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QQ到微信:家乡三天教研实践的小结

从QQ到微信:家乡三天教研实践的小结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月23日上午,环县五中刘琳老师、王丽娜老师代表初中语文组进行了授课。下午,郭教授对我校老师的两节示例课进行了点评。5月23日,有幸邀请到了天水师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郭治锋莅临我校开展“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的研讨活动。

从QQ到微信:家乡三天教研实践的小结

关注李镇西的环县之行。从21日下午到23日上午这两天多的时间他的活动,我虽大致掌握,但都是通过他本人的微信获得的,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家乡那边的反应,需要看县教育局及其他渠道的专门报道。他和他的团队的讲学是集中在22日一天的,昨天上午他已经离开环县乘车前往银川机场飞回成都。请到这样的大咖来讲学,在家乡应该是一件大事,想来会以最快速度报道。但昨晚登录环县教育信息网,没有找到相关报道。顺便浏览了一通这个网站上的各个栏目,没想到却看到了对我上个月来环县的报道。在网页“教育资讯”栏目的“校园通讯”中分别有两篇新闻稿子:一篇是5月26日刊发的,题为《借力借智,塑造卓越》,写的是我23、24日两天在环县五中的活动;另一篇是5月31日的,题为《关注常态课,聚焦有效课堂》,说的是我25日上午那半天在环城初中的活动。两篇新闻稿的具体内容如下:

借力借智,塑造卓越——与郭教授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

自环县五中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对新课改理念了然于心,对新课堂的操作模式也基本熟悉。尤其在“七步N查”的操作基础上,我校的语文课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为了进一步追求语文课堂的魅力,提升语文老师研读教材的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我校于5月23日,特邀请天水师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郭治锋莅临我校开展“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的研讨活动。

5月23日上午,环县五中刘琳老师、王丽娜老师代表初中语文组进行了授课。郭教授在听课间隙作了简短备课后,在初二(8)班即兴上课,他授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李白的《行路难》。课堂上,郭教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即刻拉近了与一群陌生孩子的心理距离,他的课语言轻松诙谐,引导巧妙得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尤其是用韵脚记忆法引导学生快速背诵了诗歌。郭教授的诗歌教学从句意到诗意到风格,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静水流深。老师们对郭教授的课给予了高度赞赏,李宁老师把郭教授的课比作一首散文诗。的确,他的课精美中渗透着含蓄,朴实中包裹着韵味,这也许就是最本真的语文,是我们追寻已久的语文味吧!

下午,郭教授对我校老师的两节示例课进行了点评。他反复强调,语文课一定要把最要紧的东西交给学生,教学内容永远比教学方法重要。教务主任唐雪芹也鼓励老师们多订阅一些前沿的语文杂志,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副校长杨树岳也提出了殷切希望,让老师们努力寻找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继续聚焦课堂,互相借力借智,追寻本真语文。

24日上午,校长张兴斌等一行陪同郭教授观看了我校高中语文组王芳老师、慕仨老师的示例课,最后郭教授就柳永的《雨霖铃》一课也作了示范展示。下午,高中语文组组织了说评课活动,郭教授就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作了解读。张校长表示通过观摩高中课堂,他对即将进一步推开的高中课改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并承诺为了我校广大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将继续请进专家名师,继续搭建各种交流平台。

当日下午4点,郭教授作了《语文课上教师做什么?》的专题讲座,他强调老师们一定要提高文本研读能力,不能过于依赖教参,因为教参只能成为老师们的手杖,而不应该是锁链,而且研读文本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温度。他还鼓励老师们一定要多亲近名师、走近名师,因为有时名师的一句话会让我们终身受益。最后教务主任唐雪芹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是一次“上承天水”和“下接地气”的培训,上承天水者,因为“师从天水来”;下接地气者,因为郭教授是立足于我们环县本土而又走出本土的专家。一个大学教授登上中学语文的讲台,可谓俯身屈尊、身体力行,把理论的光辉照耀在实践的土壤之上,无疑对于我们具有最大的指导意义。

