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侯将相,一代作秀 - 中国历史碎片 (1840~1949)

王侯将相,一代作秀 - 中国历史碎片 (1840~1949)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湾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当时,孙中山并不是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权势人物。那个时候,中国到处都是军阀当道,有实力的是“胡子”出身的张作霖、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布贩出身的曹锟等人物,他们有地盘、有武器。《密勒氏评论报》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产革命者出身的孙中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民众对他的爱戴敬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王侯将相,一代作秀 - 中国历史碎片 (1840~1949)

◎1841年3月,英军大举进攻广州,炮台守将与英军秘密商议:“你不放炮,我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空炮,给皇帝留个面子,然后各自走掉。”

◎1860年,中法签订《中法北京条约》的过程中,还有这样的一段小插曲。法军司令孟托邦将军,因在北京通州八里桥打败僧格林沁军队而被法皇封为“八里桥伯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礼部,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中国人按照他们的礼仪先为宾客奉茶,然而我对主人们的阴险狡诈一直都是很提防的,所以每件事都格外的谨慎,看看给我们喝的茶是不是和恭亲王的一样,来自同一茶壶。只有在看见亲王首先饮茶后,我才开始喝起茶来。”

◎1875年7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份清国讣告,如果人们注意的话,会发现讣告内省略了家族的姓氏“沈”字。讣告是这样写的:“不孝男葆桢,罪孽深重,本应遭祸而亡,不料祸竟降至家父。葆桢,大清头品顶戴,一等轻车都尉,官授江西巡抚。葆桢父为大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家父本月初九染病,本月十二仙逝,享寿八十有四。葆桢谨告诸位亲朋,已择定本月十八、十九、二十日接受吊唁,诚请勿赠祭幛等慰礼为盼,葆桢率众子弟重孝守灵,跪地叩头。”(沈葆桢,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日本在1874年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湾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龙夫人——慈禧故事》中写道:“19世纪90年代初期,端郡王载漪开始大出风头,这得益于他娶了慈禧的侄女做老婆,这桩婚事开始让他有了崭露头角的可能,他有了可以作为家庭成员而接近太后的特权,并使他受到慈禧的栽培和成为她的耳目。端郡王的这位福晋同时还是隆裕皇后的妹妹,所以他能够常在宫里走动。端郡王利用一切机会向慈禧推销他的宝贝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溥儁变得又圆又胖,走起路来就像是一只麝鼠,目空一切的样子,今后一定是个抱负远大的家伙。”

◎1896年8月29日,《纽约时报》报道李鸿章访美:“卢杰将军与李总督通过翻译在作寒暄的时间,是仔细领略总督外表服饰的最恰当的时机。李总督穿着那件著名的黄马褂,这种马褂在美国并不流行,它外形有点像披肩,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用途。马褂里面是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里面穿着深红色的袍服,上面凹印着许多暗花的纹饰。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厚底靴,个子垫高了许多,帽子是满清官帽,样式很独特,从上到下往里收束,露出刮得光亮的头皮,只剩下黑色的一小片,帽子后面垂吊着用丝带束编至膝的长辫。帽檐是黑色的,帽冠镶着金边,用灯芯绒制作的软织物从顶戴内向外披散出来。在顶戴的中间镶着一个宝石纽扣,顶戴上还斜插了一根三眼花翎,在他的右手小指上戴了一颗光彩耀眼的宝石戒指。”

◎1898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年轻的皇帝光绪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与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的皇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结婚,她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寺庙中嫁给了中国最具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随后,这对新婚的老夫妇乘火车前往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他人追随,他们还将沿途经过的铁路均予拆除……这对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将在旅顺港度过一段幸福时光。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尴尬,也是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荣禄的愤怒,尽管皇太后慈禧曾两次怀上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风韵犹存的皇太后成为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要求慈禧谈判,清廷重臣纷纷以找不到慈禧太后为由不肯谈判,没想到瓦德西拿出1898年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指着关于皇太后慈禧嫁给了李鸿章的新闻,厉声对清廷臣子们说:“我知道你们的太后在哪里,她就在李鸿章的家里!”

美国政治协会首任会长、袁世凯宪法顾问古德诺,曾严肃而肯定地对袁世凯说:“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连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此话寓意支持袁世凯复辟。

◎1908年6月14日,《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随后记者托马斯·米拉德在文章中这样评价:“袁世凯虽然不是清国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素质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善于利用政治时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权力的宝座;他吸取了中日战争和义和团式反西方的教训,主张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谅解,以便推动改革。”

◎1915年11月,袁世凯对美国《独立周刊》的记者说:“我相信你们的杂志一定有能力让美国绝大多数的人深刻地明白:那些说我赞同恢复帝制,希望成为皇帝的论调,并非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敌人蓄意造谣的。”

◎1922年10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汤姆斯·密勒在上海创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有1900多人参加,最终结果是:孙中山以1315票名列第一。当时,孙中山并不是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权势人物。那个时候,中国到处都是军阀当道,有实力的是“胡子”出身的张作霖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布贩出身的曹锟等人物,他们有地盘、有武器。《密勒氏评论报》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产革命者出身的孙中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民众对他的爱戴敬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1925年,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在汉口采访吴佩孚,随后,斯特朗这样描述此次采访:“在谈话中,吴佩孚多次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既好又坏。他盼望日后安宁了能退隐寺庙去过反躬自省的生活,他还在扇子上题写一首诗赠予我。”

