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关系史修订版:-中美关系史

中美关系史修订版:-中美关系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上暴露了盟国间战略观点的分歧。它不想让美国军队在它先前的殖民地作战,担心美国影响将取而代之。中方没有同意调拨援华租借物资的要求。罗斯福接受这一建议,征得丘吉尔同意后,于31日致电蒋介石,建议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统帅,并成立由中、美、英3国代表组成的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两天后,蒋介石复电表示同意,并要求美国派军官赴华参加联合参谋部。

中美关系史修订版:-中美关系史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蒋介石盼望已久的事终于实现。12月8日当天,他就召见美国大使高思和苏联大使潘友新,向他们提出6点声明,表示中国决定尽全力与美、英、苏等国共同作战,希望中、美、英、澳、新、加、荷成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日、德、意轴心国,并推美国为领导,统一指挥盟国军队;并提议订立一不单独对敌媾和的条约。当晚,蒋介石又约见美、英驻华武官,表示中国为与友邦配合作战,正准备对香港越南、缅甸采取行动。次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中国在英勇抵抗日本4年半之后,现在不再孤立了,所有遭到日本威胁的国家如今都站在中国一边。(1)

蒋介石夫妇与拉铁摩尔(蒋介石的政治顾问

9日,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并宣布“有关中日两国之一切条约、协约、约定、盟约,自此一律无效”。(2)同日,国民政府对德、意宣战。同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在重庆召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作战,并说,否则,各国均有被各个击破之危险。10日、11日,蒋介石又邀请美、英等国大使、武官及美、英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戴尼斯将军商讨联合作战问题。14日,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建议17日以前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以交换情报,并研究陆海军在东亚的行动。他提议中、美、英、苏、荷5国代表参加会议,并指定布列特少将和马格鲁德准将为美国代表。

由于美、英代表来华途中的耽搁,联合军事会议迟至23日才举行,而且与会的只有中、美、英3国代表。英国代表是驻印英军司令陆军元帅韦维尔。会上暴露了盟国间战略观点的分歧。与英国生死攸关的战场是欧洲。在亚洲,英国考虑得更多的与其说是战败日本,不如说是如何维持,如何恢复它的殖民帝国。当时,缅甸尚未沦陷,英国考虑的是如何用英国力量保住缅甸。缅甸丢失以后,它关心的是如何防卫印度,并由英国军队打着他们撤退时的旗帜去收复缅甸。它不想让美国军队在它先前的殖民地作战,担心美国影响将取而代之。它也不乐意让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除了中缅之间有未定边界外,它担心中国参战会刺激这一地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鼓励脱离英国的倾向。战时常驻重庆的著名美国记者白修德写道:“英国人在进行着两场互不相干的战争。在欧洲,他们光荣地为人类的自由和摧毁纳粹奴役制度而战;在亚洲,他们为维持现状,为大英帝国,为殖民主义而战。”(3)话虽尖刻,却不无道理。在此后两三年中,中英之间、美英之间在缅甸战役问题上争吵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滇缅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中国方面理所当然关心保卫缅甸问题。但韦维尔却说,中国已有第93师的一个团在东缅,在滇缅交界处的第49师的一个团也是有用的后备队,中国只要将93师那个团的实力增至一师,就不用派更多的军队入缅作战了,英军所需要的是在缅甸的美国援华租借物资。中方没有同意调拨援华租借物资的要求。会议没有取得什么具体结果。

在重庆军事会议举行的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第一次最高级会议(代号“阿卡迪亚”)正在华盛顿举行(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会议确定纳粹德国是主要敌人,欧洲是主要战场。美国国务院向会议提出的一个文件经过修改后作为《联合国家宣言》,于1942年1月1日发表。宣言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26国签署,其中说,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以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之‘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国家”,并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4)宣言发表后3年多中,先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签字国行列。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还决定成立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会议,以协商和确定盟国的战略、指挥、军事行动和后勤等诸多问题。在大战期间,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一直每周举行会议,有时不止一次,成为两国联合的战争决策机构。会议还成立了其他一系列组织,其中包括军火分配委员会。它根据联合参谋长会议的指示,决定美、英两国生产的战争物资的分配。委员会下设两个分会,分设于华盛顿和伦敦。由于美国生产的军需品远多于英国,因此华盛顿委员会的作用自然远大于伦敦委员会。

