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岩画艺术史:内陆地区成果整理》

《西北岩画艺术史:内陆地区成果整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至早期铁器时代后期,带有游牧因素的器物更加常见,其中一些器物的形制、特征与境外中亚地区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中同类器物比较相似,反映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南部与境外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总体而言,西北内陆地区的古代居民的经济体系在公元前2千纪末期阶段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各区域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周边文化的影响,其生业模式也各有不同。

《西北岩画艺术史:内陆地区成果整理》

在西北内陆的东部天山地区,青铜时代以天山北路文化为代表,曾经是半农半牧的经济模式,有丰富的陶器存在,并在其中发现了可能为农业生产、加工工具的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器物,推测有旱作农业生产的可能,但同时,在这一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墓葬中,也普遍发现随葬羊、牛、马骨骼的现象,铜刀、箭镞、铜泡等器物也与畜牧和狩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居民应该是在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同时,兼以蓄养牲畜、猎取动物来满足生活所需。

这种半农半牧的生业模式发展至公元前2千纪末,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以后,该地区考古学文化以焉不拉克文化为代表,此时从考古学文化中的器物群种类可以看出,该地区的陶器仍然比较发达,并且在之前文化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新的陶器类型,陶器数量在整个器物群中的比例也相当可观,但同时,还应注意到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中与畜牧、狩猎相关遗物的比例也在器物群中占有愈加突出的地位——金属刀剑、箭镞、牌饰以及其他饰品在随葬品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随葬羊距骨的习俗,反映了羊在当时该地区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地区文化发展至后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17]),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马镳、马衔、动物牌饰等,带有欧亚东部地区一些游牧文化元素,都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经济类型进一步向游牧化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中部天山地区及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考古学文化分别以苏贝希文化和察吾乎文化为代表,从器物群的类别和特点上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古代居民的经济模式同样是多样化的,在拥有简单旱作农业的同时,也依然采用狩猎、畜牧的方式来满足日常生活的所需,器物中既有比较发达的彩陶以及可能为农业生产所需的工具,同时也有不少金属工具、马具、动物牌饰等带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器物,值得一提的是苏贝希文化中发现了很多木桶,上面大多雕刻出了羊、鹿、虎等动物纹饰,与当地遗存的岩画图案相似,也反映出了当时该地区环境中的动物种群信息,以羊、鹿为代表的这些动物很有可能是当时人们蓄养和狩猎的对象,同时该文化墓葬中还随葬许多羊骨,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察吾乎文化的墓葬中还多见有殉马的现象,随葬品中马具的数量也很丰富,说明当地居民生活中与马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马则是从畜牧经济模式向游牧经济模式转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东部天山地区相似,这两大考古学文化发展至后期,可以明显地从器物群看出游牧经济的生业模式对其产生的影响。

西部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以往将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称为“索墩布拉克”文化[18],也有学者将其命名为“伊犁河流域文化”[19],这一文化区的分布面积很大,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西部天山地区,陶器很发达,彩陶纹饰和形制十分有特点,与青铜时代分布在此区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有较大的不同,表明早期铁器时代流行于伊犁河流域的这种文化,其源头可能来自产生于新疆地区本土的考古学文化。观察其器物,应该是拥有简单的旱作农业, 同时殉马坑、金属工具、马具等遗物又反映出畜牧、游牧经济在当地的存在。(www.daowen.com)

西北内陆地区的北部,即阿尔泰山地区、准噶尔盆地周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天山地区同时期的文化中所反映出的经济体系有所不同,这一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就几乎不见农业经济的因素,更多地体现出狩猎及畜牧的经济生业模式,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中陶器极少,金属工具、马具占有极大的比例,同时殉马现象显得比较普遍,墓葬中还会随葬煮熟的羊骨肉,同样也反映出该地区比较明显的游牧经济的模式。

西北内陆地区的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及帕米尔高原)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以流水墓地和香宝宝类古墓遗存为代表,陶器在器物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金属工具、动物牌饰、金属饰品、马具等器物的数量也比较客观,反映出畜牧、游牧经济因素的存在。发展至早期铁器时代后期,带有游牧因素的器物更加常见,其中一些器物的形制、特征与境外中亚地区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中同类器物比较相似,反映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南部与境外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总体而言,西北内陆地区的古代居民的经济体系在公元前2千纪末期阶段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各区域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周边文化的影响,其生业模式也各有不同。我们可以看到,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周缘地区基本上是较为单纯的游牧经济体系,大量殉马、马具、金属制品的出现体现出这一地区的居民游动性更强[20]——几乎不见居址类遗存,陶器很少,也未见有与农业相关的遗物和遗存。而天山地区,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以及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古代居民,则在日常进行旱作农业生产的同时,兼顾狩猎、畜牧的经济模式,然而与青铜时代相比,畜牧经济在其生计中占有更重的比例,墓葬中常见羊骨、牛骨,殉马现象及马具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对墓葬人骨的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肉食的摄取量较大,其食谱也反映出当时的畜牧——游牧经济模式[21],而在漫长的早期铁器时代中,西北内陆地区古代居民的经济模式也从多种体系兼顾的形式开始逐渐向游牧比重更多的形式演变,这种现象在整个早期铁器时代的后期更加明显,但需要强调的是,即使进入西汉初期,西北内陆地区游牧化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同时,农业在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这一地区仍然是以游牧经济为主、其他经济为辅的多样化体系,并没有发展出单一的游牧经济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