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嘉定举义旗:与清朝兴衰息息相关

嘉定举义旗:与清朝兴衰息息相关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45年6月17日,嘉定城百姓一致推举乡绅侯峒曾、黄淳耀、黄渊耀带领大家起义守城,反清强制推行的“剃发令”。虽说嘉定城是个弹丸之地,但在侯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城中百姓视死如归,不但对清军压境毫不畏惧,而且在清军的猛攻下毅然坚守了近半个月。虽然无法对抗清军大部队,但打小规模的伏击战还是能消灭小股清兵的,李成栋的弟弟就是在嘉定城北娄塘桥的一次伏击中被百姓杀死。

1645年6月17日,嘉定城百姓一致推举乡绅侯峒曾、黄淳耀、黄渊耀带领大家起义守城,反清强制推行的“剃发令”。清军立即派总兵李成栋(曾参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后投清朝)率领五千兵卒携红衣大炮前来镇压。

气节文人:浙江参政侯峒曾

侯峒曾(1591—1645),号广成,字豫瞻。明末学者,明苏州嘉定(今上海)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雅好诗文,能书法,著有《都下纪闻》《江西学政全书》《侯纳言集》,曾任浙江参政。与徐石麟、陈洪谧称“南都三清”。清顺治二年(1645),嘉定爆发十多万人抗议“剃发易服”令,清兵下苏州,攻嘉定,侯峒曾与黄淳耀被推为首领。

尽散家财:死守嘉定城

侯峒曾尽散家财,带领儿子侯玄演、侯玄洁,协进士黄淳耀,与城中百姓同甘苦,并于1645年6月17日率领民兵死守嘉定城。虽说嘉定城是个弹丸之地,但在侯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城中百姓视死如归,不但对清军压境毫不畏惧,而且在清军的猛攻下毅然坚守了近半个月。

7月4日,城被城破,侯峒曾哀叹“嘉定亡,余何忍独存”。于是跳入池中以死报国(年仅55岁),两个儿子也纷纷跳入池中,结果被赶到的清军捞起,残忍杀害。侯峒曾的头颅,被清兵砍下,悬挂在嘉定城西门城楼上示众,3天后,侯峒曾的头颅掉落地面,被一位书生看到后,双手捧起送到侯家故居,将其头与尸身缝合后入葬。侯峒曾父子三人的刚烈大义,让后人为之感动。

宁死不降:乡村老师黄淳耀

黄淳耀(1605—1645),号陶庵,字蕴生,能诗文,著有《山左笔谈》《陶庵集》,明苏州府嘉定(今上海)人。明末(1642)进士。因性格豪迈、为人耿直,看不惯朝廷黑暗,宁愿回乡教书,也不愿当官。

黄淳耀自幼聪明,3岁能读千字文,5岁能诵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人称“黄家千里驹”。由于诗文出众,“嘉定四先生” 中的程嘉燧十分欣赏他的文采,遂将他推荐给大诗人钱谦益。黄淳耀精通经籍,造诣深粹,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浑然天成,绝无懦响”。如《李龙眠画罗汉记》《顽山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被人推崇,有的还入选学生课本。(www.daowen.com)

因多尔衮强制要求汉人剃发蓄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激起嘉定百姓强烈反抗。为抵御清军攻城,黄淳耀被百姓推荐为领袖。1645年6月17日,黄淳耀与侯峒曾带领百姓守城,大家拼命抵抗到7月4日,终因寡不敌众,城陷。黄淳耀与侯峒曾誓死不降。

抗清义士:寺庙殉难

黄淳耀躲进一处寺庙,留下绝命书:“弘光元年(1644),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随后,黄淳耀上吊自尽(年仅41岁),其弟黄渊耀也追随哥哥而去(年仅22岁)。兄弟死时,口血喷到墙壁上,入砖寸许,血迹历久不灭,无等大师含泪在血迹旁写下“留碧”两字。

兄弟两人殉难后,嘉定百姓为让后世世代纪念他们,将其重葬于嘉定方泰盐铁河畔鲍家宅南。墓门有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原墓建于永历二年(1648)。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按原墓式样重建。

嘉定城在黄淳耀(1605—1645,明末进士,抗清英雄)的领导下,不但展开了守城部署,而且还派密使前往苏州、松江一带,请求扶明抗清人士吴志葵给予支援。8天后,嘉定城百姓期盼多日的吴志葵援军终于到了,然而,由于其带领的人数少(只有300人)、装备差,瞬间就被李成栋拦截击杀。

毫无作战经验的百姓,虽然人数众多,但同训练有素的清军对战,双方刚交锋,乡兵便不战自溃,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尸骸乱下,一望无际”。

虽然无法对抗清军大部队,但打小规模的伏击战还是能消灭小股清兵的,李成栋的弟弟就是在嘉定城北娄塘桥的一次伏击中被百姓杀死。李成栋见自己的弟弟居然连普通老百姓都对付不了,他恼羞成怒,遂率全军攻打娄塘桥,聚集在这里的上万名农民,全部被李成栋杀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