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军南朝鲜军冒进与志愿军遭遇

美军南朝鲜军冒进与志愿军遭遇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军和南朝鲜军分兵冒进,于25日与志愿军遭遇。美国同意联合国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安理会听证会。11月7日,联合国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宣称,“联合国军”是完全支持中朝边界的。11月10日,美、英等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联合提案,声称中朝边境将不受侵犯,中国在边境地带利益将受到充分保护,以此换取中国从朝鲜撤军。11月25日,志愿军在西线发起反攻,两天后,在东线发起攻击,美军被迫节节后退。

美军南朝鲜军冒进与志愿军遭遇

中国领导人完全意识到中美军队之间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因此他们最初的估计是:朝鲜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志愿军在第一阶段只能打一场防御战。毛泽东在10月2日给斯大林电报中解释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74)10月14日,毛泽东的估计仍然是:最好的可能是志愿军能协助朝鲜人民军守住平壤、元山一线,这样,此线以北地区至少山岳地区不被敌占,“我军可以不打仗,而争取时间装备训练”,待有机会,歼灭伪军几个师,局势就大为松动。(75)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在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

10月19日,美军侵占平壤。志愿军拟在朝鲜北部蜂腰部(龟城、泰川、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的方案无法实现。21日,毛泽东电令入朝部队放弃原定作战计划,改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76)。志愿军隐蔽进入朝鲜,出乎敌军意料。美军和南朝鲜军分兵冒进,于25日与志愿军遭遇。志愿军实行东线阻击,集中兵力于西线,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至11月6日结束第一次战役,把美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了清川江以南,使其在感恩节占领全朝鲜的狂妄计划落空。

与志愿军突然遭遇后,麦克阿瑟的反应是混乱的。他于11月5日命令斯特拉特迈耶用全部空军力量炸毁鸭绿江朝鲜一侧的所有桥梁,炸毁朝鲜的交通线、设施、工厂、城市和乡村。6日,他在东京发表公报,声称“联合国军”正面对“一支斗志旺盛的新军队”,他们“可以就近得到增援和补给”,而“联合国军”却被禁止攻击他们的后方。而到9日,麦克阿瑟又“恢复了信心”,说他能阻止中国军队并歼灭之。(77)

美军飞机轰炸朝鲜的工业目标

在11月9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中国参战不外三种意图:一是保护边界安全和鸭绿江沿岸的电力设施;二是牵制和削弱美国军事力量,一旦苏联发动世界大战,美国就会失败;三是把“联合国军”完全赶出朝鲜半岛。会议同意,在弄清中国“干涉”的目标之前对麦克阿瑟的指令不加改变,同意他相机行事,但不得轰炸中国东北。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指出,应该努力通过政治途径,包括通过联合国和美国的盟国,与中国寻求谈判解决。(78)

于是美国在对鸭绿江南岸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在联合国发起了一场和平攻势。美国同意联合国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安理会听证会。11月7日,联合国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宣称,“联合国军”是完全支持中朝边界的。11月10日,美、英等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联合提案,声称中朝边境将不受侵犯,中国在边境地带利益将受到充分保护,以此换取中国从朝鲜撤军。次日,艾奇逊重复了这一保证,称联合国和美国对中国东北都没有“不可告人的打算”,如果中国人误解美国的意图,“那将酝酿着一场最不寻常的世界性的悲剧”。11月16日,杜鲁门就六国提案发表声明,信誓旦旦地保证美国“从未有把战争带入中国的意图”,美国对中国东北“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打算”,如果中国当局和人民有别的看法,那一定是被人骗了,企图离间中苏关系。(79)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空军参谋长范登堡、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从左至右)

针对美国的两手,中国也采取两手:一方面特派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阐述中国对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的立场;另一方面,不理会美国的和平试探,集中精力争取战场上的胜利。

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计划虽被打破,但他仍不认为中国的参战会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进程。他在遭到第一次打击后便着手再次制订“结束战争的攻势”的计划。