为了把中国的战争努力与盟国的军事行动结合起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于12月29日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在中国成立一个盟国作战行动司令部。罗斯福接受这一建议,征得丘吉尔同意后,于31日致电蒋介石,建议成立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由蒋介石出任统帅,并成立由中、美、英3国代表组成的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两天后,蒋介石复电表示同意,并要求美国派军官赴华参加联合参谋部。蒋介石并致电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与美陆军部长史汀生具体磋商此事。他在电报中着重指出:“在华之美代表以及高级军官曾应受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之节制指挥,而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令而行。”(5)也就是说,蒋介石在中国战区的绝对权力不因美国任命军事代表或参谋长而动摇。

蒋介石夫妇与史迪威

宋子文向陆军部建议,派往中国的官员“不必是远东问题专家”,并说,对中国情况了解得太多只会使他茫无所措,而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问题一无所知,那就更好。这显然是说,国民政府希望接受一个能帮助中国得到援助而不过问中国事情的顾问。(6)但美国却选派了一个中国通。马歇尔推荐了一位军队中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约瑟夫·史迪威。史迪威于1911年冬第一次到中国旅行了3星期。1920年9月,他作为驻华美军语言官员来华,直至1923年7月任满离华。1926年8月至1929年4月,史迪威作为驻扎在天津的第15步兵团的一名营长第三次在中国逗留。1935年1月至1939年5月他任驻华武官。他通晓汉语,对中国情况有比较广泛和深切的了解,再加上他倔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这与蒋介石所要求的橡皮图章式的顾问没有丝毫共同之处。

1月19日,史汀生致函宋子文,列举了即将派驻中国的美国军事代表的职能,其中包括:监管所有美国军援中国事宜;在蒋介石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美国军队,及委员长拨给指挥的中国军队;代表美国参加在华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担任委员长的参谋长;改善、维持并控制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2月2日,马歇尔代陆军部拟的指示为史迪威规定的使命是:“改善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7)

2月9日,史迪威去白宫辞行。他本想从总统那里得到明确的指示和嘱咐,但罗斯福却只作泛泛之谈。当史迪威问到有什么口信捎给蒋介石时,他说,告诉委员长,我们一定继续干下去,我们打算坚持干到底,直到中国收复它所有的失地。(8)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开始空袭仰光,1942年1月20日开始,日本陆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英国军方在日军攻势开始前一天才允许第6军入缅,接着,中国又派出第5军、第66军分道援缅。

史迪威经印度、缅甸于3月4日抵重庆,6日见蒋介石,8日,蒋任命他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入缅军队。10日,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谈话中暴露了两人的分歧。史迪威说,缅甸对于中国比英国更加重要,英国守缅甸的目的在保卫印度,中国如失缅甸,就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线。蒋介石则认为,第5、6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今仰光沦陷 (3月8日),全部战局顿改旧观”,“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至于说到收复仰光,则非中国军队力所能及。蒋介石一再强调,第5、6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只能胜不能败,云云。(9)可见,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已经不想打了,他考虑更多的是他的精锐部队不受损害,入缅助战可说是半心半意的。

在缅甸丛林中行军的史迪威

3月11日,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史迪威力主收复仰光,重新夺回这个出海口,如果反攻不成,则退守曼德勒以东高地,控制上缅甸。日军攻占仰光后,分三路向北进犯。4月16日,驻缅英军被西路敌军围困于仁安羌以北地区,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38师前往驰援,救出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在内的英军7000人和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0余人。这是盟军在缅甸作战中难得的胜利,但它未能挽回整个战场的颓势。4月29日,东路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公路,并于5月8日攻陷该地,同时西路日军进到缅印北部边境。远征军冒着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军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一部分退回云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领撤往印度。

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有诸多原因:日军兵员数目和装备均占优势,盟军缺少空中掩护,英军士气消沉,盟军指挥机构内部矛盾重重,各部队配合协同不力,缅甸当地人敌视盟军、帮助日军,等等。战役失败以后,蒋介石与史迪威互相指责。蒋介石认为史迪威“不重视组织与具体方案及整个实施计划……仍以15年以前之目光视我国家与军人,故事多格格不入……缅战失败之原因,其咎全在战略之失败”,他认为美国派个以前驻华武官来华实在是个错误。史迪威则批评蒋的“战术思想非常离奇”,批评蒋越过他直接向中国军队指挥官发号施令,致使部队不听调遣,贻误了战机。(10)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首次出现龃龉。

蒋介石对美国的不满还有别的原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均未有中国代表参加,蒋介石认为这是对中国的轻慢。4月19日,他电饬宋子文向罗斯福提出呼吁。他说:

