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儒家最大的道,因此“大道惟仁”,“仁”就成为儒家一切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义”是儒家正道的集中表现,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义”就横在你的面前,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它决定你走的是什么道路的问题,所以儒家提倡要讲“道义”,行“仁义”,走正道,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重义轻利、以身殉道将仁义思想推行到极致,也使这一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成就了胸怀天下、公而忘私、坚贞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仁义与道义观
儒家倡导最高的人生价值就是践行和维护“仁义”理想。既然“大道惟仁”,那么为了达到“仁”就算献出生命也会在所不惜,为了做到“义”不仅舍弃自己的生命,还可以舍弃家人的生命。这就使仁义、道义具备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便是儒家追求的仁义观、道义观。孝亲、爱亲、尊亲,恭兄、让弟、敬上是实践仁的根本,是小仁,维护个人及亲人的利益是小义,当面临集体、国家、民族问题的大仁大义的时候,个人不应为了求生存而损害仁,就应当杀身成就仁,为理想奉献生命。当生命与道义无法并存,必须做出选择时,当献出个人生命有益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还当舍生取义,大义灭亲。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不仅提倡舍生取义,更进一步提出了人的一生当志于道,生则轰轰烈烈、有所作为、不愧对天地人生,死则死得其所、受人敬仰、活出人生的意义。当天下无道、统治残暴、民生疾苦之时,有志之士当守任自重,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以身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种崇尚道义的人生价值理想培养了中国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必然会有一批批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匡扶正义,成为民族的脊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代续传递。
(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人格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仁义观、道义观;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人格,将人的精神追求推崇到至高至伟的境界,让人性的光芒照彻天地。孟子认为教育就应该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大丈夫”。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内在于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他认为理想的人格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具有立足仁义、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不慕富贵的道德追求;他们还有不向权势和金钱低头,决不无原则让步的刚强和勇猛。他们让崇高的理想坚定甘守清贫的意志,高尚的气节撑起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勇气,凛然正气挺立不屈的精神。这种坚守正义、道德高尚、凛然不屈的大丈夫气节让中国人在正义的事业面前,永远都树立起坚强的自觉和自信,是中华民族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大丈夫”人格充分反映了孟子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激励作用。冯友兰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www.daowen.com)
(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与兼善天下的治事观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仁不义而得来的富贵荣华如同浮云一般不值一提,如同浮云一般不必珍惜。鄙弃富贵名利、甘守清贫志、行仁仗义才是人应有的追求,因此中国便有了义士的义薄云天,便有了面对利与义的诱惑和挑战、冲突和对抗时重义轻利的取舍与坚守。孟子认为,人在顺境得志而有条件有所作为的时候,就应积极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以利于天下之民;如果不得志而无条件有所作为的时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全自己的道德品性,不失个人善性。正可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思想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无数适应时代的优秀观点理念,成为现代统治者、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相互监督、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
儒家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仁义、道义观,大丈夫人格中的浩然正气、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治事观,是儒家传统文化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往往与胸怀天下的抱负一起成为爱国精神的写照。忠心爱国、重义轻利、甘愿奉献、深明大义,为仁义理想、为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献出生命的人,是民族英雄,受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爱戴。正是这种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凝聚人心,巩固起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中华民族永远挺立不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