窗外,初夏的风轻轻拂过;窗里,诗意的心灵漫步在教育的田园。好一道惬意的风景

关注常态课,聚焦有效课堂——李慧明名师工作室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新课改以来,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大,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大部分教师的观念都得到了转变,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如何把这些理念、经验落实到常态的教学中,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然是老师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上述考虑,5月25日,环城初中李慧明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关注常态课,聚焦有效课堂”为主题的县城片区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甘肃省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水师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郭治锋副教授应邀亲临现场示范并指导工作,四中、五中、思源学校以及环城初中的五十多名语文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同课异构和评课、互动交流两部分。首先是环城初中优秀语文教师张丽萍老师的课堂展示《斑羚飞渡》,然后是郭教授的同课异构示范,最后是全体参与人员的评课、互动交流。最后一个环节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郭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观点:教师不被参考答案束缚,学生敢想敢说、勇于交流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活跃。郭教授还就其他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交流。

对于这次将自己的专业带回到家乡两所学校的语文课堂上的两天半时间的活动,我本来是要总结叙写并发表在这里的,无奈这一个月实在有些忙,所以便耽搁了下来。现在既然县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官网上都已经报道过了,那我也就不用再时过境迁还劳神费力地撰写了,直接拿来贴在这里就是。

其实那两天半的活动,在我那次结束刚刚返回天水的第二、第三天,就已经有两位听课老师依个人角度写了出来并经熟识的人传给了我,只是因为我还想着要自己写,所以读过便放下了,没拿出来给人看。现在,也在这里一并晾晒出来。跟教育局官网的新闻报道相比,这种私人叙述也许更为充分和具体。

其一:

当语文老师已经有七个年头了,但是从踏上这个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语文老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教的第一届学生们大学都快毕业了,可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5月23日,有幸邀请到了天水师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郭治锋莅临我校开展“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的研讨活动。在这两天的活动中,郭教授不但到教室里听了我校语文老师的课,还在听课间隙作了简短备课后,即兴上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初二(8)班所讲的古诗《行路难》。课堂上,郭教授幽默风趣的一段开场白立即拉近了与一群陌生孩子的心理距离,他的课语言通俗易懂,引导巧妙,孩子们学习得很轻松,脸上时时浮现出微笑,尤其“韵脚记忆法”又让学生们和老师们获得了背诵诗歌的“法宝”。下午的评课也是精彩不断,记得郭教授反复强调,语文课一定要把最要紧的东西交给学生,教学内容永远比教学方法重要。听了他的这一席话,突然间我似乎感觉到我的困惑有了一些答案。

24日下午4点,郭教授作了《语文课上教师做什么?》的专题讲座,听了讲座后,让我感想颇多。是啊,语文课上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最要紧的、最简单的教给孩子,“教什么”是第一位的,“怎么教”是第二位的,内容永远比方法重要。突然发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很“贪心”,总是想把关于这篇文章的所有东西都教给孩子们,也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教给孩子们,结果说得多了、教得深了,反而忽略了那些文章中最简单、最重要的东西;说多了、教深了,反而让更多的孩子越学越糊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www.daowen.com)

想到这里,我也想起了前段时间置换交流时我的那位实习学生,记得“返岗实践”时听了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一节课没有给学生任何合作交流的时间,只是自己给学生讲,可一节课下来只翻译了三句话,这是为什么呢?他讲得太深了,首先详细地讲了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其次又讲了“通假字”的源头。他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可看看我们的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一脸茫然,有的东张西望,只有个别同学能跟得上他的“脚步”……唉,据我对这些学生的了解,这一节课仅仅有五六个学生能听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只是节“休息课”,下课后,我“采访”了几个同学,结果和我预测的相同。校园里偶尔碰到我的学生们,都纷纷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虽然没有直接“抱怨” 新语文老师,但我分明感受到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最后的结果不说都知道,期中考试我们两个班的成绩居年级倒一、倒三。

想想不是这个实习学生教得不用心、不认真,而是他忽略了学情分析,他把这些初中学生当成了他自己,当成了他的同学,在上课过程中没有把最简单、最要紧的东西教给学生,也没有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喜欢所教的课文。

