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合作史:地区与国际事务

中美合作史:地区与国际事务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8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访华期间宣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是恐怖组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的合作是两国在安全领域合作的突出表现。美国同时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中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涉伊核问题的历次决议,中美双方在多个场合就伊核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强调应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同时中国向伊朗明确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中美合作史:地区与国际事务

“9·11”以后,中美两国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两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的合作是两国关系中的亮点。“9·11”后,中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1368号和1373号决议,这是中国在安理会表决涉及使用武力的决议时第一次投赞成票;中国派遣资深外交官出访伊斯兰堡,说服巴基斯坦成为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前线国家;关闭了与阿富汗的边界,向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情报官员代表团互访;冻结基地组织在香港的账户;总体上支持美国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2002年2月在两国第一次反恐磋商中中国同意联邦调查局在北京派驻司法专员(Legal Attache), 2002年9月司法专员正式到任。所有这些对于美国迅速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或缺的。

布什在2002年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中说,“在这个时刻,共同的危险正在消除过去的竞争。美国正以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与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一起工作”。(27)2002年1月,美国发起了集装箱安全倡议,对世界最大的20个港口输往美国的集装箱进行检查。中国政府加入了这一倡议,2005年4月起美国检查人员开始在上海执行任务。2002年8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访华期间宣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是恐怖组织。10月,布什在家乡克劳福德牧场接待江泽民主席,称美中两国是反恐中的“盟友”。

“9·11”以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关注,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所说,美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激进主义与技术的结合”。中国政府历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广泛参加多边防扩散机制,不断完善防扩散出口管制体系。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三套出口管理条例及管制清单,并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颁布了管理清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其他有关的法律条例中也列入了对违反上述法规的刑事处罚措施,这样,中国的防扩散就完成了从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的合作是两国在安全领域合作的突出表现。朝鲜核危机是美朝半个多世纪的敌对和隔绝的结果,双方缺乏基本的互信。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危机爆发,美朝两国经过一番外交折冲,在1994年达成了框架协定(Agreed Framework),使危机得到缓和,2000年10月奥尔布赖特国务卿还访问了平壤;与此同时,朝韩关系也得到改善。2002年10月,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朝核问题再起。危机初期,中国就清楚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中国主张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致力于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认为朝核问题必须以和平的方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由于中方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2003年8月正式启动六方会谈,中国发挥了东道主、积极的参与者、美朝之间的调停人的三重作用,美国一再对中国的外交努力表示赞赏。2003年10月19日,鲍威尔国务卿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说:“总统致力于这一问题的外交解决,政治解决……他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请你们继续发挥你们已在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我们的前导,担任六方会谈的召集人和六方会谈的参与者。’”(28)六方会谈的主要阶段性成果体现在第四轮会谈(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9月13日至19日)所达成的《共同声明》之中。在这份声明中,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对朝鲜作出了安全承诺,表示“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还认可与朝鲜“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有关各方尊重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且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问题。(29)这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一个重要成果。

2007年是六方会谈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年。2月13日,第五轮六方会谈通过了《关于落实9·19共同声明起步阶段的措施》的共同文件,此后,朝鲜将其在宁边的核设施予以关闭和封存,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前往视察,其他各方开始向朝鲜提供承诺的100万吨重油,其中一半以重油、一半以帮助朝鲜更新发电设施的方式提供;五个工作组(朝鲜半岛无核化、朝美关系正常化、朝日关系正常化、经济能源合作、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也都已启动。在此基础上,10月3日,第六轮会谈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的共同文件,根据这个文件,朝鲜将在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宁边5兆瓦实验反应堆、后处理厂及核燃料元件厂的去功能化,朝鲜还将对其核计划进行“全面和准确的”申报。2008年6月26日朝鲜向六方会谈提供了申报书,27日炸毁了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在此之前,朝鲜已经把与宁边的核设施相关的18万页材料交给了美国。美国同时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但由于事情本身的复杂性,六方会谈从2008年年底以来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中国政府与美方及其他有关各方保持沟通磋商,敦促有关各方着眼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以及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大局,共同努力,推动早日重启六方会谈。

