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郭校长、徐老师并工作室各位成员老师:
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我一直在高校做教师,但因为一直主要教的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样的课程,所以一直与中学以至小学一线的老师们走得很近。早年,大概是2000年,就听过徐彩梅老师的课;这些年做“国培”、带教育硕士研究生,更没有少到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场去过。前年,“国培”期间一次因为上了节“下水课”,还被学员和“影子学校”誉为“行走在小学课堂上的大学教授”。我很愿意接受这个评价。其二,我虽然到天水上班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但对庆阳和庆阳的教育却并不陌生。2005年以前在庆阳师专(陇东学院)的十几年,七县一区的好多所中学我都去过,除正宁以外的每一个县都听过课,有十几所学校的校长大致熟悉,有十几位全市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差不多都是朋友,比如宁县的陈于思、庆城的袁兆秀、环县的谷朋利、长庆的栗新洮以及庆阳一中的唐勇、付兴奎等。这些年,尽管离开了庆阳,但一直惦记并关注着庆阳的变化。特别是2013、2014两年的“国培”,很幸运还有环县、合水、庆城、华池4个县的50位骨干教师做过我班上的学员,也给了我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家乡教育的机会。
先表示两层意思:
一是向徐彩梅老师被评为“陇原名师”以及“徐彩梅初中语文陇原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表示祝贺!“陇原名师”,顾名思义是甘肃省的名师,这不是谁都可以当上的。据我所知,就中学语文这一块儿甘肃东部这一大片目前只有3位:平凉的郭凤岐、天水的汪涛和咱们庆阳的徐彩梅。这是一种资格,更是一种荣誉,是徐老师个人的荣誉,也是庆阳五中乃至庆阳市中语界的荣誉,可喜可贺!
二是对徐彩梅老师邀请我也做这个工作室的导师并出席今天这个启动仪式表示感谢!刚才说过,我虽然去了天水,但我的根还在庆阳,所以一直关注着庆阳的教育,也非常愿意为庆阳的基础教育事业做事。这个工作室的成立就为我满足这一愿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据原来的了解以及刚才各位老师的自我介绍,知道进入工作室的老师都是庆阳中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坛的骨干和精英,是所在县(区)的名师,能够与这么多最优秀的语文教学同行、同道建立这样一种交流合作关系,很欣慰。
几天前,徐老师就吩咐我今天给老师们做个报告,刚才主持会的郭校长也安排我做一个“精彩的报告”。但我一向不大会作报告,也很不爱以权威、专家自居给人们作报告,这些年我在师院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都不大站在讲台上摆足教师架子给学生讲课。不论在什么场合,我都习惯于跟人们平等、随意地聊天、谈心。所以下面给我的这一个小时,就跟老师们聊聊天。当然,聊谈的内容须切合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的使命,可以看作一个主题聊天。
我准备的题目是“语文教师的三件事”。
先卖个关子,想请老师们猜猜我会讲哪“三件事”?
——语文教师的三件事,可以有很多种归纳。比如,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比如,读书、写作和日常生活。前一类是教师常规工作的基本内容,后一类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这两类“三件事”都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好,否则便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效果、职业成就以及人生幸福。但同时,这两类“三件事”我们也都不一定做得很好。比如,批改作业。所有做教师的都得批改作业,但我们语文教师的批改作业是最辛苦的,因为我们批改更多的不是一般作业,而是“作文”。改作文,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心头、手头的一个痛,一个劫,一场炼狱。前些年,网上曾传一个叫《改作业》的段子,将好多古诗名句的下一句都改成以“改作业”收尾,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改作业”“少壮不努力,长大改作业”“晨兴理荒秽,戴月改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改作业”“窗含西岭千秋雪,架个炉子改作业”等等。这主要说的应该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前些年我有一位毕业后分在天水城区一学校做教师的学生,不仅周末或晚上放学回家甚至中午回家吃饭,都得带上几本学生作文抽空批改。咱们庆阳是“新教育实验”的加盟地区,新教育实验有个口号叫“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理念非常好,“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而不是痛苦的和残缺的。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过正常人的日子,别人干啥,我们也得干啥,别人业余的享受,我们也得享受。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没日没夜地都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这生活能幸福吗?能完整吗?我有一个“语录”——“教中国语文课,做无比幸福人”。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我也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也觉得我这话说得好,但等到毕业后做了语文教师,便认为我在忽悠他们,说什么“无比幸福”,简直“万般无奈”“十分痛苦”。这主要还是因为作业批改太繁重。其实,作文批改的问题,三十年前叶圣陶、吕叔湘就指出过属于“徒劳无功” 应该想办法改革;美国也有人做过实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是“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帮助”;魏书生也从来不批改一本学生作文。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不少的语文教师依然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批改学生作文上。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去实习,总是被老师们逮着帮他们批改作文。(www.daowen.com)
再比如,读书和写作。这本来是语文教师教课之外最主要的两样活动,但大多教师做得似乎也不好。这些年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学生读经典,但老师们读了多少经典?《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一期“读书周刊”中一篇文章报道,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曾在两次会议上就《论语》《史记》和“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做过现场调查,结果被调查的600多名小学语文教师和近百名语文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只有一名50多岁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读过《史记》。还有专业阅读:《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读书周刊”就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写作也是一样,1998年的《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语文教师可会写文章》,说是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发现有不少教师写不过学生;江苏有个县为选拔暑假后的高三教师班子,曾让全县高二教师也同时参加当年的高考,结果也发现语文题的最后一道议论文写作,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作文竟达不到一类卷的最低评分标准。非常欣慰的是,刚才老师们自我介绍,大多都讲自己爱读书,这位宁县的屈老师还说酷爱文学创作。看来咱们这个工作室成员在选拔上,徐老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师是教学生读书、作文的,自己不读书、不写作,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这两类“三件事”,大家都清楚,所以我这里就不再多说,我这里打算要谈的是另外的“三件事”,这就是: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对话。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课文的领会和把握;教学设计,就是教学方案的编制;课堂对话,是指上课时师生活动的状态。确切地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三件事”或者“阅读教学三件事”,因为语文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行为,所以说成“语文教师的三件事”也说得通。三件事中,文本解读是前提,教学设计是关键,课堂对话是归宿。我的看法,语文教师做好了这三件事,就是一位很好的教师,其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必然是有效或者高效的。
时间不多,不能全面展开,重点讲第一件事,即文本解读。
有个说法:“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温度。”我也经常讲,教一篇课文,一定要把这篇课文“最要紧的东西”教给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会到课文的好处和妙处,才能喜欢上课文。这应该是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能对文本即课文有准确、深透的把握。据我观察,大凡好的语文课,特别是那些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教师对文本解读透彻并且有自己的独到发现;相反,那些一般化或者较差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对课文缺乏自己的感受,只能照搬教参。目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本来,“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多少年来多少个语文教师的课总是一个面孔。下面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就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几首古代诗歌吧: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具体解说略)
关于教学设计,大家记住这几句话就行:1.好课都是设计出来的;2.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有道是“有备无患”,或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至于怎样设计,强调一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还有表述是否规范也要审视。怎样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看教材里有什么,二是要看学生需要什么。这些老师们都做得多,体会也深,不需我多说。
关于课堂对话,记住课程标准里的两句话:1.“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改开始时有个很响亮的说法——“没有对话便没有教学”,所以,对话是课堂的基本生态。说“课堂对话”,就是说不是“课堂讲听”,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作品。如果说,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必须发生的变化,那就是要由“讲听”变为“对话”。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5/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