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梁又铭《有书来仪》:抗战画读者的最爱

梁又铭《有书来仪》:抗战画读者的最爱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画并非来自《文华》,而是《文华》停刊之后梁又铭创作的一系列专题画,如抗战,如古代英烈。长兄砥中,二兄鼎铭,梁又铭与四弟中铭是双胞胎。梁又铭留名画坛的不朽之作当为《空军抗战画史》,应是艺术界前无古人的一个创新题材。梁又铭的抗战画不但于国内大受欢迎,而且远赴苏联莫斯科举办展览。

二十几年前买到过一堆老画报,其中有《良友》画报、《大众》画报、《时代》画报、《中华》画报和今天我要重点讲的梁又铭参与编务的《文华》画报。画报画报,当然是以图画美术为主文字为辅了,用旧眼光来看,画报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读物。这个观点不能算多大的错,可是我想说这个观点未免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镜。近现代画报具有文化启蒙和开发心智等诸多功效,如果换一种读法,戴上一副放大镜,画报里有内涵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近代画报完全是请画家画画,如《点石斋画报》请的主笔画家是吴友如(?—1894),这是时代的局限,没法子。等到摄影发明发达起来,画报的内容绘画和摄影就各占半壁江山了,如果再加上文字作品,便是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读者选择面也多了起来,阅读画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读书范畴,这不应该有什么疑问的。另外,笔者还有一个观点,收藏应该与写作结合起来,边藏边写,这样的话,收藏才算没白忙活。

梁又铭巧借王维诗“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来作画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指的是游击队趁着夜色去袭扰敌军

前面说的这些画报,只有《文华》画报我一篇没有写过,也就是说没有一点儿细读,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忽然对《文华》有了莫大之兴趣。这个兴趣却完全来自梁又铭的画给我的震动。这些画并非来自《文华》(1929—1935,总出54期),而是《文华》停刊之后梁又铭创作的一系列专题画,如抗战,如古代英烈。

梁又铭(1906—1984)的父亲乃一员武将,服役于清朝北洋海军四十年,生养二女四男。长兄砥中,二兄鼎铭,梁又铭与四弟中铭是双胞胎。鼎铭,又铭,中铭三兄弟一生致力于绘画事业,时称“梁家三杰”。三杰以梁鼎铭为主干,又铭、中铭亦具天赋异禀,齐头并进。西风东渐,因此,梁家三杰所习绘事中西兼顾,于传统国画层面,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无一不精;在西画层面,举凡油画、水彩、素描版画各项无一不通。

梁家三兄弟于艺坛画界打出一片天地,得益于当时迅猛发展的画报业,有了画报这块传播利器,三兄弟如龙入海,大施拳脚,先后参与了《革命画报》《图画京报》《中央画刊》《文华》画报。梁鼎铭(1895—1959)经历了北伐战争以后,画风为之一变,开始画战争题材的画,著名的《惠州战迹图》就是在梁又铭协助下画成的。当年我对北伐战争乏兴趣,看到《文华》上面老是登这一类的画很是漠视呢,迟至今日才读出好来。

梁又铭留名画坛的不朽之作当为《空军抗战画史》,应是艺术界前无古人的一个创新题材。梁又铭在这二十来幅空战图画里融会了中西绘画技法,完全突破了泥古不化的陈规戒律,虽然笔者仍旧不甚喜欢,原因是画面里缺少鲜明的人物形象,钢铁飞侠满天空地轰来轰去。

前面提到的“偶然机会”在这里该透露一二了。近日闭门落窗,以翻阅旧书报破闷,忽然见到一文《梁又铭的抗战画》,作者“大华烈士”即简又文(1896—1978)。简又文说:“在国难期间,南北画家为适应时代精神和完满艺术使命,多有以抗战事迹为题材者。”抗战图画见过不少,以宣传画和漫画为多,可是正如简又文所说:“然而写抗战画是极不容易的事。其基要条件有二:即优美和真实是已。或有优美而不真实,或有真实而不优美的,皆不能称为满意的和成功的。这两条件呈出两个困难问题:一是技术,次是经验。尝见有些画家,在技术上无疑地已臻上乘,可是没有战事的实际经验,只凭一股爱国热忱而虚构关于抗战的人物,或事迹。幻想当然远离真实,所以作品虽优矣美矣,无奈画面不能表现出真相,效力亦不能动人,殊难称为佳作。”抗战期间画界不能说不奋起,技法不能说不高超,可是大多数作品闭门造车,恰如简又文批评那样“难称佳作”,让我来评的话,大多数作品均为平庸之作。(www.daowen.com)

简又文评完“闭门造车派”又来评“眼高手低派”:“反之,有些从战场回来,曾亲见亲历战事,或与战事有密切关系而得直接的经验者,其写生画固甚真实矣,但可惜技术未精,作品不美——或则写生而不生动逼真,尤其人体与表现及动作,或则俗而不雅,或则于构图、笔触、敷色、气韵,各有所短,掩其所长。是故,想求得一个完善的抗战画家,真是戛戛其难。”要我来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两者求一,宁可舍技术而求真实,前提是你不能画得太烂。简又文稍后于《再谈抗战画》文章中平衡了一下自己的观点:“我曾言抗战画必须具有优美的技术和真实的描写两大条件。但是前者易得,后者难能,因为纵使艺术家有百分之百的爱国热诚,却不容易得机会亲到战场去作速写,以此执责他们,是不公道的。”

梁又铭的抗战画不但于国内大受欢迎,而且远赴苏联莫斯科举办展览。在香港展览时引起了简又文的关注:“最近,有一位岭南画家梁又铭,从成都携其抗战作品百余张到香港来展览,先后开会二次,哄动一时,中西人士参观者极众,多啧啧称善,中西报上所刊评语亦甚佳。我也去看过他的作品,兼与他讨论过抗战画的种种困难问题。我觉得这位画人的成绩比较上是优异的,值得仔细研究和述评的。原因无他,就是他完满了刚才所陈出的两个条件至能达到高过可以过得去的程度。”

简又文乃太平天国研究专家,哪里知道他的美术鉴赏力是这么高,评论是这么中肯,态度又是这么诚恳,“论到梁氏的技术,他是习洋画出身的,对于写生,透视,表现,敷色等技巧,都有稳固的基础,足为表现他高尚的爱国情愫和实际所见的真际之工具。在国画方面,他也有相当的研究和成就。但老实而言,两者相比,他的国画修养还不能说是造诣已深……如线条之未大遒劲,人物之未能脱俗,章法之未全谐洽,气韵之未臻高妙”。

梁又铭画过多幅抗战时期的空战画

纯粹一个艺术门外汉的我,却偏偏有一种欣赏眼光与简又文相同,“梁君还有一优点可颂可贺的,就是他欢喜而且善于运用古人爱国保种的诗句以题其作品,也许是先选名句为题目而后发挥其意义于画面的”。

梁又铭题古人诗句的抗战画,越品越回味悠远,我喜欢极了,排第一的是《不闻爷娘唤女声》,对视画面,怎能不顺口吟出《木兰辞》的意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三日

梁又铭抗战画里我顶喜欢这幅《不闻爷娘唤女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