◎1927年4月18日,《时代》周刊以“黄色奇迹”为小标题报道:“当张作霖的军队专列驶入河南时,车厢被撒满成千上万的黄色符咒。张的士兵们恐惧地发现,黄色符咒上有巫师们画的红色小刀图案,符咒上还写着:‘谁来河南和它的保卫者作战,谁就得不到他的祖先的保护!小心点!’整个部队因此停滞不前,张作霖的儿子、年轻的张学良焦灼地给张作霖发电报,要求他从北京派些灵验的巫师来对付符咒。很快,专列运来了巫师,他们吩咐士兵撕碎符咒,同时发给每个士兵一个小小的‘神布条’,要求他们系在自己的来复枪上,用‘敌人的血’来浸染‘神布条’,士兵因此安心下来,鼓足勇气继续向河南挺进。”(www.daowen.com)

◎1927年12月12日,《时代》周刊报道:“上周,蒋以一个浪漫的征服者形象赫然出现,他与自己一直执着追求的宋美龄女士举办了婚礼。宋美龄在宋氏三姐妹中排行第三,她的二姐宋庆龄嫁给了孙逸仙,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毕业于威尔斯里学院的宋美龄美丽聪慧,她与蒋成婚后,蒋可能重掌国民党的指挥权。”

民国戏子

◎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慈禧故事》中写道:“1960年,咸丰皇帝长时间待在热河不回北京,这招致了许多关于他怎样打发时间的诽谤性谣言。额尔金勋爵听说咸丰又纳了第4个妃子,而《纽约时报》则津津有味地报道他已经有13个嫔妃的消息。据中国人自己说,咸丰皇帝经常和戏园里的女戏子们嬉戏淫乐,还时常给赏银。叶赫那拉氏从未被提起。丽妃是皇帝比较宠幸的妃子,被召见的次数最多。”

◎美国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在《宋美龄传》中这样写道:“蒋介石打发陈洁如(蒋介石的恋人,蒋后来与宋美龄结婚而与其分手)远走美国,靠的是苦苦恳求。他哄骗陈只需5年,便可重新恢复婚姻关系,并在菩萨面前郑重发誓:‘我保证自今天起5年内与洁如恢复婚姻关系,重做夫妻。若违背誓言,菩萨可以惩罚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若我在10年之内没能够履行我的诺言,菩萨可以惩罚我,推翻我的政府,让我永无立足之地。’”

◎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通常,中国在冬天下雪之后,只有出现特别重大的金钱交易,派系之间的战争才会暂停。”

◎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谈到盟友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关系:“阎锡山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他的诸多方式是基督教式的。他常常是将儒学作为他的指导,但他对基督徒也是充满了友善。他从不迟疑地与‘基督元帅’冯结为同盟,在最近组成的由阎出任主席的北京政府中,冯就出任军事长官。”

◎1931年10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社论:“目前的形式,不得不让那些义愤填膺的中国人把满洲与巴拿马联系起来。爱国人士们议论,罗斯福总统需要哥伦比亚的一部分领土以开通巴拿马地峡时,就发起了一场分离运动。结果是,巴拿马被分离出来。罗斯福总统立即宣布其为一个新的、有主权的国家。巴拿马也立即同意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倘若满洲从中国分离出来,谁有能力阻止它随后划为日本的领土呢?爱国人士们关注着日本的‘罗斯福’,他会不会是日本的币原外相呢?”

◎1934年3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如果溥仪能做主,他会希望举办一个简单而舒适的仪式来宣布登基为满洲帝国皇帝,就像上周比利时新国王宣誓登基时的仪式一样。但是,日本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需要这个被中国抛弃了的人成为一个象征,向世界表明满洲国是独立的,是这个眼睛深凹的人,终于再次圆了他的皇帝之梦,他在豪华的皇宫里吸引了满洲农民的目光。”

◎1946年,冯玉祥同他的部下旅美考察水利。有一天,他参加当地的一个会议,会场里的雪茄熏得他头痛难受。于是,他想到了一首四言诗以痛斥抽烟之害。诗句颇有意思:“会议厅里,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诗句被美国一禁烟协会译成英文,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并印成传单四处张贴。

◎1946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弗雷德里克·格里森参加了国民大会,会后,他在《时代》周刊上这样叙述会议情况:“陕西代表王孔安质问蒋介石,如果委员长允许张君劢(中国政治家,在蒋介石的拉拢下参加了伪国大)起草宪法,为什么不让国民大会来起草呢?蒋介石解释道,他是以国民党总裁而不是以政府首脑身份委托张君劢起草宪法的。”

◎1948年9月,沈阳攻克后,山西太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华北的主要目标。太原是傅作义将军抵抗共产党的最后一座孤岛。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罗伯特·多伊尔赶往山西采访了傅作义将军,后在发回的报道中写道:“飞机在抵达山西省西部边界时,我低头看见山脉连绵不绝高低起伏,险峻的山峰遍布其中,山坡上是一层层梯田,干涸的河谷成为一片焦土。太原形势危险,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座正方形的城市四周筑有围墙,与一面山坡相对,山上遍布共产党军队的碉堡。阎锡山的军队占领了西侧一线的几座山,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矿。在距离城墙3.22公里的地方,共产党的部队可以炮轰太原城,火力范围在北部可以覆盖一个飞机场的区域,在南部可以覆盖两个大飞机场的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