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位于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之间,由西向东北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介于1600~3000米之间。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为3556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贺兰山南部山势则变得相对和缓,分布有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呈V形,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遍布碎石的洪积扇。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贺兰山名字的来历,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山有树木清白,望如骏马,北人呼骏为贺兰”,也即骏马之意。由于地处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历史上贺兰山曾是北方游牧民族驻牧生息之地,也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要冲,故被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在劳动之余,北方游牧民族先民用灵巧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凿刻出了一幅幅珍贵的岩画,借此表达自己的生产、生活情景和传达自己的心声。[78](www.daowen.com)
贺兰山岩画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内容丰富、时间周期跨度长、作画民族多等特点,是北方草原的一大岩画宝库。截至目前,在贺兰山东麓(宁夏一侧)从北往南,共发现48个岩画点。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人面像、狩猎、放牧、战争、舞蹈、手印、脚印、车辆、工具、符号等。这些先民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为了解和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均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对考古学、艺术学等学科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