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典籍《史记》中的反间计与乐毅的智谋

历史典籍《史记》中的反间计与乐毅的智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小国有小国的家法。之后,刑名法术之学、鬼谷子之说大行,诸侯间战争少有正义、信义可言。“亲而离之”,指反间计。反间计是一种阴谋,名声虽不好听,却屡屡被人运用,也屡屡运用成功。乐毅是燕国大将,燕昭王任用他为上将军,会秦、魏、韩、赵,五师伐齐,报齐国破燕之仇。乐毅率诸国联军长驱直入,破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未下。乐毅围了三年时间也没有攻陷。

历史典籍《史记》中的反间计与乐毅的智谋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鲁哀公获麟前,至少还比较讲究名义。诸侯出战,要么代周天子征伐不君,要么代周天子讨伐不臣。除了义外,还讲究信。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小国有小国的家法。之后,刑名法术之学、鬼谷子之说大行,诸侯间战争少有正义、信义可言。至若秦、楚问鼎于周,孟子所谓大道不行。战争好比游戏,游戏需要规则,《孙子兵法》应运而生。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可以“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兵法》)“亲而离之”,指反间计。反间计是一种阴谋,名声虽不好听,却屡屡被人运用,也屡屡运用成功。

乐毅燕国大将,燕昭王任用他为上将军,会秦、魏、韩、赵,五师伐齐,报齐国破燕之仇。适逢齐湣王内政不堪,人心不附。乐毅率诸国联军长驱直入,破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未下。乐毅围了三年时间也没有攻陷。此时,燕国国内有人谗毁乐毅:“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资治通鉴·卷四》,下同)燕人造谣说,乐毅凭借他过人的智谋,讨伐齐国,转眼间就攻克了七十余座城池。齐国现仅余两座城池,这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想凭借兵威使齐人臣伏,达到他做齐君的目的。现在三年过去了,齐人已被征服,他还不想出兵,是因为他的妻子、儿女还滞留燕国,乐毅有后顾之忧。如果燕国不放过他的妻儿,也没有什么,反正齐国有的是美女,他迟早要做齐国国君。希望燕国认真考虑。亏得燕昭王比较清醒,他知道这种议论影响人心,就立刻“置酒大会”,旗帜鲜明地斥责流言,肯定乐毅的功绩。对所谓乐毅有非分和不臣之举,燕昭王说:“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意思是:乐毅君为我打败了齐国,平了齐的宗庙,报了前仇,齐国本来就该归乐毅君所有。退一步讲,他如果真的做了齐君,和燕国同为诸侯,可以结成盟国,共同抵抗他国侵略。这是燕国之福,也是我的愿望。以此可见燕昭王的明智、达观。他志在报复,现在夙愿已了,莒、即墨攻占与否已无太大意义。以燕小国,伐齐足矣,至若吞并齐国,实属非分,只会招致秦、楚等霸国交兵。如果乐毅这么做,只能以身履险,况且能否控制乐毅尚属问题。燕昭王把进谗言的人杀掉,反其道而行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燕昭王把乐毅妻子当王后对待,把他的儿子当公子对待,赏赐相应的服制和车乘,并立乐毅为齐王。这下把乐毅吓住了,惶恐不敢受,以死自誓,表示无有异心。

燕昭王对乐毅信而专,但他的儿子燕惠王却满腹狐疑,对乐毅拥兵在外忧心忡忡。燕惠王当太子时,本就和乐毅有些抵牾,早就想除之而后快。这事被守城的齐国宗臣田单知道了。一俟惠王做了国君,田单就迫不及待“纵反间于燕”,派人在燕国上下广为宣传:“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史记·田单列传》)他在乐毅和燕惠王中间挑拨是非,说乐毅与惠王有矛盾,怕被杀所以不敢回国,对外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想做齐国国君。因为齐人尚未心服,他只好装装样子,表面上攻打即墨,其目的是在等待机会。齐国人现在最怕的事是燕君调换大将,新的大将一来,即墨不费吹灰之力将被攻破。还是琵琶重弹,但燕惠王却深信不疑。他按照田单的意愿,另派一个叫骑劫的大将,召乐毅回国。乐毅知道回国不善,只好逃亡到赵国去了。此一举恰好解了齐国之围,七十余城先后恢复,重新为齐国所有。乐毅逃亡,燕国成为强国的希望破灭。

