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媒体的最大消息,是钱学森的去世。昨日浏览网上众多关于钱学森的报道文章,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两篇:一篇是讲他的家庭出身的,题为《钱学森出身名门家世深厚》,另一篇是说他与夫人蒋英的婚恋故事的,题为《青梅竹马白头偕老》。两篇报道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钱学森和文学主要是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文章说,钱学森虽然“具备公子哥的一切条件。但他家教严格,在母亲的培育下,两三岁,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在客人面前表演背古诗,是小钱学森的拿手绝活”。人小时候记忆力好,家长教背一些古诗,这是好多人都有过的经历,而长大以后并且已经学有所成的钱学森似乎也没有放弃对它的喜爱。文章报道,钱学森24岁出国时,给了他“快活和清纯”并以后与他结为伉俪的蒋英除了为他“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外,还特别送给他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作珍贵的礼物带到了美国”。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报道这些中国古代诗歌对于钱学森成为杰出科学家的作用,但联系钱学森以后的人生道路包括他的伟大业绩与人格,不能不承认它们对于钱学森的意义之重要。所以《钱学森出身名门家世深厚》一文有这样的评论:“唐诗、宋词那玩意儿,小孩儿未必懂,只能死记硬背,但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大了自然能慢慢消化,融会贯通,达于心,达于骨髓。”关于这一点,同样是杰出科学家的杨振宁也有过类似的经验。记得差不多二十年前一次听广播,记者采访杨振宁,问他取得这么高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杨振宁非常干脆地回答说,要“非常感谢”他小时候(好像是五岁)父亲请了一位老先生给他讲《孟子》。
二是钱学森和艺术主要是和音乐的关系。人们都知道,钱学森的爱情、婚姻、家庭是很美满的,这都源于他有一个很好的妻子。他和夫人蒋英的白头偕老、恩爱终身,不仅在于两人门当户对且青梅竹马,更在于钱学森对蒋英才貌的欣赏。受家庭影响,蒋英老早就精通音律,以后又赴德国、比利时学习钢琴和演唱10年,1946年回国后还举办过个人演唱会,以后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钱学森与蒋英相伴的一生,也就是与音乐相伴的一生。1935年钱学森出国时蒋英为他弹奏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扣留,在以后长达五年之久的那段“最灰暗的日子” 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钱学森不仅喜欢音乐,用音乐来帮助他渡过难关,并且也是音乐促使他成就了事业。昨日最开始看到的一个缅怀钱学森的视频资料中,钱学森就说,他科研中的好多灵感就来自家中妻子的琴声与歌声。所以他的《工程控制论》写成时,在其扉页上他就恭恭敬敬地写上了“此书献给我的英”的话。(www.daowen.com)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财富,为满足人们无止境的物质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人们都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于是关于“物”的自然科学受到了空前的崇拜。相反,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这些关于“人”自身问题的东西却遭到冷遇。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学生们大都喜爱理科而忽视文科,或者重视智育而放弃美育,其结果就是导致全社会各类成员人文素质的下滑。钱学森是杰出的科学家,但他的启蒙教育却是中国古代的诗歌,成为科学家以后他也绝没有把自己封闭进狭隘的公式、数字的圈子内,而是继续保持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用文学与音乐来浸润自己的心灵。科学重要,科学家伟大,但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和他所要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却需要文学、艺术来为他打好精神的底子并伴随到永远。这,也许就是钱学森及其他一切杰出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QQ日志 发布时间:2009/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