如果英美参谋团联席会议与物质分配之机构不能扩大,使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甘地告予谓英美对于东方民族,总未尝以平等相待,英美迄今未许中国参加CCS就是一例。我们在作战中所受之遭遇已经如此,则在战后和平会议席上,又当如何?(11)

但蒋介石的类似要求,一再为美方婉拒。6月18日,他在致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熊式辉的电文中抱怨说:

中国战区至今未有何组织与筹备进行,对于维持中国战区至少限度与其可能之方案亦尚未着手。空军建立与补充,以及空运按月之总量,陆、空军作战与反攻时期之整个方案,彼等皆视为无足轻重,一若中国战区之成败存亡皆为无关其痛痒……(12)

他直接埋怨的是史迪威,实际上是对美国不重视中国战区发的牢骚。

尤其具有爆炸性的事件是原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的转移。其时,北非正在进行一场鏖战。丘吉尔为与罗斯福进行紧急磋商于6月中旬飞赴华盛顿。21日,利比亚的图卜鲁格失陷,3.3万盟军向人数只及一半的德军缴械投降。消息传来,罗斯福、丘吉尔大感震惊。如今,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印度洋航线都将面临严重威胁。为解救危局,美国决定向北非调兵遣将。6月25日,史迪威接到华盛顿命令:调驻在印度的第10航空队全部重型轰炸机飞援埃及,同时正在来华途中的—个A-29型轻型轰炸机中队也改赴埃及,转拨给英军。史迪威感到极端为难。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该对委员长说些什么呢?我们的承诺无一兑现,我只好冒冒失失地对他说:就这么办吧!”(13)史迪威万般无奈,第二天还是硬着头皮把消息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怒不可遏。他责问:“若谓埃及局势严重……我浙赣态势亦至危急”,“事件之转变,足证中国战区未被重视……予深愿详知,英、美是否尚以此中国战区为同盟国之战区耶?”3天后,蒋介石向史迪威提出了保持中国战区的3项最低限度要求:(1)8—9月间美国派三个师到印度,与中国军队合作,恢复中缅之间交通;(2)8月份起应经常保持第一线飞机500架,如有损失,随时补充;(3)自8月份起经常保持每月5000吨之空运量。他说:“如不能完成此3项最低限度之需要,中国战区将无法支持。”(14)无法支持又将如何?他没有明说,但其中暗含的威胁显然是:中国就要退出战争,同日本单独媾和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1日,蒋介石命令从中国注册、中美合办的中航公司所得到的租借物资中调两架运输机给航空委员会,实际是供他自己使用,遭史迪威拒绝。2日,宋美龄要史迪威对蒋介石有无处理援华租借物资的权力表示意见。史迪威拟就一份备忘录,列举了他的权限与职能,其中说:“本人负责监管与控制租借物资,并决定转让其所有权的时间与地点。所有权转让后,委员长乃有权支配此项物资。……在此类事务中,我的身份是总统的代表,根据法律,在租借物资交付之前他有权在任何时候将其收回。”(15)这个备忘录不啻是在蒋介石的怒火上浇了一勺油。蒋介石指示宋子文与美国政府重新协商,结束史迪威的多重职权,并称:“凡在中国战区内既任参谋长职务,则其所有其他地位皆不能适用,否则必致军事、政治皆发生不良之结果。”(16)蒋介石把几个月来对美国的种种不满和抱怨统统发泄到史迪威身上。7月,史迪威虽多次要求,但蒋拒绝见他;史迪威数次向蒋呈递建议与计划,也未获答复。

罗斯福要求马歇尔就蒋介石的诘问作出回答,马歇尔于7月14日答复宋子文说,即使史迪威被召回,他的后继人对租借物资所拥有的权力也同他完全一样,而且其首要职责仍然是向美国负责。宋子文不敢把这个答复原原本本转告蒋介石。但7月18日史迪威接到马歇尔答复的副本后,随即将其转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恼怒地反驳说,如果总统打算带给他这样的信息,中国战场就完了。(17)双方矛盾更趋尖锐。

早在5月,蒋介石就曾邀请罗斯福的亲信顾问霍普金斯访华,但霍普金斯脱不开身。为了缓解中美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罗斯福决定派居里再次访华。

