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计划遇抵制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计划遇抵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国历来被称为四战之国。待到赵武灵王为政时,他总结与列国尤其是诸胡的作战经验,认为胡服利于骑射,而赵人衣冠不适宜作战,决定在全国推行胡服。计议已定,他先向大臣肥义和盘托出,征求肥义的意见:“夫有高世之功者, 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不出赵武灵王所料,推行胡服果然遭遇各方面的抵制,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计划遇抵制

赵国历来被称为四战之国。这个国家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赵国是个小国,另一方面它周围列强环伺,北边有燕国,东边有胡人,西边有林胡、楼烦等蛮夷,南边有韩、魏、齐诸国。这些国家对赵国虎视眈眈,使赵国危机四伏。因常年征战,赵国培养出了比任何诸侯国都多的名将,诸如廉颇、赵奢、乐毅、李牧等,驰名于当时。待到赵武灵王为政时,他总结与列国尤其是诸胡的作战经验,认为胡服利于骑射,而赵人衣冠不适宜作战,决定在全国推行胡服。计议已定,他先向大臣肥义和盘托出,征求肥义的意见:“夫有高世之功者, 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史记·赵世家》,下同)赵武灵王推测,一般而言,凡有深谋远虑、建不世之功的主张都会遭到世俗的反对,所以他担心推行胡服会遭到人们议论,进而影响国家稳定。肥义非常赞成赵武灵王的这项改制,他安慰赵武灵王:“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他进一步鼓励赵武灵王:“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追求崇高理想的人不会调和世俗意见,成就大功者不会与庸人相商。从前虞舜为有苗氏而舞蹈大禹光着膀子进入蛮国,并不是为了贪图愉悦享受,而是为了教化蛮夷实现大同。愚人对已成之事懵懂无知,聪明人却在萌芽状态就能看清发展走势,君王还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肥义持论与商鞅完全一致。易服这件事与商鞅变法不可同日而语,赵武灵王和肥义却把它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看来移风易俗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出赵武灵王所料,推行胡服果然遭遇各方面的抵制,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 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意思是:中国是聪明智慧之地,万物财货聚集,圣贤在这里行教化、施仁义,《诗》、《书》、礼、乐所以为用。聪明而身怀绝技的人可以大展身手,远人被吸引,蛮夷争相效仿。现在大王舍弃这些而袭用中原以外的服制,改变传统教化和思想,既不得人心,又和有学问的人背道而驰,远离中国文明,希望慎重考虑。

意见如此尖锐,赵武灵王不得不亲自上门,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赵武灵王说:“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 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意思是说,衣服是为了使用方便,礼法是为了行事方便。古圣人因地制宜,因事制礼,就是为了利民重国。披发文身,袒露右臂而衣襟左掩,这是瓯越之地的习俗。染黑牙齿,描画头额,戴皮帽而缝制粗略,这是吴地的风俗。服制虽然不同,都是为了方便。因此,处境不同使用它时自然两样,时势不同礼法也应相应改变。这就是圣人做事的准则。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社会便利,则不会固执己见,一成不变。这是赵武灵王做的一篇胡服论的论点:着衣要方便于人,礼制要方便人做事,圣明之人要能因地制宜,衣服也好,礼制也好,都可随时随地顺应变化。“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公子成虽然指出那么多理由,但实际上也只是盲从于俗人俗言,不利于国家中兴。推行胡服才是打破传统、实现长治久安的方法啊。

赵武灵王滔滔不绝,从古至今罗列众多证据,终于说服了贵

族阶层。但朝中仍有一批大臣坚持己见:“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赵武灵王不耐其烦地对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先王们的习俗都不一样,你效法哪一个呢?帝王们都不因袭前代,你遵循哪种礼呢?伏羲、神农重教化而不重刑杀,黄帝、尧、舜用刑杀而不迁怒他人。到了夏、商、周三代,根据时势需要制法,依照实际制礼,因地制宜确定法令,衣服、器械都是为了方便使用。由此说来,治世不必一种方式,便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人……圣人认为但凡方便使用的服制都是正确的,对行事有利的都合乎礼法。人们出入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形制,都是为了有所遵循,说不到贤能与否。截至目前,赵王把他的“礼服论”讲了三遍,可见改革之难。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即一切都遵循传统陋习,如何能做出高世之行?凡事都学习古人,如何能治理当今?讲明道理后,赵武灵王不遗余力地在全国推行胡服新制。

改革以后的赵军勇不可挡,势如破竹,一举打败了林胡、楼烦及胡、代诸地,又攻破中山,北侵燕地,一时声名大振,诸侯为之却步。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商君列传》,下同)。这句话振聋发聩。改革者秉持这种理念,才能超越时代,发人之所不察,事人之所不能,才能重造山河,开天辟地。商鞅、赵武灵王深明秦、赵之弊,锐意改革,功被后世。然改革者经历的挫折、磨难也非同一般,所谓百炼成钢者也。“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坚强后盾,那些曾经因改革而伤及利益的贵族勋臣大肆反攻。太子即位,立刻下令逮捕商鞅,车裂以殉,族灭全家,为改革画下了沉重的句号。商鞅改革,秦受其利而独鞅受其祸,可叹矣夫!(www.daowen.com)

诗曰:

天降奇才有斯人,

非常功烈惊鬼神。

流俗却步非易事,

夸父撼山赖恒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