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兴衰:耗羡归公,养廉大棒小甜枣

清朝兴衰:耗羡归公,养廉大棒小甜枣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帝深知一味高压反腐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提出了“耗羡归公、高薪养廉”的政策。雍正帝令耗羡归公,从法定层面规定了征收的比例,一般为正税的10%—15%,最高不超过20%。耗羡归公后又统一统筹用度,一部分用作当地官府的办公费用,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放给各级官员。

清朝兴衰:耗羡归公,养廉大棒小甜枣

雍正帝深知一味高压反腐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提出了“耗羡归公、高薪养廉”的政策。虽然清朝官员的俸禄并不高,但养廉银却是官员俸禄的十至百倍,官员只要不贪赃就可以领到这笔赏银,总体来说这笔赏银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与其提心吊胆的去“吃拿卡要”还不如本分守纪清廉为官,雍正帝这种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的策略,不但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也使国家财政逐渐扭转。

打击腐败只是雍正帝治理国家的其中一项策略,他的功绩远不及这些,例如:“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税赋改革,使得国库充盈。成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流,稳定西南。雍正帝在位期间实施和落实的一系列政策,都给他的儿子乾隆帝留下了一个吏治相对清明、国家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良好局面。

康熙年间因大兴土木、大规模对外用兵以及贪腐成风,致使国库空虚,到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时,黄河决堤,朝廷竟拿不出赈灾银两,最后是通过江南盐商资助和查抄贪官财产,才得以渡过难关。康熙五十一年(1712)时,清政府又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可想,雍正帝接手清王朝时,在财政方面真的是捉襟见肘。

耗羡归公和养廉银:让“清廉”多起来(www.daowen.com)

耗羡归公又称火耗归公,“耗羡”即“火耗”,原来指的是将零碎银两重新铸成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也叫作火耗银,算是地方赋税的附加税。在实际操作中,纳税者被收取的火耗银往往大于实际火耗,差额的部分被官员瓜分。清朝初期火耗不断加重,赋税征收情况较好的州县,火耗银达到每两二三钱到四五钱不等,而赋税少的州县甚至出现火耗是正常赋税数倍的情况,百姓身上的负担非常繁重,这非常不利于国家基层的稳定。

雍正帝令耗羡归公,从法定层面规定了征收的比例,一般为正税的10%—15%,最高不超过20%。耗羡归公后又统一统筹用度,一部分用作当地官府的办公费用,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放给各级官员。相比官员非常低微的正常薪水,养廉银是正常俸禄的10—100倍。清朝初期官员俸禄标准:官至一品年俸180两、禄米180斛,二品年俸155两,三品年俸130两,四品年俸105两,五品年俸80两,六品年俸60两,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而据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259两,同知400—1600两。

高薪养廉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底下官员征收赋税的时候暗中加派,但至少从明面上,对减少贪污、清明吏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雍正一朝吏治是比较清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