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QQ到微信:童心成长路

QQ到微信:童心成长路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的可爱,也即孩子与大人的区别,最突出的,也就是他们的这种率真与活泼。孩子的真,则是因为他还没有经受尘世的污染,还保持着刚出生时候的天然和纯净,还不懂得欺蒙和哄骗,还没学会掩饰、雕琢和造假,所以他也是没有任何顾虑,对一切都不在乎,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人之初,性本善”,处于“人之初”阶段的孩子,因为还真诚,还没有学会尔虞我诈,所以无一例外都是善良的。

QQ到微信:童心成长路

上次日志转发民国年间著名语文教育家、戏剧理论家、美术家王森然《国文教师的责任》中的一段话。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对当时教育泯灭孩子天性这一弊端的批评,而是对孩子天性的精确描述:“一个小孩子,本来是活泼泼地,他会笑,会跳,会玩耍,近山就会上山去采花捕蝶;近水就会去捞水草,拾蚌壳,捕小鱼;近田就会去捕蝗虫青蛙;他对于环境有很多的兴会。他的手耐不住要扑这个,玩那个;脚耐不住的要跑到这里,奔到那里;眼耐不住的要瞧这个,那个;口关不住的要说这个,那个;你看如何活泼?”同样那本《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集》还收有时任江苏省如皋县立师范附属小学教员姚铭恩1915年的一篇讲作文教学的文章,其中对“儿童幼稚”也有几句描写:“……活泼进取,根于天性,终日游戏,毫无倦容,或舞蹈,或歌笑,无一息之静之。”都是写孩子最好的文字。

孩子的可爱,也即孩子与大人的区别,最突出的,也就是他们的这种率真与活泼。由于没有经验和知识的拖累,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无须像成熟的大人们那般有太多的顾虑和约束;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观念、思想的支配,一切全凭着天然的本能。但就是这种极为简单的本能,这种想干啥就干啥的率真与活泼,却派生出许多比成熟大人更为优秀和高明的品质。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真诚。有人说:“人生在世,只有两头是真的:一是儿童时代的天真,一是老年之后的真诚。”不论是天真,还是真诚,都强调一个“真”字,即真实;前者更突出天然的样子,后者则要求还要诚实。天然的,也就是真实的;真实的,也就是诚实的,所以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老人的真,是因为他在经历过人世的各种风雨后把一切都看清楚了,把一切都不在乎了,没有任何顾虑了,所以他可以坦坦荡荡地说话和做事,无须矫饰和造作。孩子的真,则是因为他还没有经受尘世的污染,还保持着刚出生时候的天然和纯净,还不懂得欺蒙和哄骗,还没学会掩饰、雕琢和造假,所以他也是没有任何顾虑,对一切都不在乎,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所以,当所有的人都对着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皇帝盛赞他的新装漂亮无比、华丽无比的时候,只有一个小孩子才发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的叫唤。

二是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处于“人之初”阶段的孩子,因为还真诚,还没有学会尔虞我诈,所以无一例外都是善良的。家里的小猫死了,他们会伤心得吃不下饭;看见街边饥寒交迫的乞讨老人,他们会将自己准备买玩具的钱毫不犹豫地捐出来。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错,但绝不作恶和犯罪;人世间的各种罪恶和丑恶,百分之百都是大人所为,与孩子无缘,孩子中没有恶人和坏人。所以,虽然有“人心险恶”“人心叵测”的说法,但这里的“人”只指大人和成人,不包括小孩。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很可怕,但他们的恶行都是发生在成人以后,杀人这样的事,在他们的孩童时代,与其他孩子一样不可想象。屠岸贾很阴险,日本人很疯狂,但屠岸无姜与赵氏孤儿一样都不坏,日本的法西斯和极右势力也不在少年儿童中。

三是正直。孩子的真诚和善良,也决定了他们的正直。虽然他们对于成人世界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还知之甚少,但只要是知道了的,只要是正确、合理的,他们便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胡来,不乱来,遵守规则,这也是孩子的天性。我的已读高三的儿子,从上幼儿园知道了交通规则那一天开始,至今过马路不仅坚决不闯红灯,而且一定要走到有斑马线的地方才左转90度通过;上初中第一天学校大会上校长说过穿衣服要系风纪扣,于是至今上衣的拉链也必须拉至领口。中小学生对校纪校规的遵守,其自觉程度远高于国家干部对党纪国法的遵守;至于经济行为中今天已肆意泛滥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那更与孩子无缘,因为他们连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翻越隔栏、说假话、逃票占小便宜等这样的行为都极度恼火和憎恶。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孩子完全可以成为大人的楷模,至少在中国。