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旗开得胜,但中国领导人和志愿军指挥员对志愿军所面临的困难,对战争的残酷性保持着清醒的估计,彭德怀认为, 敌人虽然吃了败仗,但主力还未被击破,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敌人迷信其空军威力,还未放弃进至鸭绿江边的野心,这就为我诱敌深入造成可能。志愿军采取“故意示弱,纵敌、骄敌和诱敌深入的战术”(80),利用敌人东西线接合部的宽大空隙,决定将敌诱至我预定战场,然后以重兵从侧翼发起进攻,迂回包围歼灭敌人。美军于11月8日发起进攻后,志愿军佯败后撤,沿途还有意遗弃部分破旧武器和物资,这更加深了敌方的错觉,以为志愿军“最多不过六七万人,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11月24日,麦克阿瑟由东京飞到朝鲜前线,发布了“圣诞节前还乡”的全线总攻击令。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加紧向朝鲜增兵,至11月24日,在朝鲜的志愿军总数已达45万人,其中作战部队38万人。11月25日,志愿军在西线发起反攻,两天后,在东线发起攻击,美军被迫节节后退。28日,麦克阿瑟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中说:“把朝鲜战争局限于与北朝鲜军队和象征性的外国军队作战的一切希望现在可以完全放弃了。投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军队是大量的,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我们所面临的是一场全新的战争。”(81)29日,麦克阿瑟建议美国接受蒋介石6个月前提出的建议,使用国民党军队在朝鲜作战。(82)

28日下午,杜鲁门亲自主持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与会者认为,美国“正面临一场新的战争”,如果现在简单地从朝鲜撤走,那对美国将是一场灾难,但扩大战争也不符合美国利益。他们从美苏对抗的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那就“正好陷入俄国人精心设计的圈套”,因此美国“不应当被拖入一场与中国人的战争”。为此,会议要求麦克阿瑟“找到一条我们可以守得住的防线”,等待事态进一步明朗后再作决定。2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麦克阿瑟的指示中同意他由进攻转入防御,并指示:不许在朝鲜使用国民党军队,不许把战争扩大到台湾和其他地区。同时,美国决策者认为又不能向中国示弱。11月3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称,“联合国的部队不打算放弃他们在朝鲜的使命”,美国“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应付军事局势”。当他被追问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时,他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它。”(83)

麦克阿瑟对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示十分不满。12月1日,他在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保守派记者采访时,抨击政府对穷追和轰炸中国东北下达的限制令是通向胜利道路上的“巨大障碍”。3日,他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中说,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建立一条防御线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他认为华盛顿至今没有完全明了中国参战带来的“根本改变”,并称,“应当在这样一种看法的基础上建立对朝鲜形势的整体估计:这是在全新的条件下反对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全新的大国的一场全新的战争”(84)。4日,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奉国防部长马歇尔之命飞赴朝鲜,实地考察战场形势。他发现,战局依然严重,但不再危急,并建议当时正与志愿军激战的第十军和第八集团军分别从东西海岸撤退,到釜山登陆。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这一主张,并强烈要求麦克阿瑟按实际情况尽快执行。6日,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到12月25日第二次战役结束时,中朝军队不仅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全部土地,而且占领了三八线以南的个别地方。

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部长马歇尔和国务卿艾奇逊

美国的盟国密切关注着战争的发展。早在麦克阿瑟下令轰炸鸭绿江上桥梁时,英国、加拿大等就认为这违背了盟国协商的原则,可能导致战争的扩大。杜鲁门在11月30日记者招待会上关于使用原子弹的威胁没有吓倒中朝方面,却使美国的盟国震惊不已。杜鲁门讲话后不出数小时,英国首相艾德礼便要求赴华盛顿与杜鲁门会晤,法国总理和外长赶赴伦敦去与英国协调战略,荷兰官员也与英国密切接触,并完全同意必须迫使美国保持克制。在朝鲜问题上美国的盟国简直要起来造美国领导地位的反了。(85)

12月4日至8日,艾德礼访问华盛顿,接连4天与杜鲁门、艾奇逊、马歇尔等举行会谈。艾德礼阐明了英国与欧洲盟国的立场:朝鲜战争不能扩大,美国不能陷在亚洲的战争中而对欧洲弃之不顾,那将帮苏联的忙;美国应当同意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放弃对台湾的支持,以换取三八线解决朝鲜问题,并鼓励中苏分裂。美国决策者表示,美国不会因朝鲜战争而放弃对欧洲承担的义务,美国的“中心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美国不打算扩大战争,不打算与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也不能自动撤离;如果现在就提出与中国谈判,中国的要价会很高,美国将处于劣势;如果坚持下去,或许可以改善处境,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停战,因此美国只能打下去,能打多久就打多久,而且盟国必须与美国的基本立场保持一致。在使用原子弹问题上,双方达成这样的妥协:杜鲁门希望形势的发展不需要使用原子弹,如有导致形势改变的任何事态发展,总统随时知照首相(86)。这样,两国总算协调了他们的立场:美国同意把战争局部化,英国同意同美国一起打下去。

