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互为引证,体系完备,共同构造了现代金融学大厦,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标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处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得到了当时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随着大型金融数据库的建立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有关学者通过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很多系统性地偏离传统CAPM的现象,包括规模效应、股息率效应、市盈率效应、净值市价比或其倒数市净率现象、股权溢价之谜、收益季节性、长期收益回归、中期收益动能等,这些现象统称为金融市场异象。这些异象的发现使得标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者们开始对标准金融学在资产价格决定上的解释力产生怀疑,并转到其他领域寻求合理的解释。正如物理学中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突破一样,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往往是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或“市场异象”的不断涌现,为行为金融的兴起种下了火种。随着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前景理论的出现,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在投资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着眼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针对标准金融学中投资者完全理性与有效市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一是引入了投资者非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市场中的参与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并不依照贝叶斯规则,而是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直观推断法。二是提出了有限套利的观点,认为市场由于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会导致不当定价,因而会存在套利机会,但由于套利行为存在风险且成本高昂,这些套利机会不具有吸引力,这会导致套利活动的缺乏,从而错误定价并不一定能够很快得到纠正,因此有效市场假说可能是不成立的。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与存在套利限制的观点共同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由于这两个基石更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因而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异象能够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自身获得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成为近些年来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www.daowen.com)
总之,行为金融学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经济学家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之中,使研究成果日新月异。2002年,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将行为金融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能够有效地解释许多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市场异象,与人类真实的投资行为更加接近。但是,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建立起获得普遍接受的统一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很多理论模型都只是从一个角度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因而,行为金融学的完善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取代传统金融理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行为金融学有希望成为现代金融学突破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