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天河流域的西北岩画艺术史

通天河流域的西北岩画艺术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天河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三江源”中长江干流上游段,为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处至玉树巴塘河口段的通称。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大多分布在海拔3800~4500米的通天河两岸及支流山谷内,即在以昆仑山、唐古拉山为南北界的高海拔地理区内。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玉树通天河流域自古便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通天河流域的西北岩画艺术史

通天河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三江源”中长江干流上游段,为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处至玉树巴塘河口段的通称。横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流经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4县市,全长813千米,流域面积13.8平方千米。[51]通天河的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有众多支流及湖泊。“河床海拔3000~4000米,上游段河床宽浅分汊,水流散漫,下游段多峡谷”。[52]通天河流域地貌属于江河源高原区,山地主要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具有高山深谷的地貌特点。气候属于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地区,河谷和山间盆地地势低平,气候温和,适宜发展高原河谷农业。其余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草原牧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区之一。

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大多分布在海拔3800~4500米的通天河两岸及支流山谷内,即在以昆仑山、唐古拉山为南北界的高海拔地理区内。且“多与细石器地点、早期石丘墓、石棺墓等其他遗存共处一地,说明青南高原的岩画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图像遗存’,而是与共处的其他遗迹共同代表着一种目前尚不明晰的地域性考古学文化,也说明青藏高原早期人群的流动与聚合都有着一定的规模与持续时间”[53]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玉树通天河流域自古便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青藏高原东部的岩画与高原西部(西藏阿里及印度河上游地区)岩画之间有着诸多相似性”“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毗邻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近年亦有多处岩画发现”[54]“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发现,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及藏北高原岩画衔接上的缺环,使青藏高原‘羌塘岩画带’向东延伸了数百公里,与著名的‘羌塘彝走廊’连接起来。”[55]“青藏高原岩画与中国北方其他岩画分布区皆为古代‘华夏’边缘地带文化,并且与更为北方的‘中亚草原文化’有着诸多关联。青藏高原岩画可能通过天山—帕米尔高原‘内亚山地走廊’与中亚北方草原文化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在金属器、岩画图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56]

(一)昂拉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昂拉村拉龙隆巴沟内,距离沟口的藏传佛教哈恰寺约600米处。海拔在4278~4295米之间。岩画分布在两块山脚裸露岩体的立面上,主要集中在左面较大岩面上,石质为变质板岩,前方30余米为河床。按照岩面划分为50幅画面,可辨识的有638个单体形象。表现有动物、人形、人骑、人射、车辆、舞蹈、符号等众多内容,动物有牦牛、马、鹰、鹿、豹、羊、骆驼等,其中牦牛达210余幅,采用了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特征是头小,牛角多细、短,呈环状,身体视之丰硕而健壮,脊背高高凸起,腹部下垂,四肢短小粗壮,尾部多为短小圆点状。其中组合图案较多,大多表现了放牧、狩猎、舞蹈等场景。在构图上,有多幅呈现左右对称和上下叠压排列整齐的场景,多为动物,有牦牛、鹿、羊、马等形象,德国学者耶特玛认为,这种动物呈左右对称性和上下叠压式的安排手法是欧亚草原艺术的典型特征。(图4-31)还发现34个鹿形象,制作方法分为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和轮廓式密点敲凿法两种。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的鹿形象,身体丰硕健壮,枝杈状的鹿角粗大,而轮廓式敲凿法制作的鹿形象,其身体的线条流畅、优美,多使用了“S”纹饰对其进行装饰,是欧亚草原斯基泰风格的一种典型代表。(图4-32)车辆均是双轮无辐条、单舆、单辕,双兽驾车。

图4-31 昂拉岩画(局部1)

图4-32 昂拉岩画(局部2)

(二)章玛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政府所在地西2公里处的山沟内,岩画分布在山脚、山腰、山顶三处裸露岩石石面上,山脚海拔4411米,山顶处海拔4576米。按照岩面划分为16幅画面,可辨识的为33个单体形象,基本未发现有组合图案。表现有动物、人形、人骑、符号等内容,动物有牦牛、鹿、羊、野驴等,牦牛的数量最多,有18只,占比大于一半。大部分牦牛是采用密点通体敲凿法制作而成,特征是头小,牛角多细、短呈环状,身体壮硕,脊背凸起,腹部下垂,四肢粗壮短小。(图4-33)画面中的所有形象均采用了密点敲凿法制作,凿点稀疏,制作粗糙,有些已经显得程式化。

图4-33 章玛岩画(局部)

(三)章囊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距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的通天河北岸沟谷滩地处。通天河的支流曲麻河从山脚下流经,岩画就凿刻在距谷底30米高的变质板岩上,海拔为4287米,岩画所在山体正前方有石堆供台,周围张挂经幡。按岩面划分为16幅画面,可辨识的为67个单体形象。表现有动物、人骑、人形、符号等内容,动物表现有牦牛、豹、骆驼、狗等,其中牦牛的数量最多,共33个,所占比例近50%,全部采用了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特征是头小,牛角多细、短呈环状,身体壮硕,脊背凸起,腹部下垂,四肢短小,尾部多呈短小圆点状。人骑形象有8个,所骑乘的动物则为马与骆驼。其中一幅画面中有11个个体形象,可辨识出2只豹,1匹马,2只牦牛,人骑1个及3个人形,人形均采用线条式表现其头、颈、躯干、四肢、头部为圆点状,使用了密点敲凿法制作,人形双腿分开呈行走状,手持盾牌,其中两个人形相对而立,似在对峙中,画面中动静结合,构图对称(图4-34)。

图4-34 章囊岩画(局部)

