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关系史:1911~1949,走向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史:1911~1949,走向新型大国关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崛起使本来不均衡的中美两国趋向较为均衡,对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好事。美国民众中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比例下降了,主张对华采取强硬立场的比例上升了。这种在美国盟国中出现的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某种“中立化”的倾向引起美国的警觉。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持续改善。说是节点,一是强调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史:1911~1949,走向新型大国关系

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冷战结束二十多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变化之一是中国的崛起和中美两国实力差距的缩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冷战结束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没有可比性。没有一个严肃的学者设想过,当中国的国力,或者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GDP超过美国会对国际形势产生什么影响。即使21世纪初,中国的GDP也仅仅排在世界第六位,只及美国的1/9。至于人均GDP更是在世界百名之外。但是经过21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0年中国的GDP已经赶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到2013年更是超过了美国的一半。很多智库和学者认为,中国的GDP赶上美国是可以预期的。毫无疑问,GDP不能说明一切,不能说明经济的质量,人民的生活质量,等等,即使到那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GDP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1世纪的头十年,恰恰是美国的多事之秋。美国打了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是完全不必要打的,它又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场借钱打的仗。两场战争不仅使美国财政预算由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的盈余变为亏损,美国的债务逐年增加,战争还撕裂了美国社会;2007年开始发生次贷危机,本以为过两年就挺过去了,不料演变成了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美国债台高筑,经济复苏迟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衰落”成为美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美国是不是真的衰落了,或者是相对“衰落”,或者还会浴火重生,是一个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笔者也不认为美国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美两国的实力差距在缩小,虽然绝对的差距仍然很大。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与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同时发生的,是在全球财富和权力向着比较均衡分配的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中出现的(现在仍不均衡),是符合历史潮流、时代潮流的。但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深受金融危机的困扰,中国经济增长与这些国家拉开了距离。

中国的崛起使本来不均衡的中美两国趋向较为均衡,对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好事。自然,美强中弱的总体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是这样。但它对美国对华政策已经产生了一些复杂的影响。

首先是美国人心态的变化。美国当惯了超级大国,“世界第一”的心态成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现在,美国民众产生了在经济规模上被中国赶超的危机感。美国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过去二十多年曾经一再冒头的“中国威胁论”现在似乎变得比以往更现实。美国民众中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比例下降了,主张对华采取强硬立场的比例上升了。唯其如此,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两党候选人才一再提到中国,比着对中国强硬,第三场辩论罕见地以“中国的崛起与明天的世界”为主题,争着拿对方向中国出口就业岗位说事,这可是以往选举中没有过的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事实:敲打中国可能赢得选票。不过双方的争议集中在经贸方面,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而没有涉及安全、台湾问题领域。因为民众关心的就是经济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感觉到中国的崛起正在挑战美国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东北亚,中国取代美国成了韩国、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的对华出口甚至占到了它GDP的12%。中国成了韩国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国,韩国人出国首选的目的地,中韩关系持续升温;而由于韩国的民族主义、美韩对朝鲜看法的分歧(尤其是在金大中、卢武铉任内)等原因,美韩同盟关系有所削弱;中日关系从2006年以后有所改善,尤其是民主党首相更寻求在美国和亚洲之间的某种平衡,而美日之间则因为美军冲绳基地搬迁问题争吵不已,在鸠山前首相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中也没有美国的地位。这种在美国盟国中出现的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某种“中立化”的倾向引起美国的警觉。在东南亚,美国也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在动摇。东盟本不是由美国主导的地区组织,长期处于美国外交的边缘地位。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克林顿政府反应迟钝,无所作为,此后也就只好默许由东盟主导地区合作进程。“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把这里视为反恐的第二战场,但美国的强硬政策与这里的一些穆斯林大国如印尼发生分歧。除了反恐,美国对于东南亚似乎不再有多少别的兴趣,美国长期拒绝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国务卿赖斯两度缺席东盟地区论坛,美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和贸易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就有美国学者批评布什政府忽视东南亚。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持续改善。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对东南亚国家施以援手,并通过10+1、 10+3、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不断增长对这个地区的影响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方的经贸合作登上了快车道。美国对于在东南亚力量“失衡”的感觉甚至比在东北亚更加强烈。奥巴马当政以后对其前任的外交政策进行审议,结论是美国在中东投入过多,在亚洲投入不足,由于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忽视,东亚地区的均势被打破了,美国必须来重建这里的均势,实质是重建美国的主导地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或曰“战略再平衡”,要把战略重心东移到亚太地区。美国官员一再解释说,这种战略调整不是针对中国的。中方说,这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就不要解释了吧。笔者也不认为战略调整100%是针对中国的,至于是40%, 50%还是60%,可以继续研究。而且对新战略的牵制因素是很多的,国内的财政困境、中东的事态、伊朗的核危机、阿富汗的未来以及最近的乌克兰危机,等等,这些都使奥巴马政府实行起新战略来力不从心,但美国政府要继续以亚太为战略重点,这是没有疑问的。

