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转变及诺木洪文化时期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转变及诺木洪文化时期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至诺木洪文化时期,陶器数量在器物群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明显下降,并出现大量兽骨和毛皮制品,并发现了陶制的牦牛雕塑和圈栏遗迹,充分说明此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业模式,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也在青铜时代末期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畜牧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由于目前发现的诺木洪文化遗存较少,关于其年代下限尚未有更加明确的界定,根据其碳十四测年数据,该文化可能晚至西汉初年或可说为公元前1千纪的下半叶[23]。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转变及诺木洪文化时期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都是古代民族活动频繁的区域,拥有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并且普遍拥有原始的农业耕作,以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宗日文化为例,都有一定规模的居址遗迹,说明当时的居民以定居的形式在此繁衍生息,遗物中拥有极为发达的陶器系统,并发现原始农作物遗存及大量原始农具,聚落遗迹以及大量不同时期的墓葬也反映出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这些都是在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实现的。

发展至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尤其是与黄土高原陇西地区交界处,是考古学文化遗迹最为密集的地区,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考古学文化中的农业体系有着“逐渐解体衰落”[22]的趋势,而相对的,畜牧和游牧经济形态在这些文化中开始露出雏形,这种现象从考古学文化的遗物类型、特征以及数量的变化上显现出来,如齐家文化中农作物遗存较多,在陶器中往往发现有储存的粟类作物,陶器数量多,在器物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如石锛、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的工具也比较常见,随葬猪颌骨是齐家文化中的重要习俗,说明当地居民存在养猪的行为,而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在之后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中,会发现此时的制陶业较齐家文化时期已经有所衰落,居址遗迹的规模也较小,基本上无法与齐家文化时期相提并论,而墓葬中也开始出现大量随葬羊骨的现象,却不见猪骨,说明这一时期羊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随葬品中,开始出现带有草原文化因素的器物,且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规模较之前也有缩小的趋势。及至诺木洪文化时期,陶器数量在器物群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明显下降,并出现大量兽骨和毛皮制品,并发现了陶制的牦牛雕塑和圈栏遗迹,充分说明此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业模式,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也在青铜时代末期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畜牧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由于目前发现的诺木洪文化遗存较少,关于其年代下限尚未有更加明确的界定,根据其碳十四测年数据,该文化可能晚至西汉初年或可说为公元前1千纪的下半叶[23]。(www.daowen.com)

限于目前材料的短缺,该地区诺木洪文化之后的考古学遗存发现极少,尚未知古代民族的生活及流动情况,但可由诺木洪文化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文化面貌,结合环青海湖地区、通天河流域的古代岩画遗存内容,能大致推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的古代民族可能已从畜牧转变为游牧的生业模式,并持续至历史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