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得克萨斯州州长乔治·沃克·布什胜出。与许多共和党人一样,他不赞成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说法。1999年8月,布什在接受CNN访谈时说:“总统(克林顿)把中国称为战略伙伴是犯了一个错误,我认为他给中国发出了很糟糕的信号……下一任总统应该明白,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意见一致的领域诸如开放他们的市场,也应该知道他们应被看作竞争者,一个战略竞争者。”(1)
2001年4月1日中美军机在海南相撞本身是一次偶发事件,但它造成了中美关系的紧张。总体说来,中美双方都表现得比较冷静克制。在4月4日至9日间,双方谈判代表进行了九次会晤,讨论解决办法,磋商美方致歉信的文稿。美方的措辞从最初的“regret”(遗憾)改为“sorry”(抱歉,遗憾),最后又改为“very sorry”。在接受道歉方面,中方体现了灵活性,中方起初要求的是“apologize”,最后接受了“very sorry”。 11日,美方向中方递交了致歉信。美方在信中“对飞行员王伟的失踪和他驾驶的战斗机的坠毁深表歉意”,对美方飞机“未经口头许可而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深表歉意”。(2)次日,美方24名机组人员乘美国租用的商业包机回国,事件处理的第一阶段结束。
5月8日至28日,双方就EP-3侦察机运回美国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最后,美方同意将飞机拆解后用民用运输机运走。7月3日,美国侦察机在拆卸成四个部分后,租用俄罗斯的安-124大型运输机运回国内。在拆运过程中,双方进行了良好的合作。至此,撞机事件彻底解决。
撞机事件给中美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对两国人民的感情是有伤害的。但两国政府都注意不让事态扩大,限制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实质性影响。美国对华PNTR立法要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才正式生效,因此当年美国仍需延长对华正常贸易待遇,在这个问题上布什政府没有制造麻烦。当年北京正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6月25日,布什政府宣布在北京申奥问题上保持中立。美国没有对北京申奥设置障碍。7月5日,布什总统给江泽民主席打来电话,表示美中关系至关重要,两国可以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合作。这是布什上任后第一次给江泽民打电话。7月上旬,中国决定恢复美国海军舰只对香港的例行访问。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7月底鲍威尔对中国进行了首次访问。在访华之前,鲍威尔已数次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为敌。在访问中,他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和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中都表示,美国希望同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建设性的关系,希望中国继续发展和进步,愿在寻求合作中相互促进,并表示布什总统殷切期待着秋天对中国的访问。谈到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时,他说他不选择“伙伴”和“敌人”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美中关系如此复杂,包括很多方面,所以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涵盖是不正确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但也是一个将越来越建立在友谊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关系”。他还解释说,他“甚至偶尔也把中美关系称作战略竞争者,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是敌人,而仅仅表示,我们之间有不同意见,有分歧,在某些问题上有竞争”。(3)鲍威尔的这一说法是对“战略竞争者”提法的修正。它表明,布什政府已经正式决定以后不再用“战略竞争者”或“竞争者”的说法来定位两国关系。这次访问是修复两国关系的一个努力,可见在“9·11”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之前,中美关系已经开始改善。
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对纽约、华盛顿的袭击让美国决策者意识到,非传统威胁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威胁,布什宣布美国处于战争之中。反恐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9·11”当晚,布什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提出,恐怖主义袭击为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机会”。中国在“9·11”后迅速作出反应,事发后五小时江泽民主席致电布什总统,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9月12日晚,江泽民应约再次与布什通电话,布什表示期待与江主席和国际社会其他领导人一起,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并希望两国在安理会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江泽民表示,中方十分关心救援工作的进展,并愿向美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和协助,从而表明了中国的反恐立场,表达了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意愿。(4)
2001年10月19日,布什总统来上海参加APEC首脑会议与江泽民主席会晤后举行记者招待会
尽管由于形势需要,布什总统推迟了原定的对华访问,但仍然参加了10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在会议期间与江泽民主席进行了正式会晤。布什把中国称作全球反恐联盟的重要伙伴。在10月19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表示,“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是全球反恐怖主义联盟的重要伙伴”。他乐观地表示,“今天的会谈让我相信,我们能够发展我们的共同利益。两国大国很少能在所有事务上都达成共识,我理解这一点。但我向主席先生保证,我们将始终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解决我们的分歧。我们寻求一种坦诚的、建设性的、合作的关系。”(5)“坦诚的(Candid)”、“建设性的(Constructive)”和“合作的(Cooperative)”三个词成为布什政府概括中美双边关系的三个定语,这种定位使中美关系得以稳定发展。
在“9·11”事件之后的几年中,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关系表现出了更多的共识。美国认定恐怖主义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威胁”的政策辩论基本中止。反对改善中美关系的利益集团的声音比90年代小了许多,已经掀不起大浪,即使发表一些言论,也引不起公众注意。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虽然还有许多不够公正、不够全面之处,但已经不再像90年代那样“妖魔化中国”,对中国正面和客观的报道越来越多。根据2003年9月的一项民意调查,9%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盟国,44%的人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人数达到53%,而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人(40%稍多)比2001年减少了70%。(6)
