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探索内心丰富与诗意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探索内心丰富与诗意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忠恕孝悌”之道的内涵“忠恕孝悌”是儒家为实现仁爱理想所设计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人关系的具体修养办法和手段。“忠”体现的是对国家的忠诚、虔敬;“恕”体现的是对社会与他人的宽恕、谅解;孝悌体现的是对父母家人的孝顺、恭敬和谦让等。扶助孤残、救助贫弱,这种从“孝悌之道”延伸到仁爱的教育正是儒家“大道惟仁,仁者爱人”的落脚点。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探索内心丰富与诗意

(一)“忠恕孝悌”之道的内涵

“忠恕孝悌”是儒家为实现仁爱理想所设计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人关系的具体修养办法和手段。“忠”体现的是对国家的忠诚、虔敬;“恕”体现的是对社会与他人的宽恕、谅解;孝悌体现的是对父母家人的孝顺、恭敬和谦让等。“忠恕之道”彰显平等,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忠诚国家、坚守使命;对他人的要求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孝悌之道”体现的是血缘亲情,要求自己遵守家庭道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同辈、谦让小辈,建立良好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石,家庭的安定和睦,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由血缘亲情的“孝悌之道”提升出维护社会关系的“忠恕之道”,将个人道德延伸到社会、民族、国家层面,一方面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另一方面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其出发点仁者爱人的思想,至此找到了立足点,形成了中华民族忠诚于国家、友爱于四邻、包容于万方的阔大雄怀。

(二)从“忠恕孝悌”入手,立德树人

“忠恕孝悌”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以此入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孝亲爱老,与人为善的孝道传承;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www.daowen.com)

立德树人是实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和教学体系,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儒家所倡导的忠臣孝子也是历代有志之士的追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观念,在外为国出力视为忠,在家为父母视为孝,每当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仁人志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父母也都会义不容辞鼓励子女为国尽忠。因此就有了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杨家忠义等种种感人的事迹,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险而能传续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也成就了中国人民族精神,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忠心为国,生计艰难远赴他国的游子,当遇到祖国需要时,都能无私奉献。当年孙中山先生作为华侨看到中华民族的危机,义无反顾放弃安逸的生活,从事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终于建立了“中华民国”。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将自己在国外辛辛苦苦积攒的钱财捐献给国内支持民族解放事业,这些都是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典型事例,都能让学生从小体会到流传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爱国传统和情怀,从而凝聚民族向心力

“孝”,既是人类血缘关系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根脉。“孝”是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的需要;“悌”,既是心中有兄弟情怀,也是心中对同辈的关怀,可将“悌”扩大延伸,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关照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家庭教育不到位、宠溺独生子女以及升学竞争等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学生行为问题,对学生进行“孝”文化传承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应对父母知恩图报,从行动上体现出对父母知恩图报的表达。通过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延伸至同学、社会,由对父母的伦理尽孝上升为对社会的宽厚博爱。扶助孤残、救助贫弱,这种从“孝悌之道”延伸到仁爱的教育正是儒家“大道惟仁,仁者爱人”的落脚点。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以古代教育方式修身,以现代教育方式育技,兼容并包,两相结合才是当代教育的正确方式。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目前,教材应增补孝悌谦让的内容,作为道德规范伦理基础,逐步推进伦理孝悌教育,学生通过对比进行自我修正,步步提高,培养信念,造就人格,并于群体中形成道德教育的大氛围、大气候,孝悌谦让的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传。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是我们国民素质总体提高的首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