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岩画艺术史:缒杖/武器的研究

西北岩画艺术史:缒杖/武器的研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狩猎岩画中,表现有一些人物形象身后常垂有一长杆锤状物,或手持长杆圆头状物体,头顶呈蘑菇状。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表现了多人持弓的场景,弓的形状、头顶的表现方式(蘑菇头)、身后的长杆锤状物都和阿尔泰一带的岩画十分相似。佩带缒杖是中亚乃至欧亚草原地区游牧部落武士和猎人的标志。

西北岩画艺术史:缒杖/武器的研究

在狩猎岩画中,表现有一些人物形象身后常垂有一长杆锤状物,或手持长杆圆头状物体,头顶呈蘑菇状。此类形象在欧亚草原岩画中屡见不鲜,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量发现,如新疆天山,内蒙古阴山,宁夏中卫北山、灵武东山,青海舍布齐、野牛沟、卢山等地。

例如宁夏石嘴山西峰沟的岩画(图3-2),画面中有马1匹,牛1头,人物2个,人物下方有一对称组合的动物(似为虎的形象)。画面中人物头呈蘑菇状,其中一个人形刻画不完整,腰部配有一长杆圆头状物体,形制较大,另外一个人形腰部仅配有一长杆。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表现了多人持弓的场景(图3-3),弓的形状、头顶的表现方式(蘑菇头)、身后的长杆锤状物都和阿尔泰一带的岩画十分相似。

图3-2 宁夏大西峰沟岩画

图3-3 内蒙古阴山岩画

关于这一图像的解释,学界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被认为是权杖头。俄罗斯考古学家库巴若夫(V.D.Kubarev)曾经指出,见于图瓦、阿尔泰地区、蒙古等地岩画中人物腰部的锤状物是一种“权杖头”(图3-4),是武士决斗的标志,与中亚的奥库涅夫(Okuneve)和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可断代在公元前第2千纪。吕红亮先生亦赞同这一观点,在他的《西喜马拉雅岩画欧亚草原因素再探讨中》一文,专门有一小节对西喜马拉雅岩画中表现“权杖头”的图像进行描述[62]。并认为中国西北以及西藏西部岩画中的权杖头也可归结到这一传统中,对其断代在公元第1千纪以前。[63]李水城、林梅村等人也注意到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权杖头”遗物,认定这些仅见于西北地区的权杖头并非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性质,而属于近东或中亚传统[64]

图3-4 蒙古岩画

第二,被认为是一种性器。如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里第Ⅱ、Ⅲ、Ⅳ、Ⅴ、Ⅵ组画面中人物腰部悬有一锤状物(图3-5),王炳华先生认为这表现的是性器,这也是康家石门子岩画被确定为生殖崇拜岩画的主要依据[65]

图3-5 新疆呼图壁岩画(www.daowen.com)

第三,被认为是棍棒。由波兰学者安杰伊·罗兹瓦多夫斯基著,肖小勇教授翻译的《穿越时光的符号——中亚岩画解读》一书中,将这类图像释读为猎人绑在腰间追逐动物所用的棒子(图3-6)。因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900年的高加索中部地区遗址、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和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考古曾出土过形状类似的器物,[66]故而有这种解释。

图3-6 哈萨克斯塔阿尔帕乌津岩画

哈萨克斯坦岩画学者库巴列夫对这种图像曾进行过专门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武器,称为“缒杖”,在中亚的奥库涅夫和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之间。不过根据费朗克福等人的研究,若就整个欧亚草原的情况来看,缒杖的使用可以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佩带缒杖是中亚乃至欧亚草原地区(包括中亚和我国北方草原以及青藏高原)游牧部落武士和猎人的标志。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才导致有不同的称呼存在,第一和第三种解释在年代和作用上是相同的,所以可认定二者是同一种含义,统称为“缒杖”似更为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