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权谋之术:《史记》札记总结

权谋之术:《史记》札记总结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言之,位愈显、功愈高,则危险愈大。白起认为长平一战,秦军死亡过半,国内空虚,不应当再孤军深入,否则诸侯联合,一定招致失败。王翦带兵出发之后,先后派了五拨人,询问皇帝所赐园池落实情况。前者秦始皇不同意用六十万人,就是怕大将一旦在外,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造成威胁。王翦从此深受皇帝信任,终其一生再无性命之忧。其他功臣都不服,以为自己被坚执锐,攻城略地,而萧何未尝有汗马功劳,反居其上,这样封赏不公。

权谋之术:《史记》札记总结

帝王时代,身为大臣者纵使功绩卓著,一旦不信于君,身首异处屡见不鲜。反言之,位愈显、功愈高,则危险愈大。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固君王心”方面动了很多脑子,玩了很多花样,才得以全身而退,远离斧钺加身之祸。

王翦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得力大将,他和白起同时效命于秦,立有汗马功劳。白起因为功大被封为武安君。打败赵军后,秦王命他乘胜进军邯郸。白起认为长平一战,秦军死亡过半,国内空虚,不应当再孤军深入,否则诸侯联合,一定招致失败。这个意见本来不错,但秦王求功心切,执意要白起进军。白起执拗,称病不起。秦王就另派人出兵,果然失败。白起有些自鸣得意,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结果如何?这话被秦王听到,怒不可遏,坚决派他领兵出征,白起又一次借故病重推辞。这下秦王彻底被激怒,撤去他的军职,不许他待在咸阳。似此秦王余怒犹未消,又在流放路上把白起赐死。白起临死前十分不平,质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之后又有所悟,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长平之战是白起挥之不去的梦魇。

王翦这个人很精明,不只是一个武夫,在攻城略地方面有勇有谋,对付疑心甚重的秦始皇也颇有心计。秦始皇计划攻取荆州,问将军李信用兵几何,李信回答不过用二十万人。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不愿出太多兵,就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下同)他认为王翦年老、胆小,而李信果敢、勇猛,出兵二十万完全可以战胜楚军,遂派李信率领二十万人伐荆。王翦也就趁机称病还乡。后来李信兵败,秦始皇不得已,亲自上门请王翦出山,王翦推辞不掉,就说,如果让我带兵,非六十万不可。这回秦始皇满口允诺。大兵出发的时候,皇帝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走前,要求秦始皇多赐给他些田园美宅。惹得秦始皇大笑,说,你已经贵为大将,难道还愁不富?王翦却郑重其事地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 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他半开玩笑地说,在大王手下做大将,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因此趁现在大王亲近臣时,为子孙求赐田园美宅以颐养天年。这样,秦始皇也就应允了。王翦带兵出发之后,先后派了五拨人,询问皇帝所赐园池落实情况。他身边的人有些看不懂,以为大敌当前,将军不思奋力杀敌,却把一己之私看得这么重,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在王翦眼里,秦王为人固执多疑,现在倾全国甲兵交给自己,内心肯定不踏实, 自己只有多求田宅才能求得安全。这就是王翦心思所在,顾虑所在。前者秦始皇不同意用六十万人,就是怕大将一旦在外,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造成威胁。王翦数请赏赐,看似贪得无厌,不过是为了表明自己胸无大志,心在家而志不在国,秦始皇就不会睡不着觉,放心地任由他带兵征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翦从此深受皇帝信任,终其一生再无性命之忧。

楚汉相争萧何立下丰功伟绩。“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萧相国世家》,下同)刘邦被封为汉王第五年,项羽被杀,天下统一。大功告成之后刘邦开始论功封赏,群臣都自以为功大,争执不下,致使一年多没有定下来。汉高祖认为萧何功最大,把他封为酂侯,封地最多。其他功臣都不服,以为自己被坚执锐,攻城略地,而萧何未尝有汗马功劳,反居其上,这样封赏不公。刘邦就用打猎的事例说服将臣们:“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是说武将们所立功劳,只不过和猎狗其劳等功,而猎狗欲立功,离不开人的发号施令,萧何就是那个猎人,狗劳无论如何不能大过人功。这个道理很粗俗,但浅显明白,也只有刘邦能这样说服别人。于此可见,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就是这样,萧何也时刻都能感受到不安和危机。黥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镇压,其间,多次派人打听身为相国的萧何在干什么。萧何身边的人很警觉,提醒萧何:“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皇帝领兵在外,相国守城在内,如果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内外呼应,汉家江山就有不虞之险。况且萧何威信还高,人心归附,如何能让刘邦放心呢?解除刘邦疑心者,唯有一途,那就是到处借钱购买田地,玷污自己的名声,宁愿做一个贪婪自私的财主,也不能做百姓拥戴的卿相。这是萧何此前没有涉足的领域,但他照样做得很好。接下来,刘邦就接到很多告状信,揭发相国圈占民田,强买强卖,这让刘邦很高兴。“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萧何拜见刘邦的时候,刘邦笑着讥刺他说,堂堂一国相国,竟然与民争利!然后把百姓的告状信都交给他,说,你自己向老百姓谢罪罢。刘邦放心了,萧何也就放心了。

在这方面称得上做得最好的,还要算万石君石奋。石奋这个人,生来就恭谨小心,用不着别人提醒,就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一点儿口实也不给别人留。他侍奉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可谓三朝元老,几代皇帝对他都非常好,官至太子太傅。不仅他自己官运亨通,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受到重用,官至二千石。汉景帝就曾叹羡道:“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下同)汉代官员不讲品级,以所得俸禄区别官位高低。因为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所以汉景帝就把石奋叫万石君。实际上,这五个人都没有特殊的能耐,也没有数得上的功绩,却都能扶摇直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父子五人都谨慎有余,所谓谨守王事者也。万石君退休以后,“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逢年过节参加朝贺之礼时,经过宫门,万石君一定会下车快走,看见皇帝车驾则凭轼遥拜。皇帝有时赐给他食物,他也一定俯伏而食,如在皇帝面前一样。除了对朝廷恭敬忠诚,他家教也从不马虎。“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相见,也不直呼其名。子孙有过失,并不责骂,却把自己关在便室,以绝食自罚,致使子孙互相责备。最后请来族中长辈调解,袒裸谢罪。真正改过了,他才答应。这个万石君对子孙行的是不言之教,一有过失,就不吃饭了,绝食。饿死事小,改过事大。这一套万石君常用。一次,他的一个儿子石庆喝醉了酒回家,进了外门却没有下车,这违犯了礼法。这事被老头儿知道后,又绝食了。石庆吓得肉袒请罪,也没有得到饶恕。不得已,全家无论大小一律肉袒请罪。万石君这才作罢。看来这招很管用。

万石君言传身教,子孙们一个赛一个守规矩,唯恐犯错。他的大儿子石建官至郎中令。一次给皇帝上书言事,御批发下后,他发现自己上书中“马”字少写了一点,吓得脸色顿变,说:“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为了一个字少写一笔,就如此自责、小心到这种程度,实在有些过头。可是,正由于他们一家这般做事,才赢得了天子的怜爱。哪个人能不喜欢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人呢?

与帝王这类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打交道,总是小心为妙。(www.daowen.com)

诗曰:

偷生有术巧殷勤,

留得此身奉至尊。

衮衮诸公须谨记,

从来王事要屈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