从中国参战以后直到1951年4月,杜鲁门政府公开指责中国“有预谋的入侵”,私下则埋怨麦克阿瑟可能使美国军队面临一场全球战争的危险;美国的欧洲盟国批评华盛顿不能控制麦克阿瑟,招惹北京,并使北约受损;国会中的共和党领袖攻击民主党“绥靖”,为麦克阿瑟辩护,并要求艾奇逊辞职;麦克阿瑟则反控华盛顿拒绝扩大战争导致他的军队的失败,是“奖赏中共的侵略”。

第二次战役进行期间,美国同时在联合国大会内外策划停火试探。1950年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会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时说,印度等十三国将在数日内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先在‘三八线’停战,以便能进行协商”的建议,并说:“如果中国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87)12月14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挟持下通过了印度、阿富汗等国的提案,主张由联大主席安迪让以及加拿大、印度代表组成“三人委员会”,来“确定可以在朝鲜议定满意的停火基础并尽速向大会提出建议”(88)。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对这一提案表示反对。12月8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在会见印度使馆参赞时责问:为什么十三国不反对美国侵略?不宣言要美国撤军?在美军打过“三八线”时不讲话? 11日,周恩来外长又指出,“美军既已越过了‘三八线’,因此‘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即是说,中朝方面不能以‘三八线’来约束自己的军事行动。十三国提案在联大提出后,周恩来外长于22日发表声明予以正式拒绝,并指出,当美军进展顺利时,他们不会赞成立即停战,也不会赞成举行谈判,只有在美军失败的今天,他们才会赞成立即停战并举行谈判,这是为了美国能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89)

早在第二次战役进行期间,志愿军领导人对以后的战役就有所考虑。他们认为,志愿军入朝一个多月就连续打了两个战役,已打到“三八线”,战争发展之快出乎意料,志愿军已十分疲劳,需要补充休整,人员、弹药、粮食得不到及时补充,从军事上考虑,马上打新的战役是不利的,志愿军应暂不越过“三八线”作战,以便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90)。但中国领导人从政治上考虑,认为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应立即发动第三次战役。毛泽东12月13日致电彭德怀说:“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彭德怀经过反复考虑,于19日复电毛泽东,决心打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粉碎敌人政治阴谋。毛泽东于21日复电表示同意,他说:“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诱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他并表示必须作出长期打算,速胜的观点是错误的。24日,毛泽东又指示:“目前伪军及美军一部在卅八度至卅七度之间站住脚跟,组成防线,对于我军各个歼灭该敌,最为有利。”(91)志愿军指挥员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既然政治形势要求打,要求突破三八线,就坚决打,坚决突破三八线;但一定要慎重,要适可而止,突破就是胜利,千万不要打得太远、太深,歼敌能歼多少算多少。(92)

12月31日,中朝方面发起第三次战役,这是中朝方面实施突破三八线敌人防御阵地的进攻战役。志愿军确定的是“稳进”的方针,即速战速胜,适可而止,口不要开得太大,也不要打得太远,西线打到汉城以北,对汉城逼近而不攻;东线只越过北汉江(93)。但东线南朝鲜军没有战斗力,很快被志愿军突破;西线美军侧翼暴露,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于1951年1月3日放弃汉城,4日,中朝方面占领汉城,至8日战役结束时,美军和南朝鲜军已被迫退到北纬三十七度线附近。(www.daowen.com)

志愿军连续三个战役的胜利,使上上下下滋长了不同程度的轻敌速胜情绪。1951年1月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祝汉城光复》的社论,提出:“前进!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北京城内还举行了庆祝活动。彭德怀马上觉得不妥,当即表示,假如以后因战争需要撤出汉城,又怎样办呢?就在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的当天(1月8日)晚上 ,金日成与朝鲜外相朴宪永赶往彭德怀指挥部,他们在祝贺第三次战役胜利的同时,询问彭德怀,为什么在部队乘胜追击到三七线附近时,突然下令收兵?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指名道姓地责备彭德怀:“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呢?”他坚持中朝军队应不断进攻,扩大战果,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釜山,将敌人赶下海去。他还向斯大林报告此事。彭德怀将与苏联大使的分歧如实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将彭的报告转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回电赞扬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说朝鲜战争的一切军事行动都应听从彭德怀的指挥。他还批评了拉佐瓦耶夫,不准他干扰战争决策,不久即把他调回国去了。(94)

