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是三个名词两次相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普惠金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金融”,普惠金融是众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可以与供给、需求、市场等经济术语并列,这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起点。第二层含义是“普惠”。“普惠”+“金融”的社会意义,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希望能够为农民、老人、学生、小微企业等金融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使其能够利用金融服务获得更好的经济改善和生活便利。在这个意义上,普惠金融的重点对象是弱势群体,重点目标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融资,摆脱贫困。第三层含义是“数字”,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手段。普惠金融是“包容性金融体系”,关键在于“惠及普众”。这是一个能够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换句话说,普惠金融的理念实际是从人生来就应该被赋予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这个理念来的。
过去推广普惠金融比较难是受到金融成本的局限。金融成本大概有四个方面:获取用户的成本、风险甄别的成本、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当前,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前三个方面的成本,移动互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触达金融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获取用户的成本;大数据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甄别风险的效率,计算的成本和传统IT的成本之比是1∶10,成本降低了90%。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金融的基础设施飞快地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使金融、商业的模式深刻地改变,进而改变企业家们的商业精神。
按照金融主要的四个功能存、贷、支付、风控来划分,在这四个重要的金融机构的作用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普惠金融模式。如支付领域有了第三方支付;融资领域有了P2P、众筹网络资产交易平台和网络微贷;贷款领域有了网络基金、网络证券、网络财富管理、P2P众筹;而风险控制领域则有了网络保险、网络征信。
而随着数字普惠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与生活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在上述金融模式的稳定发展中,数字普惠将迎来2.0阶段。
在这个阶段,普惠金融将更加深刻地变革大众的生活,到图书馆借书不一定要办卡了,用芝麻信用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无现金”生活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支付环节的效率,提升生活的便利程度。在这个阶段,“普惠金融”解决的已不再是大众在金融范畴的需求问题,而是物质生活的品质问题。(www.daowen.com)
在这个阶段,普惠金融将更加深刻地夯实“全民、多元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我们不得不承认,信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围绕信用展开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存在的根基。所以,数字普惠金融源于对信用体系的搭建,植根于完善信用模型的维度,终点将是让信用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正如《未来简史》所言——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两个最核心的东西,一个是文字,文字让人能够有组织结构,有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货币,它促进了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使金融起到配置的作用。信用非常重要,信用会产生生产关系,没有信用的人是不会有经济活动的,金融更是如此。在这个阶段,信用的角色力量逐渐从借贷走向生活,从帮我们借钱到帮我们释放资产,这将非常深刻地改变金融的可获得性。
在这个阶段,普惠金融会让每个人都能够有通过金融服务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甚至改变家庭财富状况的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以小微企业为核心的金融需求,到今天为止各种金融需求都是分散的,以功能为区分,互相之间不打通,保险、融资、理财都是区分的。但由于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以用户为核心整体构建金融服务的趋势正在发生,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该有的区隔还会有,但会有“我的金融”的感觉,这个金融是围绕“我”的,而不是“我”需要金融还要查该怎么办。在这个阶段,普惠金融能够将每个人从“资金”“理财”“保险”等枯燥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直接迈入更加具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当中、通过技术实现对复杂概念的简化处理,通过智能实现人机交互、弱化不同知识背景对理解金融服务的影响。
普惠、共享、绿色是金融发展孜孜以求的方向,可以说是金融人共同的梦想。在2.0阶段,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的使命是:重新定义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法,寻找一种服务模式,建立一种普适的服务观念,能够最大化地尊重个体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同时最简洁地让金融服务触达客户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