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与结局

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与结局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主张尊君,同时主张爰民,要求君王行仁义之道,礼乐教化。法家也主张尊君,但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用王霸之道,以刑名治天下。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禁止,君王的威权就会衰落,反而造成结党营私的局面。晁错和他的前辈商鞅、韩非、李斯一样,俱殒身于王霸之学。

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与结局

儒、法两派,其用则一,其术则别。儒家主张尊君,同时主张爰民,要求君王行仁义之道,礼乐教化。法家也主张尊君,但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用王霸之道,以刑名治天下。从效果上看,儒家见效慢而法家见效快,所以秦几代君王都乐用其术。

法家本源于黄老。这一派所从来远矣,可以远推到申、商之学。申即申不害,商即商鞅。他们都有学说,著《申子》《商子》,主张刑名法术。而且商鞅付之于实践,他主张秦政改革,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他自身虽被秦惠王车裂,但所行制度大多都沿袭了下来。申、商之后出来了荀子,荀子本来也尊孔,是儒学一派,但他反对孟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自私自利,争权夺势,仅靠礼乐教化行不通,必须要用刑法,故而其思想吸收了法家、阴阳家乃至黄老之学。为适应当时需要,荀子主张“法后王,一制度”。他门下有两个高足,即韩非李斯

说来也可叹,儒学一出世,就遭到排挤。首先,老子一门就极力反对儒学。“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法家也看不起儒家,韩非以为“儒者以文乱法”。李斯更是反对诸子各家,指出他们对于皇帝政令“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史记·李斯列传》,下同)。李斯说这些人根据各自所学评论朝政,在朝廷里还只是内心里不满,出了朝廷就在街巷议论,每以批评国君来炫耀自己的学识,从而博取虚名;他们常常发表不同意见显示自己高明,并纠集起来诽谤朝廷。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禁止,君王的威权就会衰落,反而造成结党营私的局面。李斯建议秦始皇“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于是,李斯就把自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头等大罪人。文、景时期,尊用黄老,国家初定,人心思安,无为而治成为社会的主潮流。但因此时诸侯坐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所以又出来个晁错。晁错持刑名之术,主张对诸侯削地,为此变更法令三十余条,导致诸侯激变。诸王都是刘姓,汉景帝优柔寡断,心有不忍,竟听从袁盎意见,杀晁错以谢天下。晁错和他的前辈商鞅、韩非、李斯一样,俱殒身于王霸之学。所以有人说,凡行法家之学、王霸之术的,下场都不太好。王夫之说:“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读通鉴论》)于此可见很多人对用法的态度。

汉初,洎叔孙通作汉礼仪,儒者稍稍用。至武帝招用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赵绾、王臧之流置于朝廷。“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列传》)儒家反攻倒算,不遗余力。《汉书·董仲舒传》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又,《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冬十月……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自此,儒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中国的政治、文化舞台,再无任何其他思想可与之抗衡。

诗曰:(www.daowen.com)

治国之术审高低,

王霸可羞水火迷。

晴明盛世非为远,

持心宽厚是可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