四是健康。大多数的人过了四五十岁,身体的某些器官便不如从前灵便,需要进行修补和保养,因此医药和锻炼便成为这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年轻人和孩子则不然,除非个别先天有缺陷的患儿,他们没有人平时还需随身携带药品,也很少有人每天还要坚持进行专门的运动,但他们的健康状况却优于任何一位中老年人。就是普通的感冒,他们也比大人患染得少。尽管有很多父母一再叮嘱孩子多穿衣服“别凉着”,但那些不听大人言在“乱穿衣”的“二八月”明显穿衣偏少的青少年却并没有几位被冻感冒了的。包括那些出生不久似乎还很脆弱的一岁左右的婴幼儿,他们虽然往往在大人入睡以后便蹬掉被子一个晚上一丝不挂通体被冻得冰凉,但天明以后却一切正常。生命在于运动,动物就得活动,孩子的健康,当然基于他们成长阶段旺盛的生命力,但也缘于他们那“活泼泼地”“终日游戏”“无一息之静之”的性格。我所住的楼上有较多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经常和他们上下楼时相见,他们往往是一出电梯门便奔奔跳跳着而去,即使在楼梯间也经常是相互打闹追逐不已。可以设想,如果成年人也能够像他们这样一刻不停地动着,那即使不去坚持不懈地爬山、打球、跳广场舞、进健身房,其身体状况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但遗憾的是,我们这些长大了的人每天的日常起居总是规规矩矩、稳稳当当,走,得有走相;站,得有站相,绝不轻易乱了方寸。

五是聪慧。很多大人直斥孩子愚笨,其实再笨的孩子也往往比大人聪明。他们眼睛好使,耳朵好使,对于外界信息的捕捉和把握能力都优于大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虽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但却也不会像大人那样容易陷于某种思维定式,加之头脑灵活,反应快速,所以也往往能想出或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这类极具智慧的故事,都发生在儿童身上。至于对机械电子等现代科技的掌握,那更是孩子的特长。比如对电脑的使用,大人进入专门的培训班学习,多少天基本的操作还不会,而小孩子只是偷偷地看几眼,便已经能够熟练地驾驭了。大人通常不玩手机和电脑游戏,与其说是不赞成,不如说是因为笨拙学不会,或者害怕在小孩面前出丑。

六是敏捷。世间万物都是用进废退,活泼好动的孩子因为身体各部位随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比起沉稳被动的成人来,他们要灵敏矫捷得多。常常有大人包括老人要护送孩子过马路,其实孩子通过马路的能力远远比大人强,因为他们对汽车、行人等路况的判断要比大人更准确,自己做出反应的速度也比大人要快捷。不只动手、动脚的身体运动,就是动笔写文章这样的事,小孩子似乎也比大人麻利。我的因为语文学得不好到高二后读了理科的儿子可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写出1800字的稿子,而我这读过大学中文系又做着大学中文系教师的父亲,往往是一篇五千字左右的QQ日志一个星期还写不成。1997年第10期《北京文学》发表的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中说女儿长得越大“作文反而越来越差”的情况可能普遍存在,家长的写作水平、写作速度能赶得上读中小学的子女的估计不多,“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 也只有小学以前的孩子才能经历到,中学以后大多数人的笔也就如进入中年以后人们的腿脚一样显得生涩、老迈了。

七是好学。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比大人好,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大人高,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其实,孩子的学习愿望也比大人强。好多父母指责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但没有哪一对父母每天在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超过孩子。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新鲜感,而这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喜欢学习,向往学习,这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样的呼喊,都只能发自孩子,而成人说得更多的则是“人过三十不学艺”。哪怕是被应试教育高考升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高中学生,他们对于每天早晨6点起床、夜里12点睡觉的日子照样能够坦然应对,而成人每天6个小时的听课连续一周都早已叫苦连天。每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不断地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而对成人而言,“活到老,学到老”以及“终身学习”这样的理念至今依然还只是口号。

八是美丽。给小孩子拍照,不管怎样拍所获得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是很美的,虽然他(她)们的衣服可能穿得不整齐,甚至脸上还留有鼻涕等污渍。而给大人照相情况则正好相反:尽管他(她)们要在衣着、表情、动作手势上费好大劲,要对着镜头搔首弄姿好半天,但拍出的照片令人满意的往往并不多。照相机的反映是机械的,但也是真实可靠的,所以小孩的比大人容易上相就足以说明,孩子远比大人美丽,更能给人以美感。孩子的“美”,还是源于孩子的“真”。所谓“真善美”,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真的,才是善的;只有善的,才是美的。简言之,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小孩的纯真、天真和真诚,决定了他们的美丽。

