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内心: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走向内心: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同时,在教学中,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文学名著,提出阅读目标后,让学生课后阅读,力求学生在语文能力有效提高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个性上获得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走向内心: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教材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实现语文教育标的主要载体,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客体教材完全占有,使死的教材变活,为教学服务,并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对教材从思想感情、艺术方法、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不同方面进行品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时,既要使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及风格特点,也要“取其精华”,挖掘其现实意义,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对“四化”建设的作用。在具体授课时要有选择地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前人的评价,“知人论世”,而不是孤立地讲解作品。如讲《史记》的人物传记,重点介绍司马迁首创的以人物活动为主体、以形象定历史的历史编纂方法,展示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特色,突出作者敢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撰史“不虚美、不隐恶”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作者忍辱负重、坚定不移的情操。讲授陆游辛弃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有关诗文及评价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抱负,进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风格。这就是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钻研教材,有目的地扩充信息量,使学生语文知识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文学名著,提出阅读目标后,让学生课后阅读,力求学生在语文能力有效提高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个性上获得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产生学习的主动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