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仅懂周公之礼,对人情世故也不外行。关于交友他有几句著名论断,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无损。而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则对自己有损无益。和其他事情一样,交友也是一门大学问。与君子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可以使人受益。如果不慎结交小人,误入歧途,就会遗患无穷。所以古人提倡慎交友、交益友、交诤友,因为朋友一旦反目,比真正的敌人还可怕,这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了解你的弱点。
同窗好友,情感自是非同一般,本来应该意气相投,互帮互学,成就一番事业。但一经功名利禄诱惑,同学就可能成为最可怕的敌人。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李斯与韩非,就是这样的三对“好”同学。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年轻时与庞涓曾在一起学兵法。庞涓事魏,受到惠王重用,拜为将军。人一发达,心眼就多了。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把孙膑也请到魏国。在眼皮底下可以放心了吧,庞涓犹恐孙膑受重用而超过他,找了个理由,把孙膑打入牢中,砍断了他的双脚。沦为残疾的孙膑艰难地逃到了齐国,被齐威王的大将田忌重用,养为食客。田忌和齐国公子赛马,孙膑教他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用上马与对方的中马,用中马对付对方的下马,而用下马应付对方的上马。这样比赛下来,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比赛。这本来是指挥三军作战的战术,孙膑把它用在了赛马上,田忌由此知道孙膑有真才实学,就把他推荐给了齐威王。孙膑在著名的围魏救赵一役中尽显身手。魏国伐赵,赵求救于齐,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忌本来想引兵赴赵,孙膑建议,不如直取魏都大梁,魏国闻听必然回师,赵国之围自然解除。后来果如其言。
十三年之后,魏与赵联合攻韩。这三家本来一体,都是分晋以后成立的新诸侯国,现在却打得不亦乐乎。韩国无法招架,向昔日的霸主齐国求救,齐君便又派田忌和孙膑带军前往。这次他们还是直扑大梁,而庞涓率领的魏军也从韩国撤了回来,齐、魏两军便在魏地展开了决战。孙膑巧用减灶法诱庞涓上钩。头一日埋灶十万,第二日减为五万,第三日减为三万,使庞涓误以为齐军死亡大半,轻敌骄傲。庞涓急于寻找孙膑一决胜负,也一步步陷入孙膑为他设计的圈套中。齐军诱敌深入,在一个叫马陵的地方埋下伏兵,等待轻装冒进的魏军。这场战斗中魏军全军覆没,庞涓慌不择路,来到那棵写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树前,愤而拔剑自刎。临死前他很不服气地说:“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话后来变为成语。
苏秦与张仪也是一对同窗好友,他们都师从鬼谷先生,学帝王之术。这一门学问现在失传了,很可惜,他们是专凭两排伶俐齿、三寸不烂舌吃饭的。苏秦出道早,游说秦不行,转而游说六国,主张合纵抗秦,被齐国聘为相。时间不长,他又先后被其他五国聘为国相。张仪却不那么幸运,初游楚就被当成贼打了一顿。伤病好了之后,他受不了穷困,就去求见苏秦。其时苏秦正在赵国办公,听说张仪来了,猜到他所为何事,想打打他的锐气,激发他的斗志,就拒不接见,让底下人把他草草安顿,给他吃的饭都是奴仆所用的粗饭,最后还指责他“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史记·张仪列传》)。苏秦讥刺张仪,以你的才能,却混到如此困顿不堪的地步,怎么能让人瞧得起?我是不会向赵王荐举你的,你不值得做我的手下!张仪本以为他俩是同学、故人,苏秦应会善待他,给个官做做,却没想到受此奇辱。一怒之下,他去了秦国,被秦惠王任用,做了秦相。张仪的主张是用连横破解合纵,与苏秦倒行而逆施之。一对同学反目,以离间为事,玩国家于股掌之中,以实现个人的荣华富贵,也只有在战国这个特殊时期才有这种事。
苏秦与张仪的学说本没有正义可言,洪迈说:“苏欲六国合从以摈秦,故言其强。谓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谓赵地亦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谓韩地方九百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卒之勇,一人当百;谓魏地方千里,卒七十万;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楚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至于张仪,则欲六国为横以事秦,卒不过二十万;临淄、即墨非齐之有;断赵右肩;黔、巫非楚有;易水、长城非燕有。然而六王皆耸听敬从,举国而付之,未尝有一语相折难者。”(《容斋随笔》卷二)两人的主张大概如此。
李斯和韩非的故事有些像学兵法的那二位。他们两个人都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他被秦始皇重用,做了秦相,明法度,定律令,书同文,为秦国勾画一切,事业处于巅峰。韩非因为口吃(扬雄也口吃),不能说,长于写。他是韩国公子,看到国家微弱,就向韩王进言,出了很多主意。但韩王并没有重视。他只好闭门著述,做了《说难》《孤愤》《五蠹》等几篇时论。未曾想却被秦始皇看中了,秦始皇认为他的主张符合秦国实际,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喜不自禁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下同)他打听到韩非在韩国,为了招致人才,不惜以武力进攻韩国。韩王不得已把韩非送了来,但秦王不知道怎么用他,只能如“琏瑚”宝器一样供养起来。李斯一直怕韩非抢了自己的风头,一看秦始皇把韩非束之高阁,就趁机离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他说,韩非是韩国公子,现在君王要吞并诸侯,韩非心在韩而不在秦,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君王不打算重用他,他迟早要回到韩国,为韩王出力,这是君王自留后患,不如随便找个错把他杀掉算了。秦王默认后,李斯马上把韩非下狱,送去毒药,逼迫韩非自杀。秦王答应李斯后有些后悔,毕竟韩非子没有犯死罪,就派人赦免韩非,使者到来的时候,人已死矣,可见动作之快!
司马迁在为这两人作传的时候,着实费了些脑子。他为李斯立专传,因为李斯对秦的统一贡献很大,无论如何不能抹杀。韩非没有大的事迹,但是他有著述,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司马迁没有如常例把韩非附于李斯传后,而是另立《老子韩非列传》。此传由老子而庄子,由庄子而申不害,又由申不害而韩非,把黄老刑名之学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交代得清清楚楚。韩非子作为法家的著名人物,他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www.daowen.com)
三对同学因名利而忌刻,乃至互相残害、仇恨,令人叹惋。然而事实毕竟如此,尽管残酷无情,却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诗曰:
良禽择木拣枝栖,
善自待时比翼飞。
百鸟同林春气象,
凤凰浴火几只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