战事的发展使麦克阿瑟越来越坚信,华盛顿把战争局部化的方针是错误的。在柯林斯视察朝鲜战场时,他就提出了继续战争的三个方案:一是把战争局限在朝鲜,这等于是投降,美国迟早会被迫撤出朝鲜;二是由联合国封锁中国海岸,美军轰炸中国大陆,并最大限度地在朝鲜使用国民党军队,同时把国民党军队引到华南去;三是中国自愿同意留在三八线(95)。也就是说,如果第三方案行不通,那就得采取第二方案。杜鲁门认为,麦克阿瑟实际上是在鼓吹冒险发动一场大战,这是美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12月29日,正是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前夕,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麦克阿瑟的指示中说:“朝鲜不是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场所。况且,我们认为当此全面战争的威胁不断增长之际,我们不应该把剩余的可供调配的地面部队派到朝鲜去同中共军队作战。”鉴于这种情况,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对麦克阿瑟的指令需要作相应的修改。“现在命令你,在首先考虑到你的军队的安全的情况下,在一系列相连接的阵地上进行防守,尽可能给在朝鲜的敌军以打击。”这就是说,一是美军的安全成了“首要的考虑”;二是美军的军事行动只是防守。不仅如此,指令还说,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将命令美军撤回日本(96)。麦克阿瑟认为,华盛顿已经丧失了“取胜的意志”,以前“要解放和统一那块受到威胁的国土的坚定决心现在几乎已退化为失败主义了”。30日,他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回电中反驳了这种“失败主义”和“逃跑主义”。他说,在敌方,中国所有的军事资源和苏联的后勤援助已被最大限度地用来对抗“联合国军”,而在我方,却自我束缚,不能充分利用海空力量,而且完全忽视了台湾军队的巨大潜力,甚至用我们自己的海军力量阻止它对抗共同的敌人。接着,他再次提议,由联合国作出决定,封锁中国海岸,对中国进行轰炸,摧毁其支持战争的生产能力,在朝鲜使用国民党军队,并把国民党军队引导去反攻大陆上兵力空虚的地区。他相信,只要采取这些措施,朝鲜战争的局势就可以扭转(97)。塔夫脱、胡佛等共和党右翼人士也支持麦克阿瑟的主张,不满杜鲁门政府重欧轻亚的政策,赞成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他们认为,“只要不派兵入侵中国,俄国不会把轰炸中国看作是对俄国本身的侵略行动,也不会被当作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俄国在欧洲承担的义务却会刺激俄国“打一场本来可以不打的战争”。(98)

美国政府坚持认为,麦克阿瑟的报复性措施是行不通的。参谋长联席会议1951年1月9日给麦克阿瑟的指令逐条批驳了他的建议,指出,对中国海岸的封锁须等美军在朝鲜的阵地得到巩固或美军从朝鲜撤离,且须与英国进行协商;只有在中共进攻朝鲜以外地区的美军时,才能授权海、空军对中国大陆目标进行打击;用国民党军队来增援朝鲜的兵力是不能同意的。但电报同意加强对中国的“禁运”。指令最后再次强调,麦克阿瑟的任务仍然是,在首先考虑美军安全和保卫日本的前提下,逐个阵地进行防守,并最大限度地杀伤敌军;为了避免人员和物资的重大伤亡,可以将部队从朝鲜撤往日本。(99)

麦克阿瑟对这一指令提出质疑。他在10日回电说,他目前统率的军队不足以既守住朝鲜的阵地又防守日本,他到底可以为守住朝鲜的阵地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什么样的损失才算是“重大的”?他认为,如果美国在远东的政治上的考虑需要美军守住朝鲜,那美国就必须准备承担任何伤亡。他最后问:“美国政治政策的当前目标究竟是什么?是无限期地守住朝鲜的阵地,还是守一个有限的时间?还是在有可能时尽早撤退以减少伤亡?”(100)

