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文化文学期刊的分布情况

抗战时期文化文学期刊的分布情况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之长期性,之艰苦性,之复杂性,不同程度地辐射到文化文学期刊杂志上面来。从时段上划分,抗战初期及中期出版的文化文学刊物其价值要高于晚期的文化文学刊物。抗战时期,局势千变万化,如上海“孤岛时期”文化文学刊物之兴旺,缘于“租界”这么个特殊的政治因素。本卷百余种文化文学期刊,尚不足以涵盖和表现抗战时期文化与文学的全貌,这是一件全新的出版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

抗战时期文化文学期刊的分布情况

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参与了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跟出版沾点边,跟收藏书刊也沾点边。下面的文字算作出版说明也行,算作老虎尾巴刊话也行,算作分布略图也行,毕竟寒舍存藏有这些杂志里的精华品种。

抗战之长期性,之艰苦性,之复杂性,不同程度地辐射到文化文学期刊杂志上面来。这种影响比较和平时期来得猛烈得多。作为基础材料,多多益善,因此本卷所选刊物之标准尽可能从宽,不同层次、不同面目、不同地区的刊物均有可能入选。必须强调的是,在抗战时期那些明目张胆腆颜事敌之刊物,一概不选。

本卷百余种刊物统称“文化文学期刊杂志”,不再细分为“文化期刊”或“文学期刊”。并且不再细分“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延安文学”等。

我们认为,这百余种刊物从史料价值来划分,大后方的文化文学刊物略逊于前方的文化文学刊物;从珍稀价值来划分,重庆国统区的文化文学刊物略逊于延安晋察冀的文化文学刊物。从时段上划分,抗战初期及中期出版的文化文学刊物其价值要高于晚期的文化文学刊物。抗战时期,局势千变万化,如上海“孤岛时期”文化文学刊物之兴旺,缘于“租界”这么个特殊的政治因素。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也随之丧失。本卷内的《鲁迅风》《奔流文艺丛刊》《宇宙风·逸经·西风》等即属于典型的“孤岛文学”刊物,孤岛沉陷,刊物也完结了。永远不要低估中华民族的坚韧性,上海沦陷之后,一些杂志如《大风》《人世间》等迁出上海接着出刊,这个城市沦陷了,就迁到下一个城市,一个接一个,颠沛流离,且撤且出刊。我们今天阅读这些刊物,由衷地肃然起敬。

巴金主编的《文丛》就是一个“且撤且出刊”的光荣战例,也是抗战时期作家们英勇无畏的代表。《文丛》在上海创刊,出到第五期(1937年7月15日)因“七七事变”停刊。1938年5月转移到广州《文丛》复刊,复刊出了三期,局势又趋紧张,“为了敌人狂暴的轰炸,使我们的工作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有两个月了,《文丛》没有能依时出版”。12月20日《文丛》撤到桂林续出第四期。第四期上巴金在《写给读者》中悲愤交加地诉说:“本期《文丛》付印时……我以为在十月二十日以前一定可以看见它摆在广州市内的书店里。可是稿子还没有全部排好,大亚湾的炮声就隆隆地响了。我每天几次跑去印局催促,回来连夜阅改校样,结果也只能在十月十九日的傍晚得到全部纸型。那时敌骑早已越过增墙,警察也沿街高呼过‘疏散人口’了。第二天夜里我们就仓皇地离开了广州。我除了简单的行李外还带了本期《文丛》的纸型,我就带出这一付纸型!21期的《烽火》虽已全部排竣,可是没有被制成纸型的幸运,便被毁在21日广州市的大火中了。我带着纸型走过不少的地方,在敌人的接连不断的轰炸下居然没有把它遗失或损坏,这倒是我料想不到的。现在能够将它浇成铅版,印成书册,散布出去,在我也算是了却一个责任。我自然是高兴的。这本薄薄的刊物的印出,虽然对于抗战的伟业无何种贡献,但它也可以作为对于敌人的暴力的一个答复: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够摧残的!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桂林。”

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八十个春秋驶过,巴金的呐喊“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够摧残的!”言犹在耳。我们在本卷制作的行进中,一直被巴金的话所感奋所激励。每一本抗战刊物背后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有待研究者开掘出来,使得抗战史研究更丰满、更深入,更多新视角、新成果。

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也是一面光荣的抗战旗帜。其刊史比较巴金的《文丛》似乎更为曲折。1938年4月16日创刊,刊物原在武汉筹备,创刊前茅盾移居香港编辑,在广州排印出版。刊物以“文艺阵地社”名义印行,实际出版事宜均由生活书店负责。自同年6月1日第1卷第4期起,由于广州遭敌机轰炸,改在上海排印,由生活书店将印成的刊物运往香港,再辗转发往内地,还有的发往南洋一带。1938年夏,茅盾离开香港赴新疆,从1939年1月16日第2卷第7期起改由楼适夷代编。同年夏,楼适夷被迫离港赴沪,从第3卷第5期起,编务随之移到上海进行,直到1940年8月第5卷第2期被上海租界当局查禁停刊。1940年冬,茅盾辗转回到重庆,年底《文艺阵地》在重庆筹备复刊,1941年1月10日续出第6卷第1期,茅盾任主编,另设编委会,由以群、艾青等七人组成。由于“皖南事变”政治形势恶化,多数编委离开重庆,刊物的编辑出版大受影响,至1942年11月20日第7卷第4期因国民党当局阻挠刁难,被迫停刊。

1.木刻是抗战宣传画用得较多的艺术手段,这一类期刊尤为稀见

2.寒斋保存的抗战时期艺术刊物之一种(www.daowen.com)

3.抗战时期西安出版的刊物,作家谢冰莹主编,封面画即表示以笔为枪

4.抗战时期出版的此类“非常时期联合刊物”亦属珍罕物,颇应留意搜集

巴金茅盾等著名文学家主编的抗战文化文学刊物,无可置疑地成为抗战史研究不可或缺之瑰宝。随着纸质古旧原版图书报刊的加速老化及不可修复性,刻不容缓的工作即是复刻与影印,化一为万,以利永久保存。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这些名牌刊物。

旗帜鲜明,一望而知的抗战文化文学期刊有《抗到底》《抗战文艺周刊》《抗战艺术》《战斗在春天》《抗战十日刊》《战时艺术》《战时文艺》《战时文化》《北战场半月刊》《笔阵》《文阵丛刊·水火之间》《文阵新辑》等。这些杂志名不见经传,特殊的时代给予它们特殊的使命。这些杂志刊期至多二十来期,多为两三期即夭折。它们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长久以来似乎被遗忘了。我们将它们收入本卷,意在唤醒沉睡的记忆。

此外,尽管流失了大批一流作家,京沪两地的文化文学刊物依旧保持着战前的领先地位。如上海的《杂志》《万象》《文艺春秋副刊》《文艺世纪》《自由谭》《七月》《天下》等;北京的《辅仁文苑》《华光》《新光》《燕京文学》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这些刊物作为专项课题,为抗战史研究增加了新视角。

本卷百余种文化文学期刊,尚不足以涵盖和表现抗战时期文化与文学的全貌,这是一件全新的出版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