从7月20日到8月7日,居里访问重庆,与蒋介石会谈14次。谈话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之一即是关于中国派代表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问题。居里解释说,苏联不参加有两个原因,一则,苏联没有剩余物资可供联合国家分配;二则,苏联能独力支持战争,不须与其他盟国磋商,出于同样原因,中国亦不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蒋介石又说,中国深信美国公正为怀,愿接受美国领导,然绝非英、美联合之领导,中国在战时所得待遇如此,和平恢复之后,有何希望可言。居里劝解说,战争结束之后,一切将顿改旧观,美国人都以为美国决非为挽救大英帝国而战,战后主宰世界者将不复为英国,印度将脱离英国之羁勒,而英国本国亦将产生新人物治理国政。他同时要求中国与英国改善关系,以免使罗斯福处境难堪。

蒋介石与居里谈话的主要议题是关于史迪威。蒋诉说了他对史迪威的种种不满,指责史迪威要对缅甸战败、中国远征军受损负责。居里解释说,马歇尔很器重史迪威,因此后者在美国军界地位甚高;并说,史迪威刚刚拟订了3路反攻缅甸的计划,如果这时调回史迪威,有4个不利之处:(1)延误该项计划的实施;(2)影响中美两国关系;(3)继任者与蒋的关系未必一定好;(4)此后新办法商定实多困难。(18)居里的访问安抚了蒋介石。8月3日,史迪威与居里一起见蒋介石。这是7月2日以来他第一次见蒋。两人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

虽然居里在重庆劝蒋介石继续与史迪威合作,回国后他却建议罗斯福把史迪威调离,他同时建议调换驻华大使,建议中国政府把宋子文召回。罗斯福曾倾向于召回史迪威,但马歇尔和史汀生不同意。他们说,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人接替史迪威,打通滇缅路的人必须是位美国人,而且必须是将领,而不是谈判代表或物资供应官。(19)第一次史迪威危机就这样过去了。(www.daowen.com)

关于蒋介石的3项要求,美国陆军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反复商讨。当时,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首脑的战略设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袭击日军的空军基地,又是最后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更不要说中国战场牵着大量日军对于盟军所作出的贡献。(20)因此,美国军事首脑无不感到,维持中国战场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陆军部作战司于5月26日提出了“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美国军事首脑认为应当增加对中国的援助,鼓励中国的士气。10月12日,罗斯福答复蒋介石说,中国战区所需飞机500架,将尽力设法满足:1943年年初将另增飞机100架,扩大驼峰运输量;但美国不能派战斗部队前往中缅印战场作战。这样罗斯福就答应了蒋介石的两项要求。罗斯福还说,空运总归有限,只有打通滇缅路,大量物资才能运来中国;而如果能完成中国军队的改编整训,则对达到盟国共同目标,将至为重要。(21)而打通滇缅路和整训中国陆军正是当时史迪威全力以赴要加以实现的目标。

早在4月中旬,史迪威就提出,经缅北到中国的陆、空运输线可能被日本切断,这样武器运不到中国军队手中,中国军队就必须自己去取武器,因此他提议在印度组建和训练两个军的中国军队,每军下辖3个师。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的原则同意。5月26日,史迪威又拟订了一个改组中国军队的计划,其中说,中国陆军战斗力弱,主要原因是过于庞大,现有物资不能给它以适当装备;如果缩减部队建制,充实兵员数量,给以良好装备和支持,那么,这些部队便会更有价值。他同时建议按能力严格挑选指挥官,无情清除那些无效能、不称职的军官。这种改组办法将动摇建立在个人忠诚基础之上的国民政府军的组织系统,不啻是挖蒋介石统治的墙脚。史迪威的建议书被束之高阁。对它的惟一反应是,在史迪威呈递建议书20天后,宋美龄在一次会上说,他所倡议的激烈措施不能实行,必须面对现实。史迪威不得已而求其次,决定挑选部分军队进行训练。他与蒋介石多次商议,方于6月底决定在印度东部比哈尔邦拉姆加尔开设训练营地。8月26日,训练营正式开训。受训部队以缅甸战败后撤到那里的第22师、38师为基干,10月又有4000名中国士兵由云南飞赴印度,11月运输达到每天400人至650人,很快就实现了补拨2.3万人的计划。到12月底总共已有3.2万名中国官兵在训练营受训。(22)这支部队称为“驻印军”,又叫“X部队”。(23)

拉姆加尔训练营开始运作后,史迪威立即着手敦促在云南建立另一训练基地,实现他建立30个师的计划。训练这支部队的直接目的是收复缅甸。缅甸战役结束后,他计划立即回师贵州、湖南,并准备进攻汉口、九江,甚至北上徐州。11月3日,蒋介石表示,中国可以从云南方面派15个师参加缅甸战役。27日,史迪威交给宋子文一份备忘录,详细叙述了在云南整训部队的计划。这个计划得到中国方面认可,也得到马歇尔批准。1943年2月1日,陈诚奉命担任远征军(又称“Y部队”)总司令,负责督练新军。截至10月,共训练了16个师。这支军队完全由中国军官指挥,美方只担任租借物资的供应。(24)