伊朗核问题是这几年中美两国既进行沟通合作,又有某些分歧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中国致力于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呼吁伊朗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应当得到贯彻;伊朗核问题应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方案,有关各方应当显示灵活性。中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涉伊核问题的历次决议,中美双方在多个场合就伊核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强调应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同时中国向伊朗明确阐述了中国的立场。经过各国多年的共同努力,2013年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联合国“五常”加德国)在瑞士日内瓦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伊朗同意部分停止浓缩铀活动,换取西方取消部分制裁。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在德黑兰签署“合作框架”,伊朗允许该机构核查人员检查部分核设施,许诺提高核计划的透明度。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14日发表的报告显示,在过去3个月里,伊朗明显放缓了核设施建设,其丰度为20%的浓缩铀储量未见明显增长。此后,伊核六国与伊朗继续谈判,并于2015年7月14日达成全面协议,伊核问题获得政治解决。中方建设性地参与了全面协议谈判的全过程,为推动解决浓缩铀和制裁等难点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方案和思路。(3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强国际经济协调,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面对的紧迫问题。二十国集团乘势崛起。二十国集团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盟。虽然二十国集团的财长会议在1999年已经建立,但集团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主要平台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二十国集团占有世界人口的2/3,国土面积的60%,全球GDP的85%以上,国际贸易的80%。这个组织既大到有足够的代表性,又不太大,不致影响效率。它是有资格有能力对世界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中美两国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帮助全球金融形势趋向稳定,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2008年9月,在纽约出席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温家宝总理在24日会见美国金融界人士时恳切表示,“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对美国有利,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31)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4月3日在伦敦金融峰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强调“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有效平台”。(32)“同舟共济”的说法非常准确和贴切地反映了金融危机来袭时各国所面临的形势,一些美国政要也学着说“同舟共济”这个成语。

第一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于2008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带来全球出口的增长,中国拥有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所以胡锦涛主席的出席特别引人瞩目。峰会强调与会国家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坚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金融市场实行有效监管;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以免使各国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

2009年4月初,第二次二十国峰会在伦敦举行。4月1日,胡锦涛主席会晤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总统时表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美两国进行了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中方愿同美方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贸投资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积极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奥巴马表示,美中两国经济关系非常强劲有力,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美中两国都推出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希望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都能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以使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同时要增加国际金融机构资源,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美中两国还应该从长远角度讨论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双方一致表示坚定支持惠及各方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承诺抵制保护主义,维护健康稳定的中美贸易关系。可见,一些即将在二十国峰会上讨论的问题,如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金融监管等问题,已经在中美两国首脑之间达成了共识,这就为峰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此次峰会同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增资1.1万亿美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模将由原来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中国承诺出资400亿美元。正因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协调了宏观经济政策,一致决定尽其所能实现复苏,并联手抵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金融危机才没有演变成如同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世界经济没有成为死水一潭,到2009年9月举行匹兹堡峰会时,峰会才可以说,“全球经济急剧的危险下滑已经停止,金融市场企稳,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工业产出都实现了增长,全球贸易开始恢复”。(33)各国的普遍看法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

在匹兹堡峰会上作出了两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决定:各国领导人同意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向发展中国家至少转移5%和3%,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010年10月的首尔峰会最终决定,发达国家将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中国的份额将从原来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世界银行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则从2.77%提高到4.42%,其投票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列第三。(34)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增长。这是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成立六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峰会还决定,以后二十国集团将取代八国集团成为永久性的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这一决定是对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的承认,也为中美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为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均衡增长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了现实途径。

2009年11月中旬,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与胡锦涛主席就广泛的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是重要议题之一。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把“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复苏”单独列出标题予以强调,指出:

双方积极评价二十国集团三次金融峰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愿与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一道努力提高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二十国集团的效力。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包括通过合作推动二十国集团的“相互评估进程”,推动二十国集团“为了实现强有力、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取得成功。双方欢迎二十国集团近期达成的共识,即确保国际金融机构享有充分资源,改革其治理机制以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可信性、合法性和有效性。(35)

这里所说的既是两国各自的政策,也是共同的政策;既是双边的合作,更是在二十国集团大框架内多边的合作;既是对国际合作的支持,也是对国际社会庄严的承诺。这种承诺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客观现实。

在胡锦涛主席2011年1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金融和经济依然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重点。在中美《联合声明》中阐述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与合作”、“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促使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取得成功”、“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培育开放、公平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加强全球金融体系和改革国际金融框架”等诸多问题,并重申支持二十国集团为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的努力。(36)

