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岩画艺术史:环青海湖地区考察成果

西北岩画艺术史:环青海湖地区考察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湖的水源来自四周高山冰雪融水及湖底泉水和降水。环青海湖地区的岩画分布在青海湖北、西、南三面,行政区划上分别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其中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数量为最多。岩画刻制在一整块岩面之上,岩晒呈青黑色,可辨识的有41个单体形象。

西北岩画艺术史:环青海湖地区考察成果

青海湖,又名为“措温布”,“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最大水深30米,湖水面积463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4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42]。青海湖的水源来自四周高山冰雪融水及湖底泉水和降水。其周边有河流70余条,呈现不对称的分布。湖北岸、西北岸、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则较少,流域面积也小。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其周边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辽阔的天然牧场及大片良田,适宜发展畜牧业农业。环青海湖地区的岩画分布在青海湖北、西、南三面,行政区划上分别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其中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数量为最多。

(一)舍布齐岩画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立新大队舍布齐沟内,沟口北面的石甫滩是当地牧民的冬季草场。岩画分布于沟口山顶的一块千枚岩上,海拔为3500米,相对高度50米左右。由于受高寒、雨水侵蚀、风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岩面业已剥落。大致分为3幅画面,可辨识的30余个单体形象。表现有动物、人骑、车辆、狩猎、藏文等,动物的数量最多,有牦牛、鹿、羊、鹰、马等,马在组合画面中也有出现,表现为人骑马、马驾车、骑马射猎(图4-24)[43]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动物中又以牦牛的数量为最多,刻画手法也相对精细,风格细密,趋向于写实。画面中的所有形象全部采用了密点敲凿法制作而成,一种以密点通体敲凿出画面中的形象,一种敲凿出动物的头、颈、躯干和四肢轮廓,腹部中空。

(二)哈龙沟岩画

位于青海湖西北方向,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哈龙沟内。季节性河流吉尔孟河流经哈龙沟,沟内水草丰沛,成为当地牧民冬季牧场。岩画分布在沟内6块花岗闪长岩山岗岩石上。海拔为3400米,相对高度30米左右。受高寒、风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岩石石面的风化情况严重。按岩面划分为6幅画面,可辨识的有17个单体形象,全部表现的是动物形象,分别为牦牛、鹿、狼、骆驼、羊等多个类型,采用磨划法制作,其中一幅画面中的一只羊和一头牛的形象采用了通体磨划制作,其余均由磨划法制作出动物的头、颈、躯干和四肢轮廓,腹部中空,刻画手法均匀而细密。

(三)怀头他拉岩画

图4-24 舍布齐岩画——射猎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卡格图村哈齐布齐沟内。岩画分布在沟内30块板岩之上,海拔约为3500米,其附近的草甸是当地牧民冬季草场。这里还发现许多后期的制作及涂鸦之作。有许多跟藏传佛教相关的内容,如“卍”字符号、六字真言、莲花金刚杵等图案。岩画刻制在30块岩石上,故划分为30幅画面,可辨识的有百余个单体形象,风格各异。主要有动物、人骑、天体符号、凹穴、佛教图案、符号等,动物数量最多,可辨识的有牦牛、羊、马、鹿、骆驼、蛇、狼等(图4-25)[44]。该地未发现有人搭弓射箭或人骑马搭弓射猎的场景,仅有单独出现的弓箭图像,画面中弓弦已被拉满,箭头呈三角形。还有一幅刻画了用捕栏捕猎野兽的场景。在两个网格状的捕栏旁边分别刻画一只动物,显示其中一只动物已进入到捕栏中,只余其后腿和臀部在捕栏外,似乎是暗示着捕猎的成功。在其下方,还刻画了牲畜驮扶物品和女阴等其他形象。制作方法主要是磨刻法,仅有一幅采用了敲凿法制作。

图4-25 怀头他拉岩画

(四)野牛沟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得镇阿拉尔村西北70余公里的昆仑山山脚野牛沟四道梁处,岩画所分布的沟谷也是当地牧民的夏季草场。岩画分布在沟内山梁上,海拔3900米左右,相对高度30米,一座小山丘将岩画点自然分为两组,之间相隔约4公里。因高寒、昼夜温差大等因素致使岩画表面风蚀严重,许多画面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两组可辨识的为52幅画面,280余个单体形象。主要表现有动物、人骑、人形、人射、舞蹈、车辆、天体符号、几何形图案等内容,其中动物最多,有牦牛、鹰、骆驼、羊、马、鹿、狗、狼等,尤其以牦牛为最多,所刻画的形象虽然简略却十分准确,凸显出粗放的风格。画面中的动物,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与人骑、人射和人形组合出现,多表现为放牧、出行、狩猎的场面(图4-26)[45]。此次,还发现有3个车辆图像,其中2个刻画双车轮及车轴,有可能是未刻画完成,另一辆马驾车形象为双马、单辕、双轮、单轴、单厢,双马并列于车辆前端车辕两侧(图4-27)[46]。多数的岩画形象采用了密点敲凿法来制作,极少数为磨划法。以密点敲凿法制作的形象,大多采用通体敲凿法制作,少量牦牛、马形象则是以密点敲凿法敲凿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轮廓,腹部中空。

图4-26 野牛沟岩画——狩猎

图4-27 野牛沟岩画——双马驾车

(五)野马滩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得镇阿拉尔村西北野马滩,野牛沟沟口西39公里处。距离该岩画点南约3.5公里处有昆仑河流经,附近水草丰沛,为当地牧民夏季草场。岩画刻制在一整块岩面之上,岩晒呈青黑色,可辨识的有41个单体形象。有牦牛、羊、鹿、骆驼、符号、人形等,画面中的大部分形象采用了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少数则用轮廓式密点敲凿法制作,其凿点与岩面颜色相差无几,塑造手法较为写实,整体风格显得较为率性随意。

