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之前,中国并没有国歌。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纪泽(1839—1890年)在担任大清驻英、法、俄国公使期间,亲眼看见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隆重而庄严的演奏国歌,深受触动!他认为大清也应该有这么一首代表性的歌曲,为此,他专程上奏朝廷请求颁布国歌,同时他还提交一部名为《普天乐》的国歌草案,但没有得到批准。
1896年,李鸿章以外交特使身份代表清政府到西欧和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为表重视,在欢迎仪式上要奏来访国的国歌。为解燃眉之急,李鸿章便找了一首七绝诗,在简单改编之后,又将安徽庐剧中的“倒七戏”配乐套上去。
就这样,一首被称为《李中堂乐》救场”性质的国歌诞生了。虽然,这首歌未得到清政府的官方认可,但由于此时无方认可的国歌,所以一直到1905年《李中乐》都是清朝对外场合的临时性国歌。
曾纪泽(1839—1890),曾国藩次子晚清著名外交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他担任驻俄大使期间,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成功地从沙俄中收回了伊犁部分土地和权利。
1906年,清政府成立陆军部后,陆军部便谱制了一首《颂龙旗》作为军歌,虽然这首歌也没有得到官方认证,但因无官宣国歌,此后清朝官员在公共礼仪场所,只得使用军歌《颂龙旗》权代国歌。(www.daowen.com)
1910年,礼部左参议曹广权(曾专程远赴日本考察和交流过音乐)鉴于别的国家不但有自己的国歌,而且其曲调大都高昂奋进,而之前由曾纪泽编制的清朝国歌,声调过于缓慢。于是,他上书奏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清廷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于是下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国乐。
1911年6月20日,典礼院各衙门在参考了诸多国家的国歌后,最终确定《巩金瓯》为国歌。《巩金瓯》是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曲谱则是来自清朝皇帝登基大典时的传统音乐(康熙帝、乾隆帝登基时都曾用此乐)。《巩金瓯》中,“巩”是巩固的意思。“金瓯”则比喻维护国土完固之美好愿望。1911年(宣统三年)10月4日,清廷正式批准《巩金瓯》为国歌。直到此刻中国才正式拥有第一首国歌。
《巩金瓯》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虽为文言文,但依然气势恢宏,它在对国家法统进行歌颂的同时,亦有封建思想的元素,一般只在重大场合才作为国歌。后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巩金瓯》也就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严复(1854—1921),福建人,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第一批海军人才。他提倡西学,将西方文化翻译引入中国,提出教育救国的理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