感谢郭治锋教授,感谢我校开展“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的研讨活动,让我明白了语文课上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其二:

与郭老师的三次见面

5月23日早晨,我见到了天水师院的郭治锋老师,这是我第三次见到郭老师。

第一次见到郭老师,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五中刚建校不久,学校邀请郭老师来我校上示范课,他上的课文选自七年级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具体细节已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整堂课郭老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郭老师喜欢同课异构,二是喜欢即兴上课。因为这是我们最不愿做和最不敢做的事,那时真是佩服郭老师的艺高人胆大。

第二次见到郭老师,是一个月前。……(省略)临走时,我们还念叨着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郭老师,只是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23日、24日,郭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聚焦课堂,追寻本真语文”的研讨活动。影响最深的是郭老师的一句话、一篇文章和一节课。一句话是“一节课要把最要紧的东西交给学生”;一篇文章是《教参:我们要的是“手杖”而不是“锁链”》;一节课是郭老师与我同课异构的《行路难》。我的课堂设计用杨校长的话说就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而郭老师则高屋建瓴,一首古诗从句意到诗意到风格,拾级而上,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轻松幽默,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简”。

5月25日,郭老师又被李惠明语文工作室邀请到环城初中就语文课堂教学作指导交流。作为工作室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现场观摩了郭老师所授的《斑羚飞渡》一课。在第一个检查预习环节,郭老师先让一个学生任意选读几个生字词,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旨在引导学生把中国汉字要读得好听,写得好看。接着让学生接龙朗读课文,恰时,窗外细雨绵绵,室内书声琅琅,心突然像被放空了,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久违美妙的书声。读完课文,郭老师并不着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而是不紧不慢地问道:“课文读完了,你们这下想干什么?”学生愣了一下,继而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想了解作者,有的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郭老师则一一帮助学生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接下来,郭老师用“触景生情”法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当学生分享各自的体会时,郭老师也参与其中,给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他用了三个关键词“震撼、羞愧、欣赏”,使得整堂课环环相扣,层层拔高,目标达成水到渠成,也为下一课时做了很好的铺垫。其实,听过郭老师的三节课里,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在这节课上,我听到了琅琅的书声美,当你静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犹如天籁;我还看到了行云流水的自然美,整堂课看似学生领着老师走,实则老师为学生助推;我更嗅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却有着润“课”细无声的效果,让语文味渐渐由淡转浓,沁人心脾,让人真正领略到语文就是慢的艺术。当然还因为在这节课上,我找到了自己曾久久寻觅的东西。

后来,我收到了郭老师的一条短信,他说在谈阅读感受时,最后一个关键词“欣赏”应该换为“享受”,接着郭老师分析了替换的原因。短信内容如下:

我首先震撼于羚羊群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无私和大无畏精神;其次羞愧于人类在能力和品性上的远不及动物和对羚羊犯下的滔天罪恶;同时也享受于文章优美的语言表达。文章不论是用词造句、叙事描写、结构安排还是象征等手法的运用,都美得让人沉浸其中便流连忘返。所以说成“欣赏”是极不恰当的。

严谨治学,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在郭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习惯,感受到了这种美德,真是人生一大幸事!郭老师的三节课,让我印象深刻;与郭老师的三次见面,让我难以忘怀。冥冥中我总觉得,我们和郭老师还会再见面的,一定会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引路人,总会在我们迷惘无助的时候出现!

感谢这两位老师的这些文字!虽然评价有些偏高,但过程记述却真实而详细。敝帚自珍,我的那三节试水课我本来也是要好好梳理总结的,但放下多天没管便不再能很好地提起来,是他们的这种记述使我的那三节即兴原创的课被详致地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些细节比我当时都记得清楚。

今天晚上再次登录环县教育信息网,李镇西讲学的报道有了——首页头条居中大号红字:“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莅临我县讲学授课。”网页翻查了一下,关于我的那两条报道也还在,只是要打开“教育资讯”栏目在其下拉菜单中的“校园通讯”中回溯才能找到。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6/6/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