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新看法反映在2002年9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报告对大国关系的概括是:“今天国际社会拥有自从17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最好的机会,来建设一个各大国在和平中竞争而不是继续准备战争的世界”,报告讲到中国时称:“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是我们促进稳定、和平和繁荣的亚太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欢迎出现一个强大的、和平的和繁荣的中国……美国寻求与变化中的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关系。我们已经在包括当前的反恐战争、促进朝鲜半岛的稳定等我们利益一致的问题上进行了很好的合作。然而,在其他领域我们有深刻的分歧……我们将致力于在有分歧的地方缩小分歧,而不让这些分歧排斥我们在看法一致的问题上进行合作。”(7)
到了2005年,中美关系又出现了新的情况。“9·11”过去三年多了,类似的新攻击没有再发生。一方面,美国提防恐怖主义再次袭击的措施没有放松;另一方面,像过去几年那样压倒性地关注反恐也不可能长久继续下去。美国民众仍然关心阿富汗、伊拉克问题,以及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除此之外,世界上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过去三年中相对沉寂的反华利益集团对中国的指责又多了起来,对中国各种各样的疑虑又公开表达出来。中美关系进入了后“9·11”时期。美国国会竭力反对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收购加州石油公司,把这项商业交易政治化,在国会山掀起了新的“中国威胁”风波;人民币汇率成为一些政界人士炒作的对象,一些国会议员威胁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有关美国向中国流失就业岗位的说法遍及报章;美国对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关切。(www.daowen.com)
与此相应的是,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定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布什在2005年5月31日接受《福布斯》记者采访和赖斯8月19日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都肯定了中美关系是良好的,但也都强调中美关系是“复杂的”或“非常复杂的”。这样,对中美关系的修饰语就由原先的“三个C”(candid, constructive, cooperative;坦率的、建设性的、合作的)变成了“四个C”(加了一个complicated;复杂的)。美国对华政策需要有新的框架。
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设计师、副国务卿佐利克于2005年9月21日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讲话。这是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第一个关于对华政策的系统阐述,并且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角度来阐述的。他系统阐述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也列举了两国之间的种种分歧,但指出,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不寻求意识形态的扩张。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的世界,对美国和全世界来说,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他强调,冷战时期和19世纪欧洲均势政治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看待21世纪初的中国和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美中两国的关系、中国与别的国家的关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应该与美国和其他国家一起来“维护这个使之获得了成功的国际体系”,“像利益攸关方那样进行合作并不表示没有分歧……但可以在更大的框架之内来处理分歧,即有关各方都承认,这个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给各方带来了共同利益,维护这个体系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8)
佐利克的讲话至少表明了三点:第一,美国决策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遏制的,美国不排斥中国融入现行的国际体系,也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来处理对华关系;第二,美中两国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的发展可以避免过去国际关系中那种新崛起国家对现存国际体系的挑战,以及对现存大国的挑战;第三,维护现存国际体系是美中两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这是美国决策者对两国共同利益的新认识、新概括,是两国关系和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佐利克的讲话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2006年1月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以及3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中,都使用了“利益攸关方”的提法。可见,他的讲话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阐述。
中国方面接受了中美两国是利益攸关方的说法。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时表示:“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9)
2008年5月20日,中国汶川地震后布什总统和夫人亲临中国驻美大使馆对地震遇难者表示悼念
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但凡有国际会议的场合,两国领导人必定利用机会进行会晤,就双边和地区、全球问题交换意见。他们还经常通信和通过热线电话进行联系。两国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机制越来越多,到2014年已经超过了100个,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些机制中,2005年发起的战略对话(美方称为“高层对话”,Senior Dialogue,在布什政府任内共进行了6次)、2006年发起的战略经济对话(在布什政府任内共进行了5次)尤其重要。从2009年起,这两个对话机制整合成战略与经济对话,截至2013年6月共进行了5次。这些对话具有统筹规划两国关系、统领全局、指导其他各种机制的作用。中美关系的机制化发展是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两国关系成为中美双方的一项日常工作,大大便于对两国关系的管理,使两国关系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2008年 8月10日,布什总统来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后在中南海会晤胡锦涛主席
2011年8月21日,习近平副主席陪同拜登副总统访问四川都江堰青城山中学
2014年3月21日,奥巴马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女儿访华受到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