缅甸战役失败后,中国战场的形势变得格外严峻。史迪威和美国陆军部作战司分析了这种形势,认为“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入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缅甸,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就难以实现。1942年7月,史迪威提出了收复缅甸的计划。这就是:英国海军和两栖作战部队控制孟加拉湾,并在仰光登陆,英印军和中国驻印军从印度向瑞保、曼德勒方向进攻;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向腊戍,并进而向曼德勒方向进攻;美军提供空中掩护,如有可能,派出地面部队与英军并肩作战。蒋介石认可了这一计划,要求居里把计划提交罗斯福,并指示军委会外事局长商震向史迪威特别强调英军在孟加拉湾发动两栖作战的重要性,希望美国敦促英国采取行动。(25)

参谋长联席会议于8月25日向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提出反攻缅甸的计划,并警告说,除非盟国增加对中国的援助,中国可能与日本媾和,大量的日本师团便可因此解脱出来而到别处作战。美国参谋长们建议在即将到来的旱季(1942年10月至1943年5月)收复缅甸。但英国军事首脑却认为,在1943年4月之前不可能调集反攻缅甸所需的兵力,尤其是两栖作战力量,而5月缅甸的雨季即将开始,因此1943年10月是可能在缅甸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最早时间。史迪威退而求其次,准备首先收复缅北,建造雷多公路,恢复中印之间的陆路交通。但11月19至21日的美英参谋人员新德里会议表明,英国对缅北战役也不赞成。他们认为中国军队进攻缅北为时过早,后勤供应得不到保障,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他们的替代方案是英军从印度向阿恰布和亲敦江方面发起有限的进攻。(26)

史迪威不放弃缅北战役的设想。12月23日,他向宋子文、何应钦提出备忘录,设想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1943年3月1日东西两路进攻缅北,同时英军向阿恰布、亲敦江方向发起牵制攻势,但英国海军不能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作战。蒋介石见这一方案与原来计划大不相同,便于28日致电罗斯福说,盟国不控制孟加拉湾,缅甸战役是不能发动的,中国军队“不能在缅冒第二次失败之危险”,1943年春季的缅甸军事行动之议遂作罢论。(27)

1943年1月中、下旬在美英首脑和参谋长们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代号“阿卡迪亚”)上,缅甸战役是主要议题之一。其时,太平洋上的美军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新几内亚丛林中与日军进行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这一经验表明,经过从澳大利亚向北伸展的一系列岛屿来进攻日本,比从经过缅甸、中国的路线要困难得多。这更使美国军事首脑相信,击败日本惟一经济的办法是动员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对付日本。美国海军上将金指出:“在欧洲战场,从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俄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对付德国。

史迪威在野战中用餐

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为俄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作战”,而缅甸战役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采取的一个步骤”。(28)马歇尔的意见更为强烈。他说:“目前南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在民用船只、军舰和护航诸方面付出的代价极高。形势也可能突然发生逆转,并导致丧失制海权”,除非实施缅甸战役,否则他感到“在太平洋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使美国不得不遗憾地取消对欧洲战场的承诺的新形势”。(29)他这样说,自然只是威胁,因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马歇尔比别人更坚决地主张实行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登陆的作战。但他把缅甸战役与美国能否积极参与对德作战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强有力的争辩与压力之下,英国军事首脑只好让步。会议暂定1943年11月15日为发动缅甸战役的日子,具体问题待夏季再作决定。

与缅甸战役的争论平行发展的另一个争论是史迪威与陈纳德之间关于陆军制胜与空军制胜的战略方针之争。

史迪威来华后,美国陆军部为统一战区指挥系统,决定恢复陈纳德现役军籍,提升他为准将,将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军。陈纳德希望美国在华空军由他指挥,史迪威不允,坚持他隶属于第10航空队,受比斯尔的指挥。1942年3月,比斯尔比陈纳德早一日晋升为准将。7月4日,志愿航空队宣布解散,该队飞机和志愿留下人员改编为驻华空军特遣队,隶属于第10航空队,陈纳德对屈居比斯尔之下一直于心不甘。这是他与史迪威在人事方面的矛盾。

