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维诗歌:音乐美与艺术魅力

王维诗歌:音乐美与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画家,还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王维还特别注重诗歌创作与音乐关系中有关和声、送声的关系,擅长创作可供和乐歌唱的乐府诗歌,充分显示诗歌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形式。从后代人们不断探求《阳关三叠》的唱法,以及可以合乐叠唱的方法之多,可以肯定王维诗歌中关于“和声”“送声”技巧的运用相当完美,其表达离情别意的诗歌具有经久不衰的音乐美的艺术魅力。

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画家,还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有人得到一幅“奏乐图”,请教王维图中所画演奏的曲子,王维准确地指出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场面。另据《唐诗纪事》载:王维少年时代,就因弹奏自编新曲《郁轮袍》而使某公主十分佩服。后来王维经考试及第,最先被授的官职即为掌管音乐的大乐丞。以上记载足以说明王维在音乐上的造诣之深。诗歌和音乐都是属于时间的艺术,都是借助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而声音的延续就是时间的流动。中国第一部古典诗歌《诗经》中的每一篇都是可以合乐而歌唱的。由此可见,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王维作为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除掌握一般诗歌应掌握的节奏、韵律、平仄、音调之外,会更加注意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来影响读者的感情,调动语言的声音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形成《史鉴类编》中所论王维诗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又一诗歌艺术风格。

王维善于精确描写细致的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眼耳并用,用诗的形象化语言、绘画的层次表现,创作含有流动感的、富有音乐美的诗歌作品。

王维心系大自然,更擅长将自己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时时以写“声”的形态与其他词组成声情并茂的诗歌作品,使视觉与听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除前文《山居秋暝》外,《晓行巴峡》:“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就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众鸡鸣”声与浣衣时的搅水声,此起彼伏,交相映衬,读之像在欣赏一曲活泼欢快的《百鸟朝凤》曲,又像是首优美的田园晨曲交响诗。王维诗中这种擅长用“声”,声情并茂的作品俯拾即是,都能带给读者以无穷的音乐美感和乐趣。同时,王维还善于用叠韵词来摹状绘物,既表达诗歌的意境、情趣,又调解音韵组成,形成或轻盈、或飘逸、或沉郁、或铿锵的节奏效果,而使诗意入妙,音调和谐,读之动人心弦。如写春波的“欣欣春还皋,澹澹水波生”;写风雨的“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上流”;写鸟鸣声的“嘤嘤鸟声繁”等等,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王维注重诗歌音调和谐和音乐感的特点。(www.daowen.com)

王维还特别注重诗歌创作与音乐关系中有关和声、送声的关系,擅长创作可供和乐歌唱的乐府诗歌,充分显示诗歌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形式。在他创作的乐府诗歌中,最具有深情厚谊、最能体现音乐美的便是《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于诗中所表现的深情厚谊,当时就被谱为《阳关三叠》,以叠唱的方式传唱九州。用叠唱的方法演唱诗歌,与音乐中的和声、送声有密切关系。即在歌唱的时候,使用衬字来配合音乐的节奏,使歌声更为活泼、更具特色。“和声”用在诗中,称为“散声”或“衬字”;“送声”用在诗末,称为“乱辞”。叠唱的用意在使用同一旋律、同一辞句,重复唱一遍或无数遍,达到回旋摇荡、久久不散、以情尽意的目的。因此,叠唱用在别情,更能表达不尽的情意。《阳关三叠》的唱法,自唐代以来,历代都有不同的叠法。宋代苏轼曾研究这首诗用“和声”“送声”的特点,列举出了三种叠唱方法;元代文人及词曲家也研究出了不同的叠唱法,以散曲的形式来唱此曲;明代又有明代的唱法。时至今日,台湾音乐家黄永熙将《阳关三叠》谱成西洋曲调,其中的离情别意仍能感人至深,使人久久萦怀。经现代音乐家研究考查,将《阳关三叠》中的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重复唱三遍,一方面可以加重离别情意,另一方面又可视为“送声”。这种末句叠唱法不仅合乎歌曲结束的原理及诗歌中“送声”的效果,而且末句的“阳关”二字和《阳关三叠》的诗题及诗意相吻合,应当是最符合《阳关三叠》真意的唱法。从后代人们不断探求《阳关三叠》的唱法,以及可以合乐叠唱的方法之多,可以肯定王维诗歌中关于“和声”“送声”技巧的运用相当完美,其表达离情别意的诗歌具有经久不衰的音乐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正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王维诗歌中音乐性的体现,可以充分启发读者的灵感,使他们获得高层次的艺术享受。现代对王维诗歌音乐美的认识还很不足,需进一步努力,通过多方专业论证,取得更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