九是乐观。虽然十八世纪的歌德写过《少年维特之烦恼》,今天的初中语文课本也编有“成长的烦恼”的单元话题,但与成人相比,孩子身上拥有更多的,还是快乐;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儿童,伴随他们的永远是“歌声与微笑”,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虽然偶尔也有点小难过,但绝不沉湎于当下或曾经的不快之中。他们“相信未来”,他们的“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他们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十是淘气和顽皮。这是与率真和活泼的天性直接相连的一种品性,很少有人小时候不经历这样的阶段。这种天生的淘气和顽皮,虽然往往有悖大人的意愿,但却成为孩子最招人爱的基本元素。一个调皮而不闯祸的孩子,可以在他的周围营造出一片圣洁而快乐的天地。不仅如此,孩子的这种调皮,因为其所包含的创造与探究的因子,他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乐趣的同时,也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精神的底子。沈复“童稚”时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的傻劲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各种“物外之趣”,成就了他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率性任性的艺术人生。鲁迅“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一路贪玩,不仅使自己的童年生活缤纷多彩,而且为他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做好了铺垫。

以上十点,涵盖德、智、体、美等诸方面,不论哪个方面,孩子无疑都远远地超过大人。这也正应验了上次日志转发陶行知先生文章的说法。陶先生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他还作了首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今天的大人可能没几个能按陶先生的说法把自己“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了,但认识到小孩子的优势并向他们学习,却是我们每一个大人应有的态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然孩子比大人强,比大人“善”,那大人向他们学习也就顺理而成章。

大人向孩子学习,就是要拥有像孩子一样的品性。

孩子的天性和品性,通常被称作“童心”“真心”或“赤子之心”。对于这几个概念的意义,我们以往关注、研究得还很不够。虽说早年读大学中文系时在古典文学课上就知道明末的李贽倡导一种“童心”观,但对于他的《童心说》却一直没有读过。2003年10月,在上海一次会上见到钱梦龙老师,会议间隙请他签字留念,钱老师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能得到这亲笔题词,我很高兴,但对于这句话,因为当时只是看作一个训诫性的口号而没有给予太多的在意。

开始真正理解“童心”“赤子之心”的含义,是在2006年。这年5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第8版的“热点关注”刊发了我的《教参:我们要的是“手杖”而不是“锁链”》一文,同版的“专家视野”发有署名詹丹的题为《“赤子之心”的三种教学实践》的文章。因为是紧挨着我的文章的,所以就也仔细地读了。该文一开始写道:“当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其新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的卷首写下‘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题记时,当钱老师虽已是76岁的高龄却依然认为他的心理年龄不会超过20岁时,当我翻阅他的理论著述揣摩他的课堂实录时,我发现,钱老师是以自觉的观念,为其葆有的一颗赤子之心(或者说童心)展开成了三种教学实践方式。” 这时才知道,钱梦龙老师三年前给我题写的那句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他对自己平生教学经验的集中总结。这篇评介《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一书的文章接下来还引用了钱梦龙的一段话:“每个教师都曾有过自己的童年,只要不太健忘,只要仍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总能以自己的心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精神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掌握教学艺术的艺术。” 文章后面还有好些语段也同样是对这句话的阐释,比如:“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之所以能胜任教学岗位并以后成长为一位优秀教师,是因为他教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以自己的儿童时代的学习为依据、为参照的,是以他的童心为出发点的。当他在心理上首先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教师来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一种源自儿童的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使他的教学活动能够把现代教育心理学总结出的学习论和教学论有机统一。……对钱老师言,把童年时代召唤到当下,让赤子之心在他身上复现,也大大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经验体会的分享。”“钱老师有一颗永远不安于现状的兴奋好奇之心。正如一位诗人说的,天才是成人对童年的重新捕捉,是成人的心灵重新焕发出儿童般的好奇和兴奋。”(www.daowen.com)

读了这篇文章,大致懂得了钱梦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第一次对自己已从事了二十年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个典型的文言判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教师,是没有失掉赤子之心的人。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只有没有失掉赤子之心的人,才可以做教师。所以钱梦龙这句看似简单、人人都不陌生的话,其实正是对教师从业条件的一种归纳。就像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理解为“只有既温故又知新的人,才可以做老师”一样,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师职业特点所做的一种精确揭示。钱梦龙把这句话赠写给众多的教师(他肯定不是只写给我一人)并最后题写在那本最能代表他教学思想与实践成就的大书(《钱梦龙与导读艺术》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策划出版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一种)的扉页上,表明他不仅一贯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并且已经身体力行。