史迪威与陈纳德

但两人主要的矛盾是战略思想上的分歧,陈纳德对空军的战斗效能深信不疑。在志愿航空队成立之前他就确信,有500架飞机即可消灭中国境内的全部日军。(30)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成立之初,陈纳德即于7月16日向史迪威提出他的行动设想,他希望得到100架新式的P-51战斗机和30架B-25中型轰炸机,有了这些飞机,他便可以“负责”歼灭比特遣队远为强大的日本空军,破坏日军在华设施,破坏日军在中国沿海和内陆的运输线,阻断日本从中国基地经印支、泰国向缅甸的空军集结,打击日军士气。10月,总统特使、共和党领袖威尔基访华,陈纳德托他带给总统一封信,其中说,如果他有“美国在华军事司令官的全权,并拥有一支105架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12架重型轰炸机组成的空军,并以30%的战斗机和20%的轰炸机的补充来维持其实力”,那么,“大概六个月内,至多一年内”即可“完成日本的瓦解”。(31)

史迪威不相信陈纳德这一神乎其神的计划。他认为,在缅甸战役结束以前,扩大在华空军是为了“有效协助”地面部队作战,空军要担负独立的作战任务至少要在缅甸战役结束以后。他还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地面部队保卫空军基地,空军的袭击会刺激日军破坏空军基地,把向空军提供给养的运输线切断。蒋介石对陈纳德的计划则大加赞许。在他看来,史迪威改组中国陆军、按军官的能力和实绩而不是按亲疏远近关系加以评聘任用的设想,将动摇他本人对军队的控制;而陈纳德的计划不触动中国军队的原有组织系统,似乎是单方面、无条件的美国援助,这完全符合蒋介石保存实力、依靠盟国打败日本的考虑。威尔基访华时曾问蒋介石,援助中国,陆军空军何者优先?蒋答:“陆空两军同感重要,但如空军不先充足,则不能克复缅甸。”稍后,蒋介石又通过与他关系密切的美海军武官麦克休转告美国有关当局,无论是比斯尔还是史迪威的别的空军参谋人员都不了解空军战略的基本原则,史迪威本人“甚至都想不到空袭会给日本造成什么样的损失”。(32)

马歇尔支持史迪威的意见,他认为陈纳德的计划简直是胡说八道。1943年1月初,他十分肯定地告诉总统,缅甸战役的胜利是在华空军军事行动得以提高扩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没有充分的供应线,空军的努力不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在美国军界政界,支持陈纳德计划的大有人在,罗斯福本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因为,史迪威收复缅甸的计划缓不济急,较难实现;陈纳德的想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要求也较易满足;尤其是蒋介石本人支持陈纳德,而蒋对盟国的不满已经够多的了。因此,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致电蒋介石,决定“立即增援陈纳德,使您不仅可以攻击日本重要航道,也可以攻击日本本土”。(33)

蒋介石得寸进尺。2月7日,他致电罗斯福提出要求:“陈纳德将军所统之空军,不仅应加强其力量,并应授予其独立空军之指挥权,俾可发挥其才能”。罗斯福决定从其所请。3月初,他作出3项决定:(1)成立美空军第14航空队,以陈纳德为司令;(2)加强其实力,使达到500架飞机之数;(3)驼峰空运应随着条件改善达到每月1万吨。8日,他又异乎寻常地给马歇尔写了一封长信,指出:“对陈纳德1943年空中军事行动的战略价值应当予以充分强调”,“陈纳德经史迪威认可后应对他的军事行动和策略取得完全的控制”,他“应该得到机会去做他相信他能做的事情”。在罗斯福的亲自支持下,3月10日,第14航空队成立,陈纳德梦寐以求的指挥美国在华空军的愿望得以实现。(34)4月,访美的宋子文建议蒋介石要求罗斯福召陈纳德述职。罗斯福同意这样做。马歇尔认为,召陈纳德而忽视史迪威肯定会使人产生“以陈代史”的感觉,他建议同时召回两人,参加行将举行的华盛顿会议,讨论缅甸战役问题。史迪威、陈纳德遂于4月下旬同机返美。

飞虎队阵容

4月30日陈纳德提出了下半年分阶段由华南、华中到华北、东北到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并要求获得驼峰空运物资的优先权,7月至9月每月4790吨,9月以后每月7129吨。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的坚决支持。宋子文在5月4日向参谋长联席会议说明蒋介石的态度时强调,“委员长认为,第一,为了打击日本空军力量和日本航运线;第二,为了维持中国作为一个战场,建设空军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蒋介石“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要求总统,5、6、7三个月的空运完全用于为维持中、美在华空军力量提供装备和供给”。针对史迪威、马歇尔关于日军可能向空军基地发动报复性进攻的诘难,宋子文担保说:“委员长确信,凭借他的地面部队他可以守住机场。”(35)