麦克阿瑟的电报表明,他完全不同意华盛顿的行动方针。12日,杜鲁门主持会议专门讨论麦克阿瑟的回电。会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和空军参谋长范登堡立即前往日本向麦克阿瑟传达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令。13日,杜鲁门又以个人名义向麦克阿瑟发去电报。美国政府再三叮嘱麦克阿瑟:朝鲜战争不能扩大,“联合国军”无法增加,只能依靠现有力量坚持下去,如果坚持不住,就撤往日本。(101)

美国在进一步检讨朝鲜战争战略方针的同时,继续进行和平试探。1951年1月11日,由“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提出的先停火后谈判,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召开美、苏、英、中四大国会议讨论远东问题的五步方案在联大获得通过,并于13日转交给中国政府。

对于这个五步方案,美国感到左右为难。美国既希望立即停火,又不希望讨论停火以外的其他步骤,特别是不愿讨论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问题。支持这个五步方案,美国国内通不过;否决这个方案,又会在联合国中失去支持而处于孤立地位。但美国政府估计,既然中国政府不同意先前的十三国提案,也不会赞成这个五步方案,因此对五步方案勉强采取了支持的立场。(102)

中国政府认为,五步方案是美国在玩弄先停火后谈判的花招,是在为美军争取喘息时间。1月17日,周恩来致电联大第一委员会主席,表示中国政府不同意先停火后谈判的原则,并再次提出了中国的主张。1月21日、22日,中国政府外交部又应英国驻华代办和印度驻华大使的要求,对中国立场作出解释:一、只要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原则被接受,中国可以撤回志愿军;二、朝鲜停战问题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七国会议(中、苏、美、英、法、印度、埃及)第一次会议上商定有限期停火,并付诸实施,以便继续谈判;第二步,停战全部条件必须与政治问题相联系讨论,要商定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步骤与办法;依据《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美军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退;以及远东的有关问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要得到保证。(103)

中国的上述建议遭到美国反对。不仅如此,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大会于2月1日通过了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建议。与此同时,美国加紧扩军备战,利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向朝鲜大量补给各种物资,并从欧洲等地抽调大批老兵补充朝鲜战场。美军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部署整训和后勤补给,于1月25日由西到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

三次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和朝鲜方面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前线部队从1月中旬转入休整。志愿军准备在两个月后发动春季攻势,“争取下一战役开始后,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全歼敌人,全部解放朝鲜”(104)。“联合国军”发起新的进攻时,中朝方面军队刚刚转入休整,部队基本状况尚未得到改善,运输补给仍然极为困难,兵员还未来得及补充。这时,美国和南朝鲜方面地面部队已达25万人,中朝军队虽在数量上占优势,却极度疲劳,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1月27日深夜,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请示电中申述志愿军的困难,并建议:“为增加帝国主义阵营矛盾,可否以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丘里(原州南)线,北撤15至30公里。消息如同意,请由北京播出。”他接着为难地说,从政治上说不许可放弃汉城、仁川,就要被迫部署反击;从军事上说,这样做甚为勉强,他要求毛泽东给予指示。毛泽东于28日立即复电,意见十分明确。他不仅不考虑撤出汉城、仁川,而且要部队继续南进。他指示说:“中朝两军在占领大田安东之敌军以北区域以后再进行两个至三个月的准备工作,然后进行带最后性质的第五个战役,从各方面说来都比较有利。”他认为彭德怀关于限期停战的建议是“不适宜的”,指出,“敌人正希望我军撤出一段地区封锁汉江然后停战”,“这是我们决不能允许的”,“第四次战役后敌人可能和我们进行解决朝鲜问题的和平谈判,那时谈判将于中朝两国有利”。(105)

彭德怀经过慎重考虑,确信中朝军队进至大田、安东以北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他在31日给毛泽东的回电中再次申述了志愿军的种种困难,最后说,“第三次战役即带若干勉强性(疲劳),此次战役则带有更大的勉强性,如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有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106)