2013年9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八次二十国集团峰会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的峰会。此前在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刚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阳光之乡”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会晤,就两国关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并承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双方同意保持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和地区经济框架下的协调合作,坚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奥巴马总统

从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开始,中美双方就把在绿色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作为中美关系新的增长点。2004年1月中美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协定书》。2005年6月30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华盛顿举行了首次能源政策对话,内容涉及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核电、节能和提高能效等。2005年8月,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对话机制形成,能源安全问题正式纳入中美首轮战略对话。在2006年启动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能源与环境是两国六大关键合作领域之一。

2008年6月18日,在中美第四轮战略经济对话期间,王岐山副总理保尔森财长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及《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文件,这两个文件的签署是两国能源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既有益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也能推动和促进国际社会在这一方面的合作。

2009年1月奥巴马当政。奥巴马打着“变革”的旗号,在竞选中和当政后一再强调绿色执政的理念,将气候变化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参与气候变化的立场也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能源环境在国家政治议程中的地位显著上升,2007年6月,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和2013年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都有专门段落阐述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等问题。中美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的氛围进一步改善。

2009年2月,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首次出访就选定了亚太地区四个国家,在访华期间,她还专程参观了利用中美两国技术建造的无污染排放的热电厂——北京太阳宫燃气热电厂,称该厂是美中合作的榜样。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来华访问。2月22日,科技部长万钢会见了他。双方介绍了各自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政策。6月下旬,斯特恩再次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争议颇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同意在此原则基础上加强中美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伙伴关系。5月下旬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进行互访,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两国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吴邦国见证了一个重大项目的签字: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将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一座拥有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这也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厂。

更为重要的是,两国都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把这一问题作为两国元首历次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9年11月17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有1/4的篇幅涉及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双方一致肯定《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的重要性,并要继续加以实施,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推进双方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议定书》,在未来五年内双方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并在中美各设一总部;双方还启动了中美电动汽车倡议、启动了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充实。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旨在讨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国际社会合作的新安排。会议成为各国政府、各种利益集团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博弈的舞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场对立,分歧严重;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意见也不一致。随着大会临近闭幕,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在与会者中蔓延开来。12月16日,温家宝总理抵达哥本哈根出席峰会。在此之前,中国政府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1月26日中国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7日、28日,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础四国”与77国集团主席国苏丹代表在北京举行磋商。从12月8日起,温家宝总理分别与联合国秘书长和英国、德国、印度、巴西、南非、丹麦、埃塞俄比亚等国领导人通电话,就会议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意见。到达哥本哈根后,温家宝总理立即向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提出,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共识部分锁定下来,分歧部分留作以后讨论,也许这是会议取得成果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18日一早,奥巴马总统到达哥本哈根。上午,温家宝会晤奥巴马一个小时。奥巴马同意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美方对中方愿增加自主减排信息的透明度表示赞赏,愿同中方共同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并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长期合作。此次会晤表示,中美两国愿意在最后时刻作出努力,使会议取得成果。18日傍晚,在会议可能无果而终的情况下,温家宝总理与“基础四国”领导人会商为挽救哥本哈根会议作最后努力。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奥巴马闻讯赶来。五国领导人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磋商,最后就协议表述的几个重要问题达成一致,美方表示愿意出面征求欧盟方面和发达国家的意见。最后,会议终于以这一文件为基础通过协议,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温不超过两摄氏度,发达国家表示同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可以说,中美两国的合作为会议避免不欢而散的局面作出了贡献。

在多边层面,中美还在《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变化新伙伴计划》(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及其他一系列多边机制中进行积极合作。

尽管从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历次联合国气候会议(波恩、天津、坎昆、德班、多哈、华沙)一路走来十分艰难,进展曲折缓慢,但中美两国在双边层次上却不断有新进展,在每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成果丰硕的领域。2013年4月,在克里国务卿访问中国时,两国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决定立即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和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共同担任工作组组长,并立即着手工作,“确定双方推进技术、研究、节能以及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的方式”。双方还重申,“在多边谈判领域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行动方面携手努力,能够成为双边关系的一个支柱,增进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为更强有力的全面协作铺平道路”。(37)在7月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气候变化特别联席会议上,工作组提交了报告,并受权落实所提出的合作倡议。双方决定,通过在载重汽车及其他汽车,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建筑和工业能效等领域开展新的务实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2014年2月克里国务卿访华,中美双方再次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称双方已就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机制下启动的五个合作领域(包括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建筑和工业能效)实施计划达成一致,承诺投入相当精力和资源以确保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1) “Bush Backs Taiwan,blasts Clinton policy”,China News,16 August,1999. http://www.fas.org/news/taiwan/1999/cn-08-16-99-7.htm.