(四)塔琼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岗当一队塔琼三社塔琼隆巴沟内,岩画凿刻在变质板岩大石上,分布在沟底或山腰上,多数分布在散落在沟底的大石上。沟底海拔4100米。按岩面划分为60幅画面,可辨识的220余个个体形象。表现形象有动物、人形、人射、人骑、车辆、符号等,动物有牦牛、鹿、羊、马、豹等,其中牦牛数量74只,鹿26只,鹿主要是使用了密点敲凿法和磨刻法制作,身体部分主要有三种装饰,分别是“S”纹、涡纹和躯体复线饰半圆线条式(图4-35),部分牦牛身体部分亦发现有用“S”纹和涡纹进行装饰,显现牦牛岩画也受到了这种装饰风格的影响。还发现车辆6幅,均有双轮、单轴、车舆、车辕、驾兽,车辕有单辕、三辕,驾兽分别为两只、三只、多只不等。

图4-35 塔琼岩画

(五)邓额曲岩画群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邓额曲河的两岸,由毕色岩画、普卡贡玛岩画、冷培塔岩画、角考岩画、尕琼岩画、章其达岩画、岗龙沃玛岩画这7个密集分布的岩画点组成。其中,普卡贡玛岩画分布在山坡上,岗龙沃玛岩画集中在山丘山梁上,其余几处则分布在山脚岩体的断面之上。

1.毕色岩画点

按岩面划分为29幅画面,可辨识的有125个单体形象,表现有牦牛、鹿、鹰、马、狗、豹、羊、骆驼等动物,还有人骑、佛塔、等内容,制作方法有凿刻、线刻、磨刻三种。(图4-36)

2.普卡贡玛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3幅画面,可辨识的有4个单体形象,表现形象有供台、鹿、马等,两只鹿及一匹马由线刻法制作而成,画面中的其余形象则为敲凿法制作。

3.冷培塔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2幅画面,可辨识的有10个单体形象,表现有鹿、羊、人骑等内容,以敲凿法制作而成。

4.角考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1幅画面,可辨识的有4个单体形象,3只鹿和1个无法辨识的形象,画面中的所有形象使用敲凿法和线刻法制作。(www.daowen.com)

5.尕琼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4幅,可辨识的有18个单体形象,表现有鹿、鹰、狗、人形等形象,画面中的所有形象使用敲凿法和线刻法制作。

6.章其达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16幅画面,可辨识的有39个单体形象,表现有牦牛、羊、鹿、马、豹、巫师、佛塔、毡包等内容,分别使用了敲凿法、磨刻法和线刻法制作而成。

7.岗龙沃玛岩画

按岩面划分为6幅画面,可辨识的有6个个体形象,表现有毡包、符号、箭簇,制作方法有磨刻法、线刻法、敲凿法。

图4-36 毕色岩画

(六)木秀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朵乡木秀村木秀沟内木秀村便道内侧,距村口河桥约2.7公里处。岩画凿刻在路边山体裸露岩体上,距河床约9米,海拔3921米。按岩面划分为4幅画面,可辨识的有57个单体形象。除1个车辆外,其余全为动物的形象,有牦牛、鹿、羊、马、狗等,其中牦牛23只,鹿26只。鹿的形象均采用轮廓式密点敲凿法制作,鹿角粗壮呈枝杈状,特征是头小、脖颈线条修长,躯体平直,臀部浑圆,四肢短小直立,身体上有“S”纹装饰,整体形态呈抬头站立状,姿态优美,且各部位的比例匀称,造型朴素写实,整体感觉是受到欧亚草原斯基泰“S”纹风格的影响。牦牛形象使用了通体密点敲凿和轮廓式密点敲凿两种制作方法,轮廓式牦牛的身体也有这种纹饰,显然亦受到该风格的影响。车辆岩画为密点敲凿法制作,双轮,无辐条,方形单舆,单辕,无驾车的牲畜,视之似未刻画完成。(图4-37)

图4-37 木秀岩画(局部)

(七)云塔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市区哈秀乡云塔三社村委会1.6公里的拉隆松朵三岔口处及这个三岔口西3公里处。两处海拔分别是4086米和4158米,岩画凿刻在山脚裸露岩体上。按岩面划分为23幅画面,可辨识的有54个单体形象。表现有牦牛、鹿、马、羊、鹰及佛塔、佛像等形象,其中牦牛14只,鹿16只。(图4-38)鹿的制作方法有敲凿法、磨刻法和线刻法,使用敲凿法制作的鹿凿痕浅,图像模糊,以磨刻法和线刻法制作,凿痕相对清晰。该岩画点中的动物凿点稀疏,凿痕浅,制作较为粗糙,很多图像已然模糊不清。但其中的4座佛塔均显得线条笔直而清晰,应为金属工具制作。

图4-38 云塔岩画(局部)

(八)觉色岩画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市区仲达乡通天河南岸觉色隆巴山谷内,岩画凿刻于山脚的变质板岩上,距谷底地面相对高度约20米,海拔为3777米。按岩面划分为10幅画面,可辨识的有64个单体形象。表现有动物、人形、人骑等形象,有牦牛、鹿、马、狗、羊等动物,其中牦牛19只,采用密点敲凿法制作,特征是四肢多细长直立,与身体比例并不协调,致使整体视之毫无丰硕之感,造型十分抽象。有13个人形,多出现在组合图像中。其中一幅画面中有3个人形,1个人骑,10只动物,这些人形位于画面左侧的一群动物之后,大多做双臂张开、双腿前后交错,呈奔跑的动态,似正在放牧和驱赶畜群,画面布局紧凑合理,充满了情节感。(图4-39)所有形象均采用了密点敲凿法进行制作而成。

图4-39 觉色岩画(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