地处蒙古高原的东南部,海拔多介于500米~1000米之间,地势由南而北、自东而西逐渐变低。四周大多环山,西南有阿尔泰山,与中亚、西域相隔;东南有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相接;唐努山、萨彦岭、哈马山和肯特山等由西而东,形成蒙古高原北部屏障;阴山山脉横贯其南,断续相间。区域内从东部的森林区域到辽西的森林与草场交汇,从中部的半干旱草场到西部干旱及戈壁的沙漠区域,地理及地貌环境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广袤区域内,东从大兴安岭,西至巴丹吉林沙漠,北自中蒙边界,南至黄河,均发现有丰富的岩画遗存。其中,岩画最密集的地区有阴山、乌兰察布草原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地区。
内蒙古岩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盖山林先生认为的中国七大最密集的岩画宝库,其中两个就位于内蒙古,其一是阴山岩画,另一个是巴丹吉林沙漠岩画。[88]以大兴安岭、白岔河、阴山、巴丹吉林沙漠、呼和楚鲁、乌兰察布、乌海市桌子山、阿拉善的岩画最具代表性。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河水条”中,就曾记载了这里的岩画: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城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以谓之画石山也。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阴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www.daowen.com)
虽然文献中对岩画的记载较早,但对其真正的发现却比较晚。
内蒙古岩画最基本、最常见的题材有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飞禽、车辆、手印、人面像、凹穴、塔等。这些题材既包括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也涵盖了人类为延续生命的繁衍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意念。经多年来的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岩画点较多,分布范围广泛,并且不同区域的岩画在遗存形式、内容题材、作画方法及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根据这些特征,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