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志愿军的作战方针是在西线(汉江一线)尽量阻击敌人,在东线诱敌深入,造成有利于我歼灭突击之敌的态势,而后集中主力实施反攻。2月13日,中朝军队在东线取得横城反击战胜利,并乘胜向横城以西砥平里发起进攻,遇顽强抵抗,几至粮尽弹绝,16日被迫北撤。在汉江防御的西线部队也打得极为艰苦、惨烈。17日,中朝军队全线转入运动战,且战且退。3月18日,美国和南朝鲜军队重新控制汉城。4月初中朝部队已基本撤至三八线以北。敌方发现中朝方大量新部队到达,也停止进攻。4月21日,战役结束。在历时87天的战役中,敌军一直向北发起猛攻,但也只前进了一百余公里。前线战事的艰难发展使毛泽东为第四次战役提出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彭德怀感到必须回北京面陈一切。2月15日,彭德怀赶回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认真考虑后指示:“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彭德怀认为这一指示十分重要,使他“有了一个机动而又明确的方针”(107)。3月1日,毛泽东又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至少应作两年的准备,为此,志愿军应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他进而指出:“我军必须准备长期作战,以几年时间,消耗美国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才能解决朝鲜问题。”(108)

军事地位的改变使美国国务院认为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时机已到。2月22日,他们建议杜鲁门发表一项声明,公开声明政治解决的目标是恢复1950年6月25日前的状况,但北朝鲜要保证不再发动新的进攻。但美国军方认为要美国保证尊重三八线从军事角度说是“不恰当的”,它无险可守,没有军事意义,且“为时尚早”,只能束缚自己,而不能束缚中朝军队(109)。国务院与军方一再磋商,到3月19日已就下列基本问题达成一致:美国不必要也不可能用武力来统一朝鲜,中国的干涉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美国的目的只能是“击退侵略和达到一个稳定的局面”,使“联合国军”能够分阶段撤退;“联合国军”所“寻求和要守住的一条防线应当是在三八线以北,并且应当既是在战术上可资防守的,又是实际上能够得到的”(110)。2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麦克阿瑟,美国政府正在谋求政治解决,并要他就今后几周中如何既保障“联合国军”的安全,又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提出意见。麦克阿瑟于次日回电,要求对“联合国军”司令部不要再加军事限制。他指出,以他所统率的军队,在对他所加的限制下采取军事行动,是不可能打败中朝军队的。(111)

不仅如此,正当杜鲁门的声明稿在盟国和东京麦克阿瑟总部征求意见时,麦克阿瑟抢先于3月24日发表声明,把他几个月来一再向美国政府建议的扩大战争的计划公开抛出。在声明中,麦克阿瑟狂妄地说,朝鲜战争已经表明,中朝方面的人海战术敌不过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优势,如果“联合国军”不再把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那么,“通过把我们的军事行动扩展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基地,赤色中国就注定有立即发生军事崩溃的危险”,到那时,即可按照朝鲜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而不受与此无关的因素(如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的影响来加以解决。麦克阿瑟的声明等于用最后通牒来威胁中朝方面,也是对杜鲁门政府把朝鲜战争局部化的方针的公开挑战。况且早在1950年12月6日,杜鲁门就曾下过禁令,驻外所有文武官员在发表公开声明时须极谨慎,要分别事先上报国务院和国防部批准。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公开违抗总统指示的行动既感震惊,又极恼火。

麦克阿瑟的声明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应,并在美国与盟国的关系中造成混乱。美国的盟国纷纷讯问华盛顿,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美国的政策改变了?美国赶紧向盟国表示,麦克阿瑟的声明是“未经授权的和出乎意料的”,超越了他作为战地指挥官的权限。(112)

事情还不止于此。4月5日,美国众议院少数派领袖马丁在众议院宣读了麦克阿瑟给他的一封信。麦克阿瑟在信中表示赞成马丁在朝鲜使用台湾国民党军队的看法,接着说:“有些人似乎不可思议地难以认识到,共产党阴谋家已经选择亚洲这个地方来着手征服世界……如果我们在亚洲输给了共产主义,那么欧洲的陷落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在这里赢得了胜利,欧洲很可能避免了战争而维护了自由。”(113)这封信表示麦克阿瑟不同意美国以欧洲为战略重心的全球战略,不仅如此,他还以公开不服从总统的方式来向美国的国策挑战。杜鲁门经与国防部长、国务卿、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终于在4月11日正式宣布免去麦克阿瑟的各项指挥权,派李奇微接替他的职务。至此,麦克阿瑟与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之争方告结束。在麦克阿瑟被解职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联合举行关于远东军事形势的听证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作证时说:“麦克阿瑟的战略将使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114)

