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君子人格理想:易经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形塑

君子人格理想:易经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形塑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最早对君子的人格理想进行了规范,后世所有关于君子品性与人格的塑造都是来源于此。“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因而儒家君子人格真正成为后世人格典范理想,形成了中国人格精神。儒家还有贤人、圣人的人格形象高于君子,道家也有圣人人格追求,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在具体要求上不一致,但都是千年难修。

君子人格理想:易经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形塑

(一)儒家君子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胸怀天下,行仁义、有责任,敢担当的人。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最早对君子的人格理想进行了规范,后世所有关于君子品性与人格的塑造都是来源于此。孔子更是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定塑造与维护者,孔子通过传道讲学,将君子的人格理想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化、形象化,反复进行阐释,不仅自己切身实践君子理想,还教育弟子修养君子品德。一部《论语》涉及君子的论述多达107处之多。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君子的理想追求,“修己安人”即个人品德才能的完美与担当大任安天下的胸怀,这是孔子为君子设定的最高理想,也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就是行仁义、安天下。二是君子的文化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君子当具备纯朴的本质,具有扎实的文化修养,质朴的本质受到文化的淬炼,使人外形上神采奕奕、品质上质朴无华,内外兼修这是最理想的君子形象。三是君子的求学及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君子不器”君子学习不囿于一技一艺成为能力单一的人才,也不拘泥于形式教条,应追求仁义大道,明达天地人性与万事万物之关联,担当得了大事,解决得了大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作为君子要节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不应过于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醉心于把注意力放在认真做事,修养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四是君子行为举止上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不管是看问题还是处理问题,都要全面准确了解问题的实质,态度上严肃恭敬温和有礼,做事时严谨认真细致周密,人不知而不愠,不轻易生气、见利思义,符合仁义道德,言行举止随时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符合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要求。除此之外,君子还有三乐、三畏、尚仁、尚义、尚勇、知错必改等多种品质要求,通过看似零散的一则则语录,君子所具备的人格理想赫然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地阐释了君子人格理论,从言行举止、对人对事的态度,自我修养的提升,自我行为的反省诸多方面,即有对君子外在形象的要求,也有对君子内涵的表达。《论语》对君子行为和品德全方位的塑造,反映出孔子对君子品格的完美追求和思考,这一人格理想追求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而理性,雅致而高尚,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论语》中孔子还对“君子”与“小人”这两种人格设定,从不同层面反复对比,使“君子”品格有了特定含义,让后人可以从具体实践的层面理解君子品格,使修养君子品格有章可循,正可谓“我思仁,则仁至矣”,我希望做一个君子,那么按图索骥、按规范修炼,成为君子就成为可能。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通过“君子”与“小人”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理解君子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重义轻利,甘守青云之志;他志气昂扬,积极向上,胸怀坦荡,能当大任;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相处;他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他敬天知命,出入有度;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等等。在这里孔子教给后世成为君子的各种具体做法,让人在成为君子的道路上有路可循,渐次达到理想君子品格。在此,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www.daowen.com)

(二)儒家对“君子”的规范和要求

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儒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教育对人的品格发展的预设,这种预设是儒家在融合了各家学派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君子应具备的条件,而且还通过各种具体环境中的不同事例的对比引导人们去向往、去实践君子人格理想。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践行大道,为国为民谋求公义与正义,遇事能判明是非曲直,行为处事有理有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决不轻举妄动,改变大道与志向。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讲求道理,说话做事做到合理合情,有理有据,能从表象上分析出问题所在,严守言行底线,决不轻信人言,轻易许诺他人,也不轻传人言,为人所利用。作为一个君子,必须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财物利益取之有道,不贪不占不义之财,不纳不取非分之色,不求不好浮夸虚名,不为私利私情落井下石,谋求非分利益。作为一个君子,必须坦荡正直、行事光明正大、思虑周详、三思而后行,不会随意处事、行止无度、造成误解等。

儒家对君子的规范要求,使君子人格在经过《论语》反复的阐述以及与小人的对比之后,有了总体规范,使学习修养君子人格可以有更加简洁的参照标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赋予君子的含义,之所以能够广泛为世人所接受,是因为这些标准要求经过自身修养努力,既能体现儒家大道为仁的仁爱理念,也能体现温良恭俭让的谦逊和合,向上发展亦可追求身任天下的理想,实现雄伟的抱负。因而儒家君子人格真正成为后世人格典范理想,形成了中国人格精神。后世诸子百家都有关于这一人格理想的发展和理解。儒家还有贤人、圣人的人格形象高于君子,道家也有圣人人格追求,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在具体要求上不一致,但都是千年难修。普通人只能通过修养自己,完善境界,达到君子人格,因此追求君子人格也就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和坚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