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官之笔:春秋时期的史记札记

史官之笔:春秋时期的史记札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时期,史官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职业。上至周天子,下至各诸侯,乃至卿相大臣都有些惧怕史官。不是怕史官本人,主要是怕他们手中的笔——做了不堪的事,怕他们秉笔直书,流传后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史官,当属晋太史董弧。晋国已无法立身,赵盾只好逃窜。但晋太史董弧却不这样看,他记录这件事时,给赵盾的定性是“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和董弧辩论。他有春秋大义,赵盾自然有些说不清。

史官之笔:春秋时期的史记札记

春秋时期,史官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职业。上至周天子,下至各诸侯,乃至卿相大臣都有些惧怕史官。不是怕史官本人,主要是怕他们手中的笔——做了不堪的事,怕他们秉笔直书,流传后人。所以孟子说,孔子《春秋》出,乱臣贼子惧。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史官,当属晋太史董弧。晋灵公不君,荒唐淫逸,肆行无忌。为了寻乐,从台上用弹弓打路过的国人。看见别人躲闪弹子的狼狈样,他就乐不可支。有一天,晋灵公想吃熊掌,便让厨师去做。厨师掌握不好火候,没有煮熟就端了上来。晋灵公大怒,把这个倒霉的厨师杀掉了。诸如此类,实在不像个君王的样子。大臣赵盾看不过眼,多次劝谏,晋灵公于是很反感他。为了除掉赵盾,晋灵公想了很多办法,一会儿派刺客暗杀,一会儿又放獒犬攻击。这个赵盾确实有些威望。每当性命攸关时,总有义士来救,得以不死。晋国已无法立身,赵盾只好逃窜。还没有跑出境,就听说他的弟弟赵穿把晋灵公杀了。赵盾就又回到晋国,主持朝政。在整个事件中,赵盾是一个弱者,没有做以下犯上的事。但晋太史董弧却不这样看,他记录这件事时,给赵盾的定性是“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和董弧辩论。董弧告诉他:“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史记·晋世家》,下同)他有春秋大义,赵盾自然有些说不清。后来,做过鲁国太史的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拍案叫好:“董弧,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出疆乃免。既称道董弧,又为赵盾抱屈,以为赵盾当初如果出了国境,就不会有“弑君”之说。这条准则看起来很可笑,却牢固规范着君臣的行为。说到底,史官掌握着是非标准。

齐庄公也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主儿。大臣崔杼娶了一个漂亮老婆,不想被齐庄公看上了。他就想方设法勾引人家,竟然得逞。本来这是一件很龌龊的事,齐庄公竟然把从崔杼妻子处拿到的崔杼之“冠”赐于他人,有意羞辱崔杼。从此,君臣之间结怨甚深。之后,崔杼称病不朝,庄公以探病的名义去了崔府,又想勾搭其妻。这下把崔杼逼急了,派家丁把齐庄公杀掉。这件事,总体来看,是齐庄公不君造成的,但齐太史却只看结果,直书“崔杼弑庄公”。这时崔杼已经做了卿相,说一不二,就把这个史官杀了。但是没有想到“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史记·齐太公世家》)。为了五个字,前赴后继丢掉两条人命,似乎有些不值,但史官们不这样认为。他们是用生命在坚守道德高地。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没落,王道不行,纲纪不振,君杀臣、臣弑君的事情很多。但是因为有这些深谙君臣之道的史官们在,到底为当时保留了一些社会良知,使后人不得不敬畏他们的职业操守。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这不仅是孔子对史鱼的评价,也是史官的职责、信条。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史官就应当这样。

诗曰:(www.daowen.com)

绳愆纠谬砭瘳痍,

国士头颅万夫敌。

臣不守节君不仁,

匡失全靠一支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