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治斗争:谗臣毁国,郭开与伯嚭,《史记》札记

政治斗争:谗臣毁国,郭开与伯嚭,《史记》札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亡国之君身边都有两个人,一个是漂亮贪婪的美女,一个是全身冒坏水的谗臣。这时,一个叫郭开的谗臣出现了,他是赵王的宠臣,因为与廉颇有私仇,极不愿看到廉颇被重用,就“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尽管他辅佐吴王阖庐,使国家强盛起来,却不幸又遇到了另一个谗臣伯嚭。例如,在对越国的态度上,两人意见辄相左。看来谗臣人人都想利用,人人也都憎恨。

政治斗争:谗臣毁国,郭开与伯嚭,《史记》札记

一般情况下,亡国之君身边都有两个人,一个是漂亮贪婪的美女,一个是全身冒坏水的谗臣。这三个人比周为奸,就可以让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垮掉。

赵悼襄王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役,国力日颓。这时的秦国,雄心勃勃,锐不可当。反观赵国,蔺相如已经死了,剩下老将廉颇,也因为不被信任,而逃到了魏国。赵王被秦兵困,无将可用,就想到了廉颇,遂派人到魏国看老将可用否。这时,一个叫郭开的谗臣出现了,他是赵王的宠臣,因为与廉颇有私仇,极不愿看到廉颇被重用,就“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同)。可怜廉颇为了能被赵用,“一饭斗米, 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这个使者回来后,却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个使者真是善于进谗。郭开成功了,廉颇老死他乡,未得为用。李牧是廉颇之后涌现的著名将领,为赵守边,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赵悼襄王使其抗秦,又数次击破秦军。如果赵王专任李牧,起码可以暂时维持一时,但那个郭开又闲不住了。秦国一看李牧将兵难攻,就按照李斯确定的策略,大行反间计:给了郭开许多钱,让他谗毁李牧造反。郭开是赵王身边的红人,随便造个谣赵王就信了,马上把李牧杀掉。赵国又失去了一名勇将,转眼就亡国了。

与赵王不同,楚平王既喜欢美女,又离不开小人,可以说具备了亡国之君的所有条件。楚平王有一个溺爱的大臣叫费无忌,因为会办事,很得平王赏识。有一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把媳妇迎娶回来。这门婚事是早先就定了的,所以秦国很痛快,毫不迟疑就把答应的成婚女子交给费无忌。费无忌发现秦女异常漂亮,灵机一动,赶在迎娶队伍的前面,提前跑回楚国。一见到楚平王,他首先把秦女的长相描绘了一番,建议楚平王:“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史记·楚世家》,下同)这样做本不合人伦,但楚平王经不住诱惑,就同意了。这样,儿媳妇径直被送到公公房中。

做了这样无耻之事,费无忌本应心有愧疚,但相反,费无忌接着又离间起楚平王父子。楚平王为太子设了两位师傅,太傅是伍奢,少傅是费无忌。不知什么原因,也可能是太子发现费无忌心术不正,就和他很疏远,对太傅伍奢十分尊敬。看到太子对自己不信任,费无忌就动起了谗间的念头。经他从中挑拨,平王把太子发配到了边城。迎娶事件后,费无忌又日夜在楚平王面前告状:“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 亦不能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他不但诬告太子有怨心,而且捏造太子有反意。楚平王不信任儿子,却偏偏相信费无忌。他把太傅伍奢抓来问罪,又派大将召回太子。太子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往宋国

事情到了这种程度,费无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他告诉楚平王:“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平王依计办理,以伍奢为诱饵,要挟他两个儿子伍尚、伍子胥赴父难。伍尚很孝顺,乖乖地自投罗网,和父亲一起被杀。伍子胥却看透了里边的文章,转身就逃亡到了吴国。在费无忌的操纵下,楚平王落得个人离子散,天怒人怨。

逃到吴国的伍子胥,运气和他父亲一样差。尽管他辅佐吴王阖庐,使国家强盛起来,却不幸又遇到了另一个谗臣伯嚭。伯嚭和伍子胥经历相似,都是楚人,因为楚平王大肆杀戮而逃到吴国。开始两个人还能并肩作战,帮助吴国强盛。后来,随着伍子胥功绩卓著,伯嚭就与之离心离德了。例如,在对越国的态度上,两人意见辄相左。适逢吴王阖庐在吴越作战,受重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接替了王位。伍子胥一直认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在第一次打败越国,俘获越王勾践之后,伍子胥建议吴王夫差:“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史记·伍子胥列传》,下同)但是伯嚭成功地破坏了他的计划。因为此前,越王勾践已经用钱把这人买通,吴王最终“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平”是讲和的意思,吴王觉得灭掉越国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不如结为兄弟之国。