这以后,逐渐注意到,凡是我所仰慕、钦敬的著名教育家包括最杰出的特级教师,几乎都有着与钱梦龙一样的这种思想或情怀。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陶行知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夫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茅盾在其《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一文中就这样记述:“初识行知先生,会觉得他是一位古板的先生,日子久了,来往多了,你就觉得这位古板的老先生骨子里是个‘顽皮的小孩子’;他时常扁起嘴巴不多发言,好像冷冰冰毫不动感情,但他一开口讲演,可真是热情澎湃,这又是他的诗人气质之流露。”叶圣陶先生也是这样。朱自清在《我所见的叶圣陶》中这样写道:“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钱理群教授在他著名的演讲《我的教师梦》中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始终保持着一种教育的新鲜感。……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我称之为‘黎明感觉’。……在‘黎明感觉’的背后,是一颗赤子之心,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精神状态。”于永正老师说“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朱永新教授这样评介李镇西:“他的网络签名是:不愿长大!这确实是李镇西的生动写照。这种不随岁月老去的童心,表现在他的文章里,行动里,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善良之心,对社会正义的正直之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课堂艺术的创造之心,对日常生活的赤子之心……他是一个始终保持着童心的‘真人’!因为童心,李镇西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江苏的高万祥老师也这样评价李镇西:“对教育、对语文、对学生、对社会,李镇西是一直保持着一份童真般的好奇和热情,这是最值得称道、最值得钦佩和学习的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品质。”魏书生老师在六年申请终于被批准做教师那一天写的抒怀诗中也写道:“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花朝阳。”不只教师和教育家,一切杰出的人物也都是这样,有人评价托尔斯泰“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因为直到晚年,他依然用婴儿般明澈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伟大的居里夫人在一次领取诺贝尔奖的演讲中也表露:“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所以她虽然“年纪渐老”,但却“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这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人才是永远也无法成熟的儿童。”

童心可贵,人最可宝贵的是童心。

可惜,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在儿童都不被当作是人(“长大成人” 即只有“长大”了才算是个“人”)的年代,童心当然不可能得到重视。不仅不被重视,而且不断被贬斥和摧残。李贽《童心说》一开始就写道:“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这位研究《西厢记》颇有成就的龙洞山人都不敢让人们说他有童心。李贽本人也因为倡导童心说而最后被下牢致死。比李贽晚二百年写下《童趣》的沈复,因为率真任情太有童心而几次被逐出家门。就连后来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鲁迅,当初也是极为粗暴地损毁了他的小兄弟多日殚精竭虑制作的风筝,因为他原来一直以为放风筝这类活动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缺乏童心、反对童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倾向。汉语中大凡能够表示童心的词语比如“天真”“幼稚”“贪玩”“不懂事”等,至今还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的地位获得了最大的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几成家中皇帝。但是,这种由工业文明、现代科技所引领的极度功利化的时代,儿童真正的权利照样被剥夺,他们的童心普遍过早地被泯灭。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下,为了孩子所谓的未来,太多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童年。

欣慰的是,对童心的召唤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热烈。李贽谢世四百多年以后,同样一位福建人,同样一篇《童心说》,著名的文艺思想家刘再复以接近两万字的巨篇,对童心进行了最为酣畅淋漓的阐释、考究与赞美:

带着童心到处漂泊,才知道什么地方都好看,什么地方都好玩,什么地方都新鲜,什么地方都看不够。儿童的眼睛就是好奇的眼睛。你是否衰老,只要看看你是否还保留着好奇的眼睛。

童心并不只属于童年。形而上意义的童心属于一切年龄。我喜欢老孩子,他们至死还布满着生命的原始气息。……诗人最可引以为自豪的,便是他永远是个沙滩上拾贝壳的孩子,到老也带着好奇的眼睛去寻找美与海的故事。痴痴地寻找着,以致忘了世俗世界的戒律。

让我们的梦永远年青。让我们的梦在年轻时年轻,在年老时也年轻。让我们的梦在年轻时布满孩子的气息,在年迈时也布满孩子的气息。让我们在蹒跚学步时布满孩子的气息,在走过人生艰难的险途之后还布满孩子的气息。

人类伟大的母亲,无论是西方的夏娃,还是东方的女娲,都是赤条条的,她们美丽得无须任何装饰。她们的生命永恒地静止在青年时代,我从未见过她们苍老的脸孔。既然原始母亲如此年青,那么,我自然可以永远是个孩子,如果额头上长出了皱纹,躯体内的心灵,也该有一对孩子的眼睛。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一个特别的视角,用这一视角看世界,可以不被世俗的理念所蒙蔽。这一视角就是童心视角,不是无知,不是幼稚,而是透过聪明人所设置的种种帷幕,直逼简单的事实与真理。

童心就是力量。童心是比知识更有力量的力量。

童心说的主体,童心的主人,堂堂正正。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不愧不怍。顶天立地地向着假人们挑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

……

童心如此可贵,童心如此美好,人类就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住这颗童心。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其实,儿童在成人以后也应该继续像个儿童的样子,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3/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