(2) 唐家璇:《劲雨煦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人民日报》2001年4月12日第1版。

(3) “Interview of Secretary of State Colin Powell by CCTV”,August 2,2001. Backgrounder, August 2,2001,pp.1—2.

(4) 参见吴建民:《外交案例》,第342—343页。

(5) “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人民网,2001年10月19日。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222/6260/6262/20011019/585526.html(2—12年3月9日);“President Bush,China's Jiang Zemin Meet in Shanghai”,October 19,2001. Washington File, October 22,2001,p.2。(www.daowen.com)

(6) CNN/USA Today/Gallop Poll,September 19—21,2003.

(7)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sc/nss/2002/.

(8) Zoellick,Robert,“Whither China: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September 21,2005. http://usinfo.state.gov/eap/Archive/2005/Sep/22-290378/html.

(9) 钟建和编:《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4页。

(10) 《执政百日接受全国广播公司(ABC)“早安美国”节目的采访(4月24日采访,25日播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课题组编:《布什言论》,2002年1月,第85页。

(11) 《接受有线新闻网的采访》,2001年4月25日,《布什言论》第94页。

(12) 苏起:《危险边缘》,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3年,第303页。

(13) 廖翊:《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台独就是战争 武力恐难避免》,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18content_1185507.htm。

(14) “Government Resolute on Taiwan Issue”,China Daily, November 24,2004.

(15) Washington File, December 10,2003,pp.2—3.

(16) “Kelly Says Taiwan Relations Act Key to West Pacific Stability”,Washington File, April 22,pp.5—12.

(17) 杨立宪、杨志坚主编:《台湾2004》,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513页。

(18)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说分别会见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领导人》,《新华月报》2004年第12期;《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我国》,《新华月报》2005年第12期。

(19) “US opposes Taiwan's UN membership referendum”,China Daily, August 29,2007.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7-08/29/content_6064371.htm.

(20) Thomas J.Christensen,“Speech to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 September 11,2007,www.us-taiwan.org/reports/2007_sept11_thomas_christensen

(21) Stephen You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U.S.-Taiwa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December 3,2007.

(22) Condy Rice Press Conference,December 21,2007. www.myspace.com/egoist/blog/340186012.

(23) 《中美联合声明》,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2011年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18日、2011年1月20日。

(24) Clifford Hart,Jr.,“Speech to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September 12,2006,Denver.

(25) “Study Criticizes Impact of China Trade Deficit on U.S. Economy”,Washington File, January 12,2005,pp.7—9.

(26) 中国美国商会:《美国企业在中国》,2011年白皮书,第119页。

(27) George W.Bush,“State of Union Address,” January 19,2002. 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stateoftheunion2002.htm.

(28) “Interview With Colin Powell”,October 19,2003,http://edition.cnn.com/TRANSCRIPTS/0310/19/le.00.html.

(29) 《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2005年9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9/content_3511768.htm。

(30)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执行,王毅外长阐述中国“作用”》,《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月18日。

(31) 《温家宝与美国金融界人士座谈》,2008年9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25/content_10107797.htm。

(32) 《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2009年4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3/content_11122834.htm。

(33) “Leaders' Statement,The Pittsburgh Summit,” September 24—25 2009,“Preamble,” http://www.cfr.org/economics/g20-leaders-final-statement-pittsburgh-summit-framework-strong-sustainable-balanced-growth/p20299.

(34) IMF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14年9月5日,总计有163个成员国通过了IMF有关份额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在IMF配额占比为79.64%。而美国仍然不在此列。美国占IMF全部配额的17.69%,对应的投票权为16.75%,但它是唯一具有否决权的国家。覃荪:《IMF份额改革何去何从?》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5198.html。

(35) 《中美联合声明》,2009年1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18日。

(36) 《中美联合声明》,2011年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1月20日。

(37)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3年4月13日,http://www.ccchina.gov.cn/nDetail.aspx?newsld=39823&Tld=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