秦国是行反间计的老手,对齐、楚、赵都用过此计,著名的战例是长平之战。秦派大将王龁攻赵长平。守卫长平的赵将是廉颇。这个人持重善守,坚壁不出,秦军对之无可奈何。正面战场出师不利,时为秦相的范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下同),声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且降矣!”和田单的办法一样,打不过就唆使别人临阵换将。他理想的新将领是赵括,那个善于纸上谈兵的废物。恰好赵王也不满意廉颇,嫌他打仗太保守。以赵国之力,能不为秦所破即是胜利。赵王却不这样想,他天真地以为任赵括为将即可破秦军。他不假思索,马上起用赵括,替换老将廉颇。赵括这个人夸夸其谈,从小学兵法,认为天下无人可比。他的父亲赵奢也是赵国宿将,论兵法竟然说不过他。赵奢很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他是金玉其外。他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他预言如用赵括为将,赵军必败。谁知不幸言中!赵括被用为大将之初,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认为不应当起用赵括,怕误了赵国的大事。但赵王一意孤行,坚持派赵括领兵。秦王听说赵王中计,马上秘密调动大将白起奔赴前线,征河内十五岁以上者为卒,补充兵力。战场上,秦军正面交战而佯败,以引诱赵括出营垒进攻,另一支部队却从赵军背后切断粮草和归路。赵军腹背受敌,一无救兵,二无粮草,绝食四十六日。赵括穷极之余,最后一搏,率全军进攻。结果可想而知,赵军大败而降,四十万人做了俘虏,被白起悉数坑杀。长平之役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 自此,赵国一蹶不振。

刘邦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典范,他任用陈平即是一例。陈平做人号称无行,做事更是别出心裁。楚、汉对峙,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形势于刘邦极为不利。他不无顾虑地问陈平:“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史记·陈丞相世家》,下同)陈平出了一个主意:“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陈平分析道,项羽身边的能人寥寥无几,不过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个,而且项羽对他们还有戒心,如果能使他们君臣不和,大事可无虞而成。他建议用金钱在项王周围行反间计,使上下离心,彼此怀疑,这样就可以从内部搞垮敌人。汉王信以为然,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他使用,也不问花在什么地方。陈平的反间计果然奏效。“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陈平用金钱买通了楚军一些将士,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钟离昧这些大将战功很多,却没有被楚王封赏,预谋与汉军联合,共灭项羽以求封赏。谣言一多,项羽果然上当,他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了。为了巩固离间效果,陈平和刘邦合谋了一场戏。两军对垒,项王想摸清汉军虚实,就派人到刘邦这里打探。这个计策十分拙劣,刘邦一眼就看清了。他将计就计,为使者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馔食,等来使入席,他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范增派来的,谁知是项王的使者。他命人当场把饭菜撤下,又重新端来粗劣饭食招待使者。刘邦这套把戏也算不得高明,但骗过了楚使。楚使回去后,把这一过程添油加醋地告诉项羽,项羽老老实实相信了。他本来是给别人用计的,不小心却中了别人的计,随即怀疑起亚父范增。范增就这样被逼走了。项羽失去了身边唯一的智囊,从此日益走向末路。

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反间计并不难识破,但燕王、赵王、项王一个个均被击中。这些人君之所以中计,一是他们心存狐疑,摇摆不定;二是用人不信,任人不专;三是目光短浅,器度不大。反观之,臣下之于他们,如乐毅、廉颇、范增诸人,要么能力强,要么有积劳,难以有效驾驭,君臣之间早有裂隙,这才为反间计铺就了合适的温床。行反间计的目的,就在于去除这些劲敌,换几个草包上来,如骑劫、赵括之类,反间计就行之有效。古往今来,反间计层出不穷,因为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www.daowen.com)

诗曰:

兵者无常属诡道,

琵琶反奏乱琴声。

向使秦王不图赵,

焉知纸上能谈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