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白银市景泰县、靖远县及平川区,岩画分布在北边低矮山岭以及黄河石林区域。其中,尤以景泰县境内分布的岩画点众多,主要有姜窝子沟岩画点、石鹿沟岩画点、尾全沟北沟口岩画点、黄崖沟岩画点等;靖远县境内有较早发现的吴家川岩画;平川区主要是野麻岩画点及白杨林岩画点。
(一)姜窝子沟岩画
位于景泰县城西北的红水镇红沙岘子姜窝子沟一座山顶向阳处,距县城约50公里。该岩画点被白银市政府确立为市级文保单位,同时被中国岩画学会认证为首批“中国岩画遗存地”。岩画集中分布在山顶裸露的十多块黑色岩石上,岩石表面平整,图案刻凿得清晰、深邃。数量不多,计有15幅岩画,主要内容有人像、羊、鹿、狼、狗、同心圆组合及方框与“×”组合等图像。在不同岩面上,各单元组合成不同的内容,如同心圆图案组合成的“太阳与鸟”,还有动物群、“狼食人(人兽搏斗)”,以及狩猎和舞蹈的场景(图4-40)。这些图像如羊、人像、人骑等,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与中卫大麦地岩画中的一部分内容极其相似,且二者均主要采用凿刻法制作而成,无疑显示出两地曾有的密切文化关系。
图4-40 姜窝子沟岩画
(二)石鹿沟岩画
位于景泰县城西部的寺滩镇三道趟村白茨水背部约7.5公里处的石鹿沟内。此地仅发现有一幅岩画,分布在一处山腰的岩面上,保存状况较好,主要是鹿和羊。其中一只体型最大的雄鹿,镌刻在石面右方,头部高昂,繁复的鹿角高高耸起,身体用线条和卷曲纹刻画而成,造型饱满,视之雄壮有力,可能是一头鹿王。雄鹿采用先敲凿后磨刻的制作而成,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精致。在它身后及上下方,则分布着简单呆滞的鹿、大角盘羊的形象,采用敲凿法制作而成,塑造手法较为粗糙。因雄鹿的风格、制作方法与周围环绕的动物差别较大,故很有可能是由两个时期的不同人群分别创作的(图4-41)。
图4-41 石鹿沟岩画
(三)尾泉沟岩画
位于景泰县中泉镇东南的山谷平原处,黄河边峡谷北侧的石壁上,与靖远县隔黄河相望,附近即著名的黄河石林。该处岩石石质主要为砂岩,受风化作用及水流侵蚀严重,画面已漫漶不清,保存状况较差,图像虽少却非常集中,计有2幅岩画,位于低处的岩画也距地面约1.8米,可能与黄河涨水泛滥有关。第一幅长约6.9米,宽2米,图像呈条带状分布,主要由人面像、人形及羊、鹿等动物组成,内容多样,布局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并且单体图像风格不完全相同,同时存在叠压现象,应是刻画于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四个图像较为有特色,都是在一个刻画简单,难以辨识具体是马还是狼的动物背上,刻画有两个巨大的,呈交叉十字状的柱状物。其上刻有细线,不疏不密,间隔一致,非常像齿状物,但若结合柱状物整体来看,更有可能是旄旗一类的旗帜(图4-42局部1)。动物和交叉物组合的符号意义为何,尚不得而知,但这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习俗。这些图像刻制得较为粗疏,很多形象显得较为呆板,并未反映出具体场景的内容。表现手法主要有剪影式、单线式和线条轮廓式三种。第二幅岩画位于第一幅右边更高处的崖壁上,刻画有两个类似兽面的形象,特征是方形面部、两个大而突出的旋涡纹做耳,双眼小而圆,鼻子刻画粗糙,下方是一个极尽张开的布满牙齿的嘴巴,兽面下方似有身躯。整体形象予人森严可怖的感觉,带有神秘性(图4-42局部2)。稍作联想,有些类似于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商周文化延续下来的兽面形象(神面像)。尚不确知是否与这些文化发现的图案有所关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处兽面形象应早于左边纷繁复杂的图像。
图4-42 尾泉沟岩画
(四)黄崖沟岩画
