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常”的内涵特点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即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至此儒家基本伦理道德体系完成了理论建构,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伦理教育发展史,成为中华民族最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仁者爱人的仁爱理念,体现的是人本身所具备的善良、仁慈、博爱的情怀;处事合理的正义理念,体现的是人在交往处事中的正义、正当、合理的方法;尊卑有序的礼仪规范,体现的是人际关系和行事的礼仪、礼制、礼法的规则;明辨是非的智慧明达,体现的是知人处世的知识、智慧、辨别的能力;言而有信的诚信意识,体现的是做人做事的诚实、守信、真诚的信誉态度。五常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仁爱之心,一切的正义、礼法、是非、诚信都是围绕着实现仁爱理想这个基础的,离开仁爱之心,其他都是空洞的形式,就不存在做人做事的合理性,再多的礼仪也都是虚张声势,是非标准也会颠倒,诚信也没有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做人做事的准则,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团结与和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有深刻的内涵,五常内涵特点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协调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弘扬“五常”精神,培育学生良好道德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事业的基石,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务必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从五常入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基础。
“仁”者人也。只有具备仁慈之心、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人。首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对人间万物都能以仁慈、仁爱之心去关照,让学生时刻怀有同情心,自发地去关心弱者、帮助弱者,成为有恻隐之心的人;其次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经常以爱人之心去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去处理同学关系,做到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共同享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具备了仁爱之心,就具备了一切道德的基础。
“义”者宜也。人与人之间总有相互需要帮助的时候,社会有规则、学校有制度,因此就要教育学生做到重感情、讲义气而又明辨是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坚持追求真理,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正当的忙一定要帮,但违反原则的事情则坚持不做;对待学问要坚持质疑辩询,做到真知真懂;对校园内的不正之风要敢于及时向老师及有关部门反映,成为良好制度的维护者,做有一身正气的人。(www.daowen.com)
“礼”即礼仪、礼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别人行礼,显示的是自己的修养。首先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之间的各种礼仪礼貌,并从实践中习得礼仪规范,从小养成彬彬有礼的行为习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见面问好,人际交往中使用敬语谦辞成为常态;并且善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为人处事谦虚谨慎、谦恭礼让,尽显君子风度,做遵纪守礼的人。
“智”者知也,智慧来自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间接知识、直接知识都是知识的来源,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用前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事物的理论;更要教育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与经验,从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观察中,通过直接知识启发思维,开展探索和创造,培养创造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科学的原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实践创新问题,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信”即诚信,信为立身之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是会遭受所有人鄙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明白人无信不立的道理,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信于人。说话讲诚信,同学之间、朋友相处,要真心相待、以心换心、说到做到。做事讲诚信,答应的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推诿找借口。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学生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围绕“五常”要求去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并予以道德积分引导,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强化道德教育,从而使传统的“五常”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现于形,“播种希望,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使学生从小养成的良好品德成为改变其命运的武器,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阶梯。
总而言之,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掘、倡导、传播以“五常”为主的传统美德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挥时代之光芒,让传统文化为当代教育服务,为提升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境界、塑造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人格服务,是作为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也是中华民族能够重塑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