当时中朝方面得到情报,美国已从国内增兵朝鲜,为配合正面进攻,很可能重演仁川登陆的故伎,截断朝鲜蜂腰部。中朝方面于是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于4月22日提前发起第五次战役。中朝方面对这次战役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成建制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认为这是“带决定性的一仗”,是“朝鲜战争时间缩短或拖长的关键”(115)。这次战役确实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00多万,历时50天。到5月21日,中朝军队再次把美国和南朝鲜军队打过了三八线。但由于我方部队疲劳,供应困难,无法发展战役。22日,中朝部队开始北撤,准备收兵休整。由于对敌军迅速实行大规模反扑估计不足,转移计划不够周密,全线出现许多空隙,加之没有制空权,只能在夜间行动;而敌军依仗机械化装备,运动很快,造成中朝方面部分部队被美军截断,伤亡重大。尤其是一八〇师被敌人围困堵截,损失八千余人,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的一次损失。彭德怀总结志愿军司令部在这次战役指挥上的缺点时说:“二阶段撤回来,没有三令五申的严防敌人追击,防止敌反咬一口。我军转移时,必须要控制公路,破坏公路,防敌坦克冲击,各部多[数]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公路让开,使敌坦克横行无阻。”(116)至6月6日结束战役时,美国和南朝鲜军控制了三八线以北的部分地区。这是一次成果不理想的大规模战役反击战。毛泽东后来总结说,这次战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远了一些”。(117)

通过这五次战役,朝鲜战场上敌对双方对彼此的实力和战局的可能发展都有了一个比较现实的估计。美国已经意识到,由于中国的参战,美国原先确定的“统一朝鲜”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了;而且“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看不到……有胜利的希望”。中朝方面也开始认识到,在现代战争中,物质技术条件对决定战争胜负起着更大的作用,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劣势,运输补给困难,综合国力悬殊的情况下,“全部解放朝鲜”,“把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是不现实的目标。中国在连年战祸后又紧接着进行抗美援朝,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支援战争,但这种局面是不能持久的。中国领导人的估计本来就是,这个战争只能打个平手。朝鲜国土已成一片废墟,男性公民都参了军,加之1951年的洪灾,人民已经到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极限。双方都已认识到,继续打下去除了遭到更大的伤亡,不会再取得多少好处。朝鲜问题政治解决的条件成熟了。

几个月来,美国通过它所把持的联合国作了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种种试探,但一直没有效果。美国于是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线索”。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凯南对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在任何一个委员会,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与中国方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中朝方面这时也在考虑政治解决的问题。第五次战役后,中共中央举行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大多数人认为宜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最后确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118)。6月2日,毛泽东邀请金日成访问北京。3日,毛泽东、周恩来与金日成举行会谈。虽然金日成并不愿意放弃争取战争彻底胜利的希望,他还是被说服同意了新的战略方针,即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一方面进行谈判,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一方面以军事行动粉碎敌方进攻,以配合谈判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为志愿军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119)。此后,中共中央派高岗陪金日成访问苏联。13日,他们与斯大林一起商谈停战谈判问题。三方一致认为,现在进行停战谈判是有利的。当天,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对美国和南朝鲜方面的新的进攻保持警惕,“紧紧守住防御线,不让敌人前进”。毛泽东当日回电说,停战谈判首先是避免敌人新进攻的一种手段。他在致金日成、高岗的电报中更明确表示,之所以现在提出停战,是因为在此后两个月中中朝军队必须处于守势,如果6、7两月美国不增兵,不在我后方进行登陆作战,那么到8月我方的地位将比现在强得多。他同时要高岗、金日成与斯大林商量,是否由苏联方面公开提出停战问题。(120)

斯大林显然同意毛泽东的提议。23日,马立克在联大的广播节目的一次演说中提出朝鲜停火谈判的建议。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同时,杜鲁门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说中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6月27日,美国驻苏大使柯克造访葛罗米柯。葛罗米柯阐明苏联的立场说,谈判必须以美军司令部和南朝鲜军队司令部为一方,中朝军队为另一方来进行,谈判只限于军事问题,首先是停火。30日,李奇微奉命向中朝方面提出停战谈判的建议,7月1日,金日成、彭德怀联名复函李奇微,同意进行谈判,并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举行。至此,朝鲜战争进入了打打谈谈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