这样,中美关系就处在了新的节点上。说是节点,一是强调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它可能继续顺着中美关系的大趋势向前发展,也可能出现反弹,发生转折,转折也可能有不同的幅度;二是强调它的竞争性,尽管在中美两国学者对两国关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乐观些,有的悲观些,但多数学者都同意,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因素突出了。(www.daowen.com)

再往远一点看,有两种趋势是国际范围内占压倒性的认识,不管人们用什么语言来加以叙述。第一,全球化不会崩溃,全球化将继续,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趋势只会继续增强;第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将继续发展,在国际格局中,权力将继续扩散,美国对国际事务的掌控能力在削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2030大趋势》应该是反映了美国官方也是美国占主流的观点,而实际上现在奥巴马政府也是这样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后,有一点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已经非常明确:即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能包打天下。奥巴马政府现在也是这样做的:在欧洲事务中,美国想更多地借助欧洲的力量;在亚洲,美国想更多地借助亚洲盟国的力量;美国想动员国际社会更多的国家参与阿富汗战后的安全、稳定和国家重建,奥巴马政府放弃对叙利亚使用武力,并力求让中东国家参与解决叙利亚问题。一方面,美国已经感受到自己对国际事务的主宰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美国仍然要维护全球的领导地位。在今后数十年内,总体说来,在亚太或者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Adversary)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全方位的:经济自不待言,在经济的带动下,政治、安全、军事、文化以及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都在提升。俄罗斯当然也会对美国构成挑战,尤其是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美国对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实际上难以有所作为。但俄罗斯对美国早已挑战过了。那就是苏联。现在的俄罗斯比起苏联来差远了。所以从总体上说,美国并不把俄罗斯视为主要的挑战对象。而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使美国感觉到,中国的潜力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如何处理中美两国的战略竞争,避免两败俱伤的前景就成为两国面临的首要课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013年6月7—8日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州的庄园会晤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两位领导人对话的时间、广度、深度都是中美领导人会晤中所罕见的。双方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出了承诺。习近平将这种关系概况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确实是新型关系的精髓。

中美关系从正常化一路走来并不轻松,风风雨雨,有分歧,有摩擦,有起伏,但这些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都一一得到了化解,即使没有解决,也没有引起两国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尽管两国之间的差异很大,但两国关系不同于两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不同于珍珠港事变前的美日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所以完全有理由说,过去三十多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已经为新型大国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们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两国之间的相互尊重既包括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也包括尊重彼此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就后者来说,两国的差异确实很大。但笔者认为,自从尼克松对中国的破冰之旅以来,双方之间实际上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中美两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且彼此都不喜欢对方的制度和价值观。但双方又都认为,对方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将长期存在,自己对对方的影响是很有限的。现在双方之间对对方也时有批评,但总体说来,相互尊重是唯一的选择。

至于合作共赢,过去三十多年两国关系一直是这样的。中美双边是合作共赢的,进入21世纪,两国关系中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的分量增大了,两国合作的方面也增多了,尽管一些方面有分歧,有争议,但合作毕竟是主流,而且经过冷战后这么多年的实践,尤其是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两国已经形成共识,对于这些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必须两国合作并与国际社会合作加以应对,没有中美两国的合作,国际合作也就难以实现。中美两国实际上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中国衷心地希望美国经济能够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外部条件之一。这种相互依赖还在继续深化。

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没有改变中美关系既合作又竞争的性质,在有些时候,有些问题上竞争或许还会比较激烈、尖锐,而且是长期的。但两国政治家和两国人民有这个政治智慧,管理分歧,克服困难,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走向新型大国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