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或者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等金额及其结构情况。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的主要项目详见图6-3。
图6-3 利润表的主要构成项目
下面对企业利润表中的每个项目进行简要的解释:
1.销售收入是企业通过产品销售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以及形成的应收销货款。销售收入也称作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按比重和业务的主次及经常性情况,一般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按销售的类型,销售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销售收入两部分,其中产品销售收入是主要组成部分。
2.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以及其他销售的业务成本。销售成本=工厂成本+销售费用。销售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两部分,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对于主营业务成本,应以产品的销售数量或提供的劳务数量和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或单位劳务成本为基础进行确认,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成本=产品销售数量或提供劳务数量×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或单位劳务成本。
3.毛利是指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售价)减去商品原进价后的余额。毛利是净利的对称,又称商品进销差价,因其尚未减去商品流通费和税金,还不是净利,故称毛利。毛利=不含税售价-不含税成本。
4.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营业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商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旧会计准则下叫营业费用,新的会计准则下叫销售费用,即在新会计准则下销售费用=营业费用。营业费用反映经营管理是否节约,较低则意味着企业较严格地节省了成本。巴菲特认为营业费用比上毛利润小于30%为非常优秀。
5.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摊销(amortization)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减少当期利润,但对经营性现金流没有影响。常见的摊销资产如大型软件、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和开办费,它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公司业务和收入作出贡献,所以其购置成本也要分摊到各年才合理。
折旧和摊销的区别是:①折旧的是资产,摊销的是费用。折旧一般指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一般有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②折旧和摊销都是逐步计入成本费用的,但是计入的期限长短不同。折旧至少两年;而摊销除了长期待摊费用以外,都是一年内摊销完毕。③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损耗的这部分价值,应当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形成折旧费用,计入各期成本。摊销就是本月发生,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共同负担的费用。摊销费用的摊销期限最长为一年;如果超过一年,应作为长期待摊的费用核算。④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而摊销的计算方法有: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6.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营性损益》中特别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单独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关注,对公司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所披露的非经营性损益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核实。公司习惯于把真实营业活动中的费用加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必须在注释中找到相关缘由。连续的非经营性费用是管理层不自信的表现。
7.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等于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再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营业利润是企业最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企业一定时期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已对营业利润进行了调整,将投资收益调入营业利润,同时取消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提法,补贴收入被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利润减营业外收支调整即得到利润总额,即: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其他收益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表明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8.利息收益/费用是指公司为它已经发行的债券和持有债券所支付或收到的利息。
9.税赋,是由于某种行为或者事项符合了国家相关税法对于应纳税的规定而使行为人(包括组织与个人)产生了应就此行为或者事项面向国家缴纳相关税款的义务,负有纳税义务的人为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税通常是列在净利润之前的费用。要弄清楚现行费率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税率如果一年又一年反复摆动,意味着通过逃税产生的收益可能比销售货物或服务更多。
10.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所得税是指企业将实现的利润总额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的标准向国家计算缴纳的税金,是企业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利润总额,其二是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必须结合现金流量表查看,因为它很容易被一次性费用或一次性投资收益扭曲。(www.daowen.com)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11.股份数指的是报告期发行在外的股份数,包括基准股数和稀释的股份数。稀释股份数包括潜在的可转化为股票的有价证券,如股票期权、可转换债券等,在这种股票上投资意味着潜在的缩水。
12.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在股票投资基本分析的诸多工具中,与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量折现等指标一样,EPS也是最常见的参考指标之一。如果不看现金流量表并综合其他很多因素,单看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传统的每股收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本期毛利润-优先股股利)/期末总股本
【实例】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以某公司2018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为例:
该公司201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5 000万元。2016年年末的股本为8000万股,2017年2月8日,以截至2016年的总股本为基础,向全体股东每10送10股,总股本变为16 000万股。2017年11月29日再发行新股6000万股。
按照新会计准则计算该公司201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25000÷(8000+8000×1+6000×1/12)=1.52元/股
上述案例如果按照旧会计准则的全面摊薄法计算,则其每股收益为25000÷(8000+8000+6000)=1.14元/股
从以上数据来看,在净利润指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新会计准则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较旧会计准则计算的每股收益高出33%。
另外,在分析利润表时,主要需要搞清楚几个重要的利润之间的关系,比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利润总额受非经常性业务的影响;营业利润是企业经常性、反复性经营行为形成的利润,也是企业利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就可以得到企业的利润总额。“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比如接受捐赠、政府补助、变卖废弃固定资产的净收益等。营业外收入通常不具有可预见性和持续性。“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企业的对外捐赠、罚款支出(如税款滞纳金)及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