(六)巴哈莫力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东立新村巴哈莫力沟内,岩画分布在山脚下山体裸露岩石立面上,前方为高原草甸。1986年田野调查时即被发现,现被当代人重新加工打凿,致使其原貌已无法清楚辨识。根据岩面大致划分为9幅画面,共有49个单体形象。表现有骆驼、鹿、羊、马、牦牛、蛇、狗、太阳、符号等多个形象,制作手法具象写实,3个太阳形象均刻画有芒线,其中两个刻画出半圆,半圆圆弧上又刻画芒线,半圆下为一横线,或可能象征着太阳将出地平线或日将落地平线之意。(www.daowen.com)

(七)卢山岩画

位于青海湖西南约200公里,天峻县江河镇赛尔创村卢山的山丘之上。天峻河西流在此处转弯,岩画点东南紧邻卢森遗址。岩画分布在右岸山丘东坡39块花岗闪长粉岩上。海拔为3600米,相对高度40米。卢山周围的地势平坦,水草丰沛,为当地牧民的冬季草场。岩画刻制在39块岩石上,按岩面划分为39幅画面,有两百余个单体形象,其中一块8米×10米岩面上刻画有100多个单体图案。(图4-28)[47]另外38块岩石上有124个单体形象。主要有动物、人骑、蹲踞式人形、车辆、符号、树木等多个类型,组合图案则反映了射猎、车猎、角斗、交媾等不同的场景。动物现象有牦牛、鹿、虎、马、鹰、羚羊、野猪、狗、骆驼等多个种类。卢山岩画不仅刻画的形象众多,表现内容丰富,而且制作精美,造型准确,充满了生动的趣致感。还有多幅画面如实表现了狩猎的场景,其中一幅画面中有3个手持弓箭的猎人夹杂在一群动物之中,他们腰悬箭囊,或站立,或屈蹲,似在弯弓射箭。整个画面的构图和布局均显得自然而紧凑,造型生动,构图紧凑,画面既有形式感又不失细节的反映。还有4幅马驾车,其中两幅表现的是车猎场景,刻画尤为形象。三马驾车,车辆为双轮、单辕、单舆,人站立在车上,弯弓射向后方的野牛,为了表现射中,制作者刻画出弓箭的飞行轨迹直至野牛头部,体型壮硕的野牛似在紧追不舍,制作者以简洁的手法着力营造出了射猎时的紧张氛围。鹿岩画也是该地极具特色的形象,制作中被着重凸显出了呈枝杈状的鹿角,个别的长度甚至与身体等同,塑造手法细密,造型别致优美,流露出浓郁的欧亚草原斯基泰风格。(图4-29)[48]画面中的所有形象采用了三种制作方法,以密点敲凿法制作的岩画数量最多,由通体密点敲凿和轮廓式密点敲凿,轮廓式密点敲凿的形象更多。从一些岩画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制作技法痕迹分析,三种制作方法在部分岩画画面上的先后使用,也表明了它们属于不同时期的作品。

图4-28 卢山岩画

图4-29 卢山岩画——鹿

(八)和里木沟岩画

位于青海湖南约40公里,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然呼曲村东15公里处的和里木处。岩画分布在两个台地断层面的细砂岩上,海拔为3400米,台地相对高度20米。共在38块岩石上发现岩画,故划分为38幅画面,可辨识的约76个单体形象。主要有动物、人骑、人形等,其中动物数量最多,有牦牛,虎、鹿、马、羊、狼等,尤以牦牛为最多,已达总量的一半。其中一幅画面刻画的是老虎扑食,画面中共有1只老虎、4只牦牛和1个人形。老虎的身体以竖条纹和涡纹进行装饰,虎牙锋利,制作者采用夸张手法刻画出老虎身体尺寸数倍大于牦牛,或为彰显老虎之威猛,人形刻画于老虎的尾部处,其双手下垂,双腿弯曲成蹲踞式,体型也极小,似沦为虎的陪衬与附属,二者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强弱对比显而易见。画面中的所有形象均由磨刻法和密点敲凿法两种方法制作而成,其中使用磨刻法制作的图像数量更多。

(九)鲁芒沟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鲁芒沟内,岩画点东边为高山,西边有鲁芒河流经,南边则是鲁芒曲沟,岩画点在牧民草场上,岩画主要是凿刻在从山体上崩落下来的两块岩石立面上。按岩面分为2幅画面,共计68个单体形象。除1个“卍”符号和1个未完成的莲花形图案,其余全部刻画的是动物的形象。分别是虎、牛、骆驼、羊、马等,反映的均是猛兽捕猎的场景,第一幅发现有51个单体形象,其中49个为动物。6只体型硕大的虎形象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牦牛、马、羊等动物则在周围围绕,展现出一幅弱肉强食的猎食场景。另一幅刻画17个单体形象,分别为猛兽3只,骆驼10只,牦牛1只,羊2只,还有1只无法明确辨别的动物。整个画面呈现的是3只猛兽位于一群向前奔逃的食草动物之后,似正展开残酷的猎捕。这3只猛兽采用轮廓式密点敲凿法制作,显得简约刚劲,而所有的食草动物则以通体密点敲凿法制作,二者的对比较为明显。(图4-30)[49]

图4-30 鲁芒沟岩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