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做父母:借鉴名师经验,培养孩子潜力

如何做父母:借鉴名师经验,培养孩子潜力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先生有一篇《我们怎样做父亲》,叶圣陶先生有一篇《做了父亲》。突然想着要套用两位大师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也写一篇文字,就叫“我们怎样做父母”。这几位,都早已是该校的骨干教师,并且也一直做班主任,其中一位还是奥赛班的班主任。那位正做着高三奥赛班班班主任的同乡,他班上目前就有现任常务副市长的儿子。那么,今天到底怎样做父母?

如何做父母:借鉴名师经验,培养孩子潜力

鲁迅先生有一篇《我们怎样做父亲》,叶圣陶先生有一篇《做了父亲》。突然想着要套用两位大师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也写一篇文字,就叫“我们怎样做父母”。

几天前,与在市一中做教师的几位旧日同学一起吃饭聊天。这几位,都早已是该校的骨干教师,并且也一直做班主任,其中一位还是奥赛班的班主任。谈到一个话题,这就是市上那些几位领导的孩子在这所市上最好学校的学习情况。照我原来的估计,这些孩子应该大都是凭后门、关系进入学校的,所以其学习肯定大都不咋样甚至很差。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说学校的不少好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还正是这些“大人物”的孩子。那位正做着高三奥赛班班班主任的同乡,他班上目前就有现任常务副市长的儿子。他说这孩子在这班上就相当出色,各种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一名教师,所以在我原来的观念中,总认为以教师子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在学习上要好一些。前些年了解到的情况也是这样:老家那个县一中多年的高考,据说考得最好的学生,其父母大多属于两个单位,一个就是县一中,另一个是县医院。我所在的市上,也是这种情形,像我工作的单位(一所地方高校)、爱人所在的单位(一家科研机构)以及市人民医院等几个知识层次较高的单位,每年7、8月份,都会听到某某家、某某家的孩子考上某某、某某名牌大学的消息。那些在各地、各级、各行业领域做着领导干部的人,虽然早年也是读书人,但总觉得他们已不再属于知识阶层,所以便难于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带动作用;尤其是当今时代,随着官场各种不正之风的进一步盛行,更认为他们的子女因容易受到浸染而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因而其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早已消沉,尽管其中也有个别出类拔萃者,但大多数在学业上不会有太大出息。所谓“纨绔子弟”,除了富商大款家的孩子,便是这类家庭的子女。不想几位来自高中最前线的熟人朋友带来的最新信息却并非这样。这也使我记起几天前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时那位刚从高三下来的班主任讲到的类似情况,他说他刚送出去的那班上几位教师子女今年的高考都不甚理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探究起来,原因可能还是出在家庭,出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上。近两年来,在对自己连同身边好多家庭及其子女教育的较多观察当中发现了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往往比大人强,二是单纯的言语说教并不具有教育的作用。孩子在好多方面要超过大人,这是在我们国家长期被忽视了的一个事实。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不仅其发现力、记忆力想象力、运动力等这些能力远远高于大人,而且其是非判断、价值取向也比大人更正确和积极。以前,可能生活阅历长的大人在好多方面都比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孩高明,但当今却并不这样。就我所接触的好多个家庭,凡初中以上学历的孩子其知识视野都超出父母,虽然他们的父母还是大学教师、研究生学历;包括几次看到有孩子和大人顶嘴干架,也发现都属于大人无理。可以这样说,孩子本有的优良天性,加上电视、网络等最易被孩子掌握的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中国旧有的流传千年的“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的被打破,过去人类历史上大人曾经的优势与先天的权威正在丧失。所以今天家庭里面对于孩子的教育,大人仅靠其自然父母的身份已经不够了;像以往那样只是通过谆谆的语言教诲,事实证明也很难奏效。

但这不是说,今天的孩子就不需要教育,也不是说今天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无所作为。孩子,虽然天生是向善的,是可爱的,但还需要成长和发展,需要后天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古到今一切有成就的人,虽然其家庭条件千差万别,但其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都产生过积极、深刻的影响却是共同的。所以,今天才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的说法。只是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学生家长似乎只看重学校教育,而忽视了自己家庭及身边社会对孩子的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家长对孩子施以多少特别的教育。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家长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在家庭里面的老师或者陪读。重视家庭教育也不是就一味地加重孩子的负担或对孩子提出过于严格苛刻的要求。那种给孩子请来各种“家教”或者每到周末、假日便把孩子送到各种名目的学习班上去补习强化的做法,历来不为教育行家所欣赏;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在今天估计也很难实行。那么,今天到底怎样做父母?怎样才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家庭教育?突然记起陶行知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用来描述家庭教育也许最为恰当。既然孩子比大人强,既然单纯的言语说教并不具有教育的作用,那么家长就不要再以知识、人格的权威自居而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进行劝诫和训导,而是和孩子很好地一起生活。大人虽然掌握知识不及孩子敏捷,遵守道德不及孩子严格,行动、做事也不及孩子勤奋,但生活阅历绝对比孩子丰富并且永远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角,所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天地,应该就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熏染感化以及家长积极的引导示范,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个性人格,从而为其学校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最为重要的基础,提供最为有力的帮助。(www.daowen.com)

家长怎样才能和孩子很好地一起生活?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与孩子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孩子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形象。一位既可亲又可敬的家长,将为孩子提供快乐祥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孩子成长和发展最具积极影响力的因素。做到这两点,一是家长要能够走近孩子实现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二是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前面提出的问题也可大致得出一个结论:高官、要人的子女没有成为纨绔反而出类拔萃,其基本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家庭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了最为积极的作用。不可否认,这种作用,有缘于比一般家庭更为优裕的物质保障,有比普通孩子更为充裕的精神享受,乃至有比大多学生更为优质的学校教育,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他们的父母自身更为积极的影响。与平民百姓孩子的家长相比,显然这些孩子的父母事业更为成功,人生道路更为辉煌。只要他们不是太霸道胡来,在今天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崇尚权力和地位的时代,他们不仅在外界更受尊崇,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也更为高大,因而也更具影响力,成为孩子身边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社会上的角色分工、每一个人的能力机遇都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做普通百姓,所以这些高官、要人们在他们孩子心目中的那种形象以及影响我们不可能具备。但是,努力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提高亲子沟通的水平和资质,成为孩子最可亲近和可以信赖的人,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却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且必须做的。这,就是一切做父母者的方向。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0/8/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