5月12日,美、英军事决策者的华盛顿会议(代号“三叉戟”)开始举行,缅甸战役问题在会上又引起争论。5月1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的《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提出了两路会合的设想:美军从太平洋方面进展,经苏拉威西海,夺取菲律宾,进攻香港地区;中、英军队在中缅印战场发起反攻,夺取缅甸,与美国在香港地区会合;然后向日本占领的华北进军,并进而从华北向日本本土发起持久的、系统的、大规模的进攻,从而迫使日本投降;即使未能达此目的,也将大大削弱日本军事力量,使盟军在日本本土登陆变得可行。计划还提出,对日本的全面进攻只有在持续的轰炸削弱了日本的战斗力后才能进行,而这种轰炸只能以中国为基地。(36)既是如此,夺取缅甸,或至少恢复对中国的陆路供应线自然至关重要了。

但英国军事首脑却更加强烈地反对缅甸战役。丘吉尔准备了一个很长的文件阐明英国的观点,他“讨厌丛林”,他认为“进入遍处是沼泽的丛林中打日本人,正像走入水中打鲨鱼一样”。(37)英国军事决策者认为,实施拟议中的缅甸战役困难重重:从海上攻击仰光极为困难,缅北的后勤保障极成问题;丛林阻碍了盟军运用现代化武器,雨季严格限制了作战时间。他们认为,不成功的缅甸战役比不进行战役更糟,保持中国参战的最好办法是增加驼峰空运,增强陈纳德的空军力量。由于英国军事首脑的坚持,缅甸战役被推迟到了1944年至1945年冬春,在1943年雨季之后的军事行动是:英军和中国驻印军从印度方面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从云南方面发起进攻,以便保护航线,并打通中印公路。5月18日,罗斯福向宋子文允诺:从7月1日起,驼峰空运物资计划达到每月7000吨,其中 4700 吨优先拨给陈纳德,余下的2000吨给陆军,另剩300吨仍给空军;自9月1日起,空运物资应达每月1万吨。见过罗斯福后,宋子文紧接着与美军方负责官员谈定,5、6月份空运吨位中以500吨供应陆军,其余皆给空军(当时月运量最高为3400吨)。(38)这样,在罗斯福本人的再次亲自干预下,陈纳德在与史迪威的争论中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美国军事首脑,尤其是马歇尔仍然力主实施缅甸战役,他们认为应该让英国人明确地承担义务,什么时候、在多大规模上可以在缅甸采取行动,这是他们指望在8月的魁北克会议(代号“四分仪”)上达到的目的之一。但英国军事首脑“绝对坚持”其先前的立场。丘吉尔说:“经由仰光上溯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和曼德勒以北地区展开攻势,对于我们是极为有害无益的”,这除了使英军将来有权在缅甸的沼泽和丛林中疲于奔命外,将毫无所得。(39)结果,南部缅甸的登陆作战既没有被否决,也没有被批准,而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留待以后再议。

1943年下半年,太平洋上的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美军由逐岛作战改为越岛作战,大大加快了反攻的速度。美国军事首脑关于战胜日本的战略构想也开始发生变化,美国陆军部作战司10月18日在一份为行将举行的开罗会议而准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战胜日本的计划尚难确定”,但在制订计划时,“应当强调从太平洋而不是从亚洲大陆”实施作战的原则。11月8日,美军战略评估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称:“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40)可见,在开罗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战场在美国战略构想中的地位已经有所改变。

11月下旬的开罗会议(代号“六分仪”)是战时惟一有中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一次盟国最高级会议。蒋介石对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史迪威综合了国民政府一再表达的意见,并根据加强中国陆军战斗力的要求拟订了一个方案,蒋介石对方案稍作修改,在会上提出。其主要内容是:(1)分3批装备和训练中国90个师,每批30师(驻印军和远征军为第一批),美国为这90个师提供装备;(2)在1944年雨季之前举行全面的缅甸战役,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将按预定计划参加收复缅甸的战役,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予以充分配合;(3)维持第14航空队,并予以充分的补给;(4)在重新打通滇缅交通后,中国军队将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间占领广州、香港地区,1945年11月进攻上海,如果需要,1945年5至11月间进攻台湾。(41)马歇尔知道,要得到蒋介石的合作不是容易的事,既然他主动提出了积极运用中国人力资源打击日本的计划,那就应当加以鼓励。罗斯福正因驼峰空运没有达到他向中国许诺的吨数而感愧疚,因此,虽然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长们固执反对缅甸战役的计划,罗斯福仍然向蒋介石保证,于1944年3月发动缅甸战役。

