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QQ到微信:回归课堂的生态改变

从QQ到微信:回归课堂的生态改变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起来,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大致回归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做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场。在回放他们的微格教学录像时我尽管也予以评点,但话语都是压缩至最少,而且尽可能也是让学生先说。

从QQ到微信:回归课堂的生态改变

参加西北师大靳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建设工作,按照要求,得提交一套90分钟的课堂教学录像。该视频除了教师的讲授外,还“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师生对话的过程”。我选择的专题,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前曾请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录过两次,但主要都是我的讲课,学生的活动还有些欠缺。为此,近期又重新演练、录制了一次。安排在星期二上午11级一个班的“语文教材研究”课上进行。

为尽可能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参与进来,决定采用“参与式教学”或“共同备课工作坊”的形式,即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形成各自的设计作品并以大白纸展示交流。

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是统一面朝讲台一个方向,而是分小组面对面围坐成一圈。这样的课堂结构,在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早已屡见不鲜,在某些课改、教改动作比较明显的中小学校也早已被广泛采用,但对我这天的这班在校大学生,似乎还是第一次经历。上课伊始,当我号令他们动手拉桌子、搬凳子将原来的“排排坐”改为“团团坐”时,所有的人都显得很好奇和激动;而当我宣布了学习任务并给各小组发放大白纸和水彩笔时,大家更表现得兴奋和新鲜。在接下来半个小时的小组集体研读课文、共同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各小组成员间自觉分工、配合默契、群策群力、协同作战,虽然进度总体偏慢且完成的教学设计作品也不是尽善尽美,但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股精神头儿、那股合作劲儿,是以往的课堂上所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包括后来将各组的大白纸挂上黑板选派代表上台宣讲,也都很积极。大家对这份包含着各自创造和劳动的集体智慧成果的关切和珍爱,也是异乎寻常。在分别展示各组的成果时,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按我的要求将组长、组员的名字写在了大白纸上;很多学生用手机拍下了他们的这份作品,有的还为他们组上台宣讲的同学录了像。

这节课,本来只是让学生配合我完成这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视频录制,所以尽管要有他们的活动,但也并没有企望他们能做得多么的好,一开始我也告诉学生说这将有点像演戏,有些环节也许还要造假。但没想到,课堂上却假戏真做,不论是小组内的讨论,还是小组间的交流,以及最后的点评总结,都很真实、自然,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是在对着摄像机做节目。特别是学生自始至终那种高涨的热情和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的劲头,很令我感动,课堂上真正呈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局面,原本计划的一次主要为完成录像而做的演习变成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学生已不是在配合我做录像,而是在我的引领下去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情景,就连摄像师也觉新鲜,他们后来跟我说,三台摄像机随便哪台对准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平时也许需要特别捕捉才能得到的画面。

为什么这节课会取得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得这样投入?反思起来,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大致回归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做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场。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即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这节课与以往的课最大的区别,是课堂的组织方式,学生不是一个方向面朝黑板与教师面对面,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同学面对面。因为不是聚焦讲台,原来高高在上主宰一切、学生必须面对的中心与权威不见了,于是学生自然就可以不被威慑地做自己的主人了,可以自由思考,可以相互讨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坐听老师讲某种系统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行动去做一件事情。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尽管限制了每一位学生个人意见的完整表达并且最后所形成的方案也不一定比某一位学生的个人设计更完满,但课堂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讲给其他人听,每一个人也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所以,相对于最后完成的作业或成果,这种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的过程则更有意义。而且,由于要以小组为单位出示、交流学习成果,使得各小组已经形成了一种竞赛关系,这也促使每个小组都不得不努力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的投入、主动精神的发挥,无疑都是以往单纯听老师讲授的课堂所不能达到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学习热情自然就高涨了,课堂自然就呈现出另外一种生态。(www.daowen.com)

学生很喜欢上课、课堂情绪高涨这样的情形,也出现在接下来同样这个年级一个班常规进行的“语文微格教学”课上。按照现在执行的培养方案,这门课一个班一共只有5次即10个课时的上课时间。因为前一周出差耽误一次,这天的课结束后只剩一次。这些年的情形是,教师缺了课,学生不仅不会要求补课而且还很高兴。但这天下课时,学生却一致要求再延长一周将上周缺的那次课补回来。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反思起来,还是因为课堂上他们的自主活动多。这门课上,我除第一次一开始时简单交待一下微格教学的相关知识外,其余时间都是安排学生自己进行微格训练,我只是坐在下面和学生在一起观摩上台者的演练,一起回看他们的录像,共同讨论他们试教中的问题。尽管每次上课我都寸步不离学生,但课堂的主人和主体应该是他们自己。在回放他们的微格教学录像时我尽管也予以评点,但话语都是压缩至最少,而且尽可能也是让学生先说。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实践,课堂上有自己的事做,有一种当了主人的感觉,所以他们便舍不得放弃那尽管只有两节课但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

学生在我的课上积极投入、热情高涨,这应该很让我高兴,但我却并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因为我清醒地知道,这样的情形只是出现在这样为时不多的课上,别的课他们是否也这样,我一点不敢断定。实际上,那次进行录像的课上他们表现得越是好奇与兴奋,我越有一种不安与惭愧,因为它表明,这样的课以往太少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这样的话我们平时都在说,这样的道理我们似乎都明白,但学生直到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这样的一节课还让他们感到如此新鲜,这就令我们不能不问:他们通常的课都是怎么上的?在他们以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教师都在做什么?教师到底给了学生多少可以发挥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答案只能是:学生依然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教师依然把自己看成是课堂上的老大和主宰,一股劲儿地给学生讲课,自以为是地向学生“传授着知识”“奉送着真理”,课堂仍然是教师的讲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虽然在观念上可能比有些同事、同行进步,但在行动上却并不比其他人高明。因此,上述我所经历的这两堂课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我们警醒,透过课堂上学生兴味盎然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回归主体地位和主人角色的渴望,知道了以往对学生学习权利和学习时间剥夺和侵占的程度。回归教学的本性,恢复课堂的应有生态,这应该是目前每一个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14/5/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