五年之后,吴王要兴师伐齐,伍子胥又建议:“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彩, 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史记·吴太伯世家》)伍子胥不愧是一个政治家,他发现越王勾践一直在卧薪尝胆,野心很大,迟早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吴王北伐,越王黄雀在后,势必趁机打劫,所以不赞成远道北伐,即使北伐,也应先解决后顾之忧。关键时刻,越王故伎重演。“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 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史记·伍子胥列传》)伯嚭贪财好货,不惜置越利益于吴之上,花言巧语说越王好话,打消吴王顾虑。也是吴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一意孤行,五年中四次伐齐,稍稍取胜,就与诸侯会盟,图谋霸国地位。不料晋国却不买他的账,两国为当诸侯盟主发生争执,差点儿动起刀兵。之后长达十余年,吴国总在征战中,以致国空,士皆疲敝。此时的伯嚭不以国家为忧,反而视清除伍子胥为首务,拼命诋毁,非置之死地而后快。吴王也真信他的话,马上就赐剑令伍子胥自杀。接下来的事就容易预料,越王一举灭吴,吴王自杀。临死前他愧悔万状,对越王说:“孤老矣,不能事君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死。”(《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自杀后,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越王把太宰嚭也诛杀了,认为他“不忠于君,而外受重赂”(《史记·伍子胥列传》。太宰嚭借吴王之手除掉了对手伍子胥, 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落得个人财两亡的结局。看来谗臣人人都想利用,人人也都憎恨。

最后一个大奸臣是赵高,他因为创造了一个指鹿为马的成语,广为人知。赵高是一个宦官,古人把这一类人中的坏人叫竖阉。秦始皇在巡游的路上死了,身边没有太子扶苏,却带了小儿子胡亥。赵高一直侍奉在胡亥身边,是胡亥的师父,两人有一定感情,后与丞相李斯谋逆篡位。这样,秦二世这个短命皇帝就上任了。本来,秦始皇想法十分美妙,他做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但没想到会垮得这样快。在这个过程中,赵高“功”最大,因为胡亥信赖他,他就帮着出了很多“好”主意。首先,清除异己。秦二世上任后,看到大家不服,问赵高:“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赵高说:“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史记·李斯列传》,下同)于是胡亥大开杀戒。除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外,胡亥兄弟十二人、姐妹十人相继被杀,连坐者不计其数。其次,厚敛重征。胡亥孝敬父亲,发动全国力量造骊山冢茔,仅用工就达七十余万人。除此以外,修长城,扩建阿房宫,用戍卒、徭役总计超过五十万人。民间不堪重负,揭竿起义者遥相呼应。再次,蔽上凌下。赵高对秦二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皇帝尊贵,就应当把自己关起来,使群臣莫能见面,不能知道朝廷决策,这样就能“示神明于天下”。本来,“朕”这个称呼在尧舜时就有,人人都可以用。秦始皇却不让别人用,说只能皇帝称“朕”。但没想到,赵高的解释却这样高明,叫人喷饭。秦二世大以为然,乖乖地躲进深宫,吃喝玩乐去了。也怪不得赵高,胡亥的理想就是如此。他说过:“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穷尽耳目所好、心志所乐,是他的追求。现在有人愿意替他代理国政,何乐而不为?于是就有李斯之死。说起来,李斯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看到赵高专权,任意杀戮,横征暴敛,国将不国,想要劝劝胡亥。这时候胡亥一头扎进深宫,李斯欲见不能,求助于赵高。赵高同意了,他还为李斯选好了时机;每当胡亥与宫女饮酒作乐时,就宣李斯觐见,故意搅扰二世的好事。如此三次后,胡亥大怒,怒不可遏。赵高趁机离间,胡亥就下令将李斯下狱腰斩。除掉了最后一个威胁,赵高可以肆无忌惮了,指鹿为马只是证实了他在朝廷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已。胡亥就这样一步步落入了赵高的掌握之中,内外交困,穷途末路,最后终于被赵高杀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胡亥死后,赵高立其兄子婴为帝,觉得心里更踏实。但这个子婴还比较争气,不愿当儿皇帝,设计把赵高杀掉了。秦末这一出戏就完全落幕了。(www.daowen.com)

因为有郭开、费无忌、伯嚭、赵高等人在,赵国、楚国、吴国、秦朝就只能灭亡。究其实,数国之亡,原因有很多,但这些人是加速器、推进器。一个国家遇到他们,不亡都不行。历代之正人君子对这些人都深恶痛绝,愿人人得而诛之。但这些人当时都很吃香,当朝者信任,一言九鼎,别人望其项背都不可能,何谈啮其肉、饮其血?说到底还是体制的原因,只要有专制体制存在,这些人就可能复活。

诗曰:

渔阳烽火未灰消,

魅影寒光试鼓刀。

试问谁将天下误?

亡国何罪一臣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