在第一次开罗会议后紧接着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应斯大林的坚决要求,承诺于1944年5月发动横渡英吉利海峡、解放法国的战役。斯大林还亲口保证,一旦打败德国他就准备把西伯利亚的苏军兵力增加两倍,并在最后打败日本中发挥自己的作用。(42)会后,美、英首脑和参谋长们回到开罗。丘吉尔提出,孟加拉湾的两栖作战应推迟到1944年秋季进行,理由是:(1)由于苏联答应参加对日作战,盟国将在西伯利亚得到比在中国更好的基地,东南亚的军事行动便失去了部分价值;(2)为了进行横渡海峡作战,英国不能调集足够的登陆艇和海军力量进行孟加拉湾两栖作战。(43)罗斯福和美国参谋长们感到,刚刚答应了蒋介石的事岂能反悔,他“像骡子一样倔强了四天”,最后还是向丘吉尔作了让步。12月5日,他致电蒋介石建议,或者在没有大规模两栖作战配合的情况下照原计划进行缅北作战,或者把缅北作战推迟到1944年11月与孟加拉湾的两栖作战同时进行。(44)蒋介石是决不愿意在没有英国海军配合的情况下到缅北去冒第二次险的。他于17日回电表示宁愿推迟缅甸战役。

但是缅北反攻战实际已于10月下旬开始,中国驻印军在胡康河谷的反攻旗开得胜。蒋介石并于12月18日任命史迪威为驻印军总司令。史迪威深知,没有蒋介石的认可,中国将领们是不会积极作战的;而没有远征军渡过怒江入缅参战,缅北反攻战的胜利也难以想象。于是,12月19日,史迪威致函马歇尔,希望罗斯福告诫蒋介石派兵渡过怒江。罗斯福悄悄放弃了他12月5日电报中的第二种选择,于12月20、29、1944年1月14日连发三电进行催促,甚至警告说,否则,美国就要削减对华租借援助。蒋介石却咬住那第二种选择不放,一再声称,只要有大规模的两栖作战配合,驻滇部队随时可以入缅作战。(45)

3月上旬,驻缅日军发动了对英帕尔地区作战,日军早就企图进攻印度,而选择在这时发起进攻,无疑有围魏救赵的企图,即以攻印度来保缅甸。史迪威与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司令蒙巴顿都力主敦促中国驻滇部队入缅作战。3月17日,蒙巴顿的一份长电同时寄往华盛顿和伦敦,希望罗斯福紧急促使蒋介石采取行动。19日,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说,中国驻印军已在缅北初战告捷,给了日本精锐的第18师团以重创,英军在破坏日军交通线、击毁敌机方面也颇有成效,缅甸形势已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如中国远征军不立即出动,日军便可能从与远征军隔怒江对峙的第56师团抽调部队增援,从现今的劣势中恢复过来。他要求蒋介石抓紧有利时机,立即派远征军渡江参战。蒋介石27日的回电大叹中国战场“形势险恶”的苦经,结论是:“中国主力军由云南发动攻势,殊不可能”。但既然罗斯福一再敦促,他决定抽调若干部队空运印度,加强驻印军的战斗力。(46)4月间,第14、50师飞调战场,编入驻印军序列。

3月底,史迪威从缅北发来的电报表明,战场形势依然严峻,日军有可能占据上风。4月3日,罗斯福向蒋介石发去了迄今为止措辞最严厉的一份电报,其中说:“令我不解的是,由美国装备武装起来的你的Y部队面对实力空虚的第56师团竟不敢进军”,“在过去几年中我们装备训练了你的Y部队,如果他们不能用于我们共同的事业,那么我们飞运装备、提供教练人员的最紧张的努力仍未被证明没有白费”。10日,马歇尔指示史迪威,除非Y部队入缅参战,对它的租借援助暂予停止。史迪威命他常驻重庆的参谋长贺恩立即执行。贺恩随即向陆军部建议,把Y部队该得的734吨租借物资转拨第14航空队,他还打算随之采取其他措施。(47)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获悉此事,请求贺恩再缓两天采取行动。14日,国民政府答应派远征军入缅作战。1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向龙陵、腾冲前进,对日军第56师团发起攻势。因缅甸战役引起的中美之间的又一次危机过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