位于卢阳镇响水村黄崖沟的一处悬崖上,该地为一处开阔的山谷地带,正对着下方的是一片农田和小河,对面的山坡上是已经荒废的村落。岩画所在山谷为旧时西安至武威的官道,也是旧时景泰县城县治所在,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汉代城址。岩画所在的悬崖与地面接近90°,可供攀爬的道路十分陡峭,仅有一条约一人宽的小道可供行走。岩画就呈条带状刻画在陡峭的崖壁上。画面长约9米,高约4米,主要有同心圆、人面像、人形、羊、不明动物、手印、折线等,内容丰富多样,相互又错杂分布(图4-46局部1)。整体根据图像内容风格和制作方法,同时存在的叠压打破和借用线条的关系,应是在几个不同时期制作而成,其中以疑似牛形象的图像和手印最为趣致。手印图像在宁夏仅见于贺兰口和白芨沟,而疑似牛的图像刻画精细,线条优美流畅,与一些地区的老虎图案风格相似,可能也是由北方草原民族刻画而成的。除手印和几幅动物以外,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图像都是以点凿出线条,以线造型,但线条显得相对僵硬,丧失了流畅感。部分图像比较浅,系用点凿后再进行磨制,线条刻痕显得很深,但仍可看见凿点,主要以同心圆、人面像、线条状动物为代表(图4-43局部2)。手印和两个羊图为剪影式造型。按主题可分为人物、动物、人面像和符号四种。人物为单线造型,通常表现为双手向两侧延伸,两腿分叉的姿势,头部上方有一弧,不明其寓意。动物有马、羊、狼等,其中马的造型有单线式和线条轮廓式两种,线条轮廓式的马外形怪异,刻画出马鬃毛,其臀部以旋涡纹表现,但是线条僵硬,比例也不协调。除马之外,还有一线条轮廓的鹿形象,前腿亦以涡旋纹装饰,二者的风格相似。狼成群出现,且围绕着一个同心圆,可能自有其组合的隐喻。[59]羊的形象分为有线条式与剪影式,剪影式的羊被表现为回首状,造型写实,与姜窝子沟的羊图像类似。另外,还发现有呈纵列式构图的线条,其寓意尚不明确。(www.daowen.com)
图4-43 黄崖沟岩画
(五)吴家川岩画
位于靖远县吴家川以北的山岩上[60]。山丘高度一般为20~30米,红砂岩上覆盖黄土。岩画集中刻画于两个红砂石的崖面上。崖面的表面平滑,没有人工平整的痕迹。内容有鹿、石羊、马、狗等动物及人骑形象,个别图案磨损严重,无法辨识。主要刻画在东西相邻的两个崖面上,东壁岩画高2.2米,宽4.8米。有鹿、石羊、鸟等形象,有些形象,如鹿前似还有车,还有似一人两手举杈的样子。此外,还有一些形似符号的线条。西壁岩画,高2.95米,宽2.75米。上有8个人骑形象,人头上有三个瓣形,似为头部的装饰物。在西壁上还刻有小鹿、狗、羊等及人面像等。该地岩画内容虽然布满崖面,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构图布局,应是后来陆续刻画而成的,因而视之有散漫凌乱之感。制作方法以凿刻为主,兼有磨刻法。主要是用单线条和线条轮廓式勾勒,以及极少的剪影式手法来表现各种形象。其艺术风格整体被刻画得呆板、粗糙,形象粗陋,个别图案的风格稚嫩。其中的羊形象,与景泰黄崖沟和尾泉村在风格上非常接近,也与宁夏中卫大麦地、贺兰口部分岩画的制作方法和风格大体一致,表明二者之间曾存在着文化接触。
(六)野麻岩画
位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境内的米家山脉大浪山东麓、黄河西岸的红山峡谷内[61]。岩体为红砂岩,面南背北,岩面大约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高7.5米,宽约4.4米。共有图像24个,其中人体像10个,人面像5个,动物8个。可以分为家庭图、狩猎图、农耕图三幅。制作方法采用了凿、磨、刻三种,8个动物和2个女性均采用了先凿后磨的方法,其余图案均划刻而成。图案雄浑遒劲、厚重敦实。划刻的图案简单勾勒轮廓,粗犷古拙。根据刻画技法和图案内容风格判断,也应该是创作于不同的时期的作品。
(七)白杨林岩画
位于白银市平川区野麻村白杨林社处,地处黄河红山峡谷东岸[62]。岩画刻于河边一处山脊崖面上,崖前空旷宽阔。画面南高北低,左上部严重破损。共发现23个图案,其中半身人像1个、人面像2个、手印4个、动物7个、鱼尾3个、器物3个,以及3个不明的图案。其制作技法,既有磨刻法又有凿刻法,表现手法既有剪影式,也有单线条轮廓式,图像显得